分享

北京篇:探访孔庙

 竹翠兰馨 2021-02-23

探访孔庙

雍和宫西边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路口有一座二柱单间彩绘冲天式牌坊,上书“成贤街”。其实这条街道又叫国子监街,因为国子监就在这条街上,另外还有孔庙。这条街在元朝时就已经形成。大德十年(1306)在此建成孔庙和国子监(现在称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明朝属崇教坊。清朝属镶黄旗,称“成贤街”。民国时称国子监。1965年整顿地名时称国子监街。街长680米,宽12米。

沿街走不多远,便看到右边路旁立着一座石碑,这是下马石碑,高约4米,宽近1米,下为滚墩石碑座,是清朝设置的。碑的正面和背面用满、汉、蒙、藏、回、托忒六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表明前面不远处就是孔庙了,所有来此人员都在这里下马、下轿,缓步徐行,进入庙内祭祀,以示对先祖的崇敬之情。由此看出,自古以来祭祀礼仪是多么的隆重、庄严,堪称无与伦比。同样的石碑在孔庙门口西侧十多米处也有一座,那是给从西边过来的人员提示的。

再向西走十多米,便来到了孔庙大门口,又叫先师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建筑风格。

穿过大门,可看到两侧有铜护栏,方柱铜板,葫芦状柱头,很光滑,铜板上雕有孔子周游列国的图案。院中古松古柏特别粗,一看就很有年代感,看看树龄,已经七百年了,是元朝时栽种的,至今仍生机盎然。里面有一棵“柏上桑”,在古柏树里面生长着一棵桑树。此柏植于元代,后因树干中空,尘土堆积,飞鸟衔桑葚停于树上,不小心落入里面,桑葚生根发芽,长出了桑树,因得此名。

在这个院中,东西两侧南边和北边都立着一排排的石碑,是“进士题名碑”,包括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共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元朝3通,明朝77通,清朝118通,我们熟悉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龢、康有为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名字均刻列其中。里面有一通“末科进士题名碑”,清道光以后,科举制度日趋衰落,至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科时,政府已无力承担立碑的银两,进士们只好集资自立石碑。在这通碑上,能够找到新中国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的名字。这些石碑成为了我国研究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院东边和西边靠中间的地方,有三座碑亭,亭内有龟驮碑,相当高大。一座是“御制新建太学碑”,是北京孔庙唯一一座明代的御碑,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立于大成殿前东北一侧,清乾隆时移到此处,因是前朝御碑,故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另两座是“敕修文庙碑”和“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分别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道光九年(1829)所立。

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幽秘而典雅。

往北,是“大成门”,门正前方立有先师孔夫子的石雕像。孔子身着长袍,衣袖下垂,双手举于胸前行周揖礼。揖礼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周揖礼是左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节多用于文官。女子揖礼有所不同,双手叠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欠身约20度。

大成门坐落于高高的砖石台基上,黄琉璃筒瓦单檐庑殿顶。中为正门,两旁有角门,正门上悬匾额,题有“大成门”。门口前后三出陛,有汉白玉石栏。中陛正中为龙雕图样,栩栩如生。走上台阶,可见大门东西梢间内右有大鼓左有悬钟,大鼓直径差不多有一米,鼓身已经开裂剥落。两边靠墙处还摆放着10枚石鼓,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周宣王石鼓镌刻。周石鼓唐末发现于陕西岐山,元代皇庆二年(1313)移置孔庙大成门内,乾隆时因其残损严重,故汇集缺失文字重镌新鼓,列于现在的位置。原周石鼓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每鼓的鼓面上都镌刻着一首记述周宣王游猎故事的四言诗,这就是古今闻名的石鼓文,为中国稀世文物。文字难以辨认,在墙上挂的木框里都有原文、释文和翻译。比如,第三鼓叙述田野之盛,发怒的骖马嗷嗷地叫,飞快奔跑,猎车急驰向前,旌旗招展,马配饰的銮铃当当作响。第四鼓写猎游以行乐,在追逐猎物的行程中,车越跑越快,马越奔越欢,不知不觉,日已西沉,猎物不断增加,真是不虚此行啊。

