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市石排镇——萧氏宗祠(34)

 襄阳孙金福 2021-02-23

2020220日(星期天)下午,利用拜访襄阳企业家的时间,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萧氏宗祠。宗祠地处村中心,丘陵地带的山脚下,如果要进宗祠,需要上5个台阶,站在宗祠门口,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据村中村民讲,田边村位于石排镇西部,东边与东江相接,距镇中心区4公里,西距石龙镇8公里,南距茶山镇5公里,北与博罗县园洲镇隔江相望,同时,夹在中坑村、横山村、李家坊村之间,交通十分便利。辖下5个村民小组,全村常住人口2050人,60%姓萧。

村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精致非常丰富,俗称“十八房间”的明清古采石场遗址石柱林立、景观奇异,乃游人寻幽探古的好去处,顺东江绵延千米的鲤鱼洲岛,蕉林叠翠、绿竹摇风,是令人神往的“莞邑桃源”。

田边村还是一个古村落,我发现路边百年老宅随处可见,古庙,观音阁、萧氏宗祠、王氏宗祠,谢氏宗祠,古树等,都是古村的精华所在,也是萧氏先祖勤劳智慧的结晶。

 萧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宗祠损害严重,曾被用作学校、牛棚。后因年久失修,