走进大门内侧,可见两边靠墙处各摆放着一个红色的戟架,上面各插着12条戟。站在平台上,向院中看去,古木参天,苍松翠柏有数十棵,比前院要多,每一棵都是那么粗壮苍老。我走到树前仔细观看,好多松柏树上长出了瘤子,有的跟篮球一样大,大的旁边还围绕着好多大小不一的瘤子,有的整棵树干上长满了瘤子。抬头向上看看树冠,虬枝盘曲,枝繁叶茂,充满生机。这些古松柏显示出孔庙历史的悠久和深远。在“大成殿”前左侧台阶旁,有一棵“锄奸柏”,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有700多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便说这棵古柏有知,能辨忠奸,就称它为“锄奸柏”或“辨奸柏”。细瞧此树,既粗又直,无数的粗枝屈曲盘旋,像伸出许多的手臂,要把奸臣抓住似的。

此院为中心庙院,青砖铺地。左边有五座碑亭,右边有六座碑亭,包括: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御制重修文庙碑记、御制文庙易盖黄瓦临雍纪事碑、御制仲丁诣祭文庙碑、御制四子赞碑(为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赞颂“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亚圣孟子”的御制功德碑)、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均为清代所立。

西侧南边一排房子为“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厅”。在我国,官德文化积淀很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从政应当以道德为基础,对官员的品德及从政的德行提出明确的要求。后世儒家形成的官德体系,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与忠、正、廉、勤等行为标准紧密结合。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寓官德教育于儒学教化之中,为士大夫为官从政奠定了深厚的道德根基。我走进室内观看,展览分“官德思想 源远流长”“良臣循吏 中流砥柱”“清流物议 引领风气”几个部分,从官德思想、制度及实践等方面进行展示,使得中华国学文化和历史经验的优秀遗产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起到资政育德的作用。里面介绍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做官清廉的人物,比如,唐代贤臣陆赞一生为国为民,在被贬到偏僻的忠州(今重庆忠县)后,仍挂念着黎民百姓,编录《陆氏集验方》供人们应对流行的疾病和疫情。北宋名臣范仲淹,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忧国忧民、廉洁勤政的生动写照。清代的施世纶为官多与钱粮打交道,这是直接关系民生的重要方面,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爱民如子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世小说家编写《施公案》,塑造了家喻户晓的“施公”艺术形象。还有明代名臣于谦、汉代名相杨震、北宋名相寇准、唐代宰相宋璟等等。对于为官者来说,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做到公正无私,无私才能做到公平,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办事,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院中西侧有一口古井,井台是由青石板铺砌的,成花瓣形,大理石井圈。据说,这口井坐落在德胜门、安定门内一带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井水清纯甘冽,相传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圣水”,便能文思如泉涌,用井水研墨可使笔下生花,清乾隆帝赐名为“砚水湖”。现在这口井的水位已经很低了,也没有人再饮用,但它却给文庙增添了几分文采。

正北面是“大成殿”,殿前月台宽敞,高于地面2米,由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前级正中嵌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宝珠火焰、云水波涛,蔚为壮观。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巍峨庄严,重檐庑殿顶,前檐装修为菱花格扇门窗,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一层门楣处悬挂康熙帝题写的“万世师表”牌匾。它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改换青琉璃瓦顶;清乾隆二年(1737)改为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殿堂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

跨进大殿,只见迎面绣有吉祥图案的金色帐幔簇拥着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龛,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上是乾隆御笔的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正龛内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牌位,两旁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四配”为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十二哲”指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孙师、朱熹十二先哲。殿内的祭器、礼器、乐器等皆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多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有尊、爵、卣及笾、豆等祭器,编钟、编磬、柷、敔、篪等乐器。古时很注重装饰,以增强美观性,比如这些悬挂钟磬的木架,不是简单的做成一个架子,而是有很多的饰物。你看这组编钟的木架,架子上面两端有龙头探出;这块磬的挂架就更华美了,木架顶上中间是一只站立的铜凤,两端雕成祥云和凤,凤嘴和冠均为红色,木架下端插在两只带有木座的天鹅身上,看上去非常漂亮。殿内还悬挂着从雍正到宣统八位帝王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清代时每年仲春与仲秋的两次祭孔活动均在此举行。

大成殿的东边和西边分别为东庑和西庑,各为十九间,左右对称,布局完整。原为祭祀先贤先儒的地方,南宫适、董仲舒、周敦颐、程颢、欧阳修、范仲淹、王守仁、左丘明、郑康成、韩愈、程颐、陆九渊、司马光等贤儒的牌位曾供奉于此,现都成了“大哉孔子展览室”。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一生坎坷,但始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远播世界。展览第一部分是“孔子的生平”。他出生在没落的贵族世家,自幼丧父,家境清寒。他自学成才,并首创私学,广收弟子,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贤才。中年曾为官数载,政绩斐然,但遭离间被迫辞官。后游说列国诸侯实行德治,但无效果。晚年则致力于教学和整理文化典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部分是“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政治理想中的“和”、哲学伦理中的“仁”“孝”“礼”“义”“信”,教育实践中对“德”“智”的重视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等,都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第三部分是“孔子思想在国外”。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一直以其独特的智慧影响着世界。到2017年底,全球有13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另外还有7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1113个孔子课堂,可见人们对孔子的尊崇。整个展览以图板为主,配合着模型,内容丰富翔实。看了这个展览,能使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古乐坊”旁边一个小门口进去,再经过上悬“大成礼乐”牌匾的又一个小门口,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院。里面又有内外两个小院,外院主要是国学文化景观。在北侧是一座岫玉孔子圣像,高1.92米,选用了一块高达5米,宽近4米的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巨型岫岩美玉,以画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为蓝本,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统技艺精雕细刻而成,彰显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的万古圣贤练达之道。《礼记·聘义》一文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孔子在其中泛泛而谈了玉有十一种美德,这是极有创意的论述。在孔子心目中,玉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玉,而是化身为神圣之物,成为思想道德、人文修养的象征。

此像是2013年9月落成的,整座雕像温润圆融,中正饱满。孔子双手交叉合于胸前,目光深邃谦和直视前方,再现了“万世师表”的风范。墙上是由83块瓷板组成的“孔门七十二贤瓷板画廊”,每幅画均由当代著名人物画家仿宋版的《孔门七十二贤像传》,以国瓷彩画的艺术形式创作而成,并配以人物介绍和《论语》的名言警句。图文并茂,寓意深刻。

“崇圣门”关闭着,我们从旁边小门口进到内院,最北边是“崇圣祠”,两边有配殿。崇圣祠为明嘉靖九年(1531)建成,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孔子五代先祖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的牌位曾供奉于此。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和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牌位。现这里为大成礼乐展演处,因处于冬季,展演已停止。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结合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的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视礼乐的传统。孔庙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国家行礼仪、宣教化的场所。在孔庙崇圣祠,推出的“大成礼乐展演”项目,是对博物馆传统陈列展览的丰富和创新,它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新感受,在与演员的互动中体味传统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以传统礼乐为素材,经过提炼、改编成为具有观赏性的集乐曲、乐舞、吟诵三位于一体的演出,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之美学思想,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以“道”育人,从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好看好懂的节目,真正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礼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时代精神,并起到教化人们思想,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艺术宗旨。大成礼乐共有五幕,序幕《有朋》,然后是一至四幕《学而》《福兮》《关雎》《大同》。

从院中出来,向西是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一进门,看到很长的一座屋子两侧整整齐齐立满了一排排高大的石碑,东侧三排,西侧两排,感到非常惊奇!原来这是“乾隆石经”,共有189方。这么多石碑,光是寻找打磨石料就不知要花费多少工夫,还要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刻上满满的文字,真是了不得!石碑上镌刻着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等。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蒋衡又名振生,字拙存,号湘帆,又号江南拙叟、潭老布衣,清代著名书法家。他在西安见唐《开成石经》出于众手杂书,既失校核,又混乱不齐,便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他从雍正四年(1726)至乾隆二年(1737),历时12年才大功告成。此手书《十三经》列中国历史之最,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乾隆五十六年(1791)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十三经》记载了夏、商、周以来的我国古代历史、哲学、诗辞和典章制度,作者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和传人。《乾隆石经》原作为国子监监生的标准范本立于国子监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移到此处。

进门处有一方石碑,为“康熙御书大学碑”,重有数十吨。《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碑为康熙手书,功力深厚,气势磅礴,苍劲有力。

在十三经碑林北侧,有两尊雕像,立于西边的是孔子,与孔子相对的是颜回,是最得孔子真传的弟子。孔子石像北边是“十六方石碑”,皆为乾隆御笔亲书。这十六方石碑是:乾隆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石刻满、汉文各1方,碑文内容为乾隆帝为十三经石刻做的序言,乾隆五十七年(1792)立;乾隆御制说经文石刻十三方,碑文内容为乾隆帝对儒家经典章句的心得体会,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乾隆御制丁祭释奠诗石刻一方,碑文内容为乾隆六十年二月丁巳,亲诣孔庙释奠赋诗,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这十六方石碑原立于彝伦堂,1956年迁出至此,碑文面西摆放。2011年修建展厅时为方便游客观看,将此十六方石碑调转了方向。

在颜回石像的北侧,还有三排石碑。第一排是四方宽大的卧碑面西摆放,每碑四字,字大如斗,笔力雄健,在众多石碑中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四组榜文碑,由南向北依次为“嵩高峻极”“灵渎安澜”“昌明仁义”“功存河洛”,是为河南境内之嵩山、淮渎庙、禹王台、游梁祠所题匾额。字体为大字行书,书法精湛,格构森严,“焕若神明,莫可伦比”。石碑为横卧,长有三米左右,高有一米,中间由三块汉白玉石(青白石)拼成,内刻四个大字,第一字和第四字一字一块石料,呈正方形;中间两字刻在一块长方形石上,组合成碑心。四周边框雕有云龙纹饰,上边框中间为五爪团龙,左右各一行龙;左右边框各刻一条上行龙戏珠;下边框为二龙戏珠,下角左右分刻江崖图案。整个边框龙腾云涌,恰似一块精美的御书匾额。碑座由青(灰)砖砌成,四周用四块厚石板包边,上下边框石料稍长出左右边框。这些御制碑刻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史料,非常珍贵,它不仅是康熙帝优秀的书法作品,更表达了一代帝王对先贤、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康熙对自己治国安邦的功绩以及对学子的期盼,意义非同一般。

第二排是6方横碑,碑首刻二龙戏珠,碑身中部刻有“宸翰”二字,这是《程子四箴》刻石。程子四箴即宋代大儒程颐所撰视、听、言、动四箴。明世宗推崇理学,亲自注解,颁行天下学校。“箴”是规劝、告诫之意。孔子曾言:“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言,非礼毋动”,程颐对此做进一步阐发,称“程子四箴”。视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言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已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第三排石碑看不出是何名目,也没查到相关材料。

在南门处西侧,有一座照壁,上面嵌着几块石碑。右边第一块是“蒋湘帆先生写经碑”,高110厘米,宽41厘米。背景为竹石,主体人物为线刻,画面上蒋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须,衣衫飘飘,神情自得。右上方为当时著名书画家冯敏昌以隶书题名“蒋湘帆先生写经图”,左边靠中间处刻有蒋衡自题写经小诗两首,抄录如下:

写经余晷每陶陶,曳杖闲看致自高。为问兰亭修禊日,岂因内史重濡豪。

修竹清流尺幅天,杜陵怅望好林泉。他时我亦拈书卖,白发逍遥橐宇仙。

诗后有:橐宇巢仙,汉元卿公号。拙老人自题写十三经小照,时客涟水,暮春既望。

从南门出去,我俩再去探访国子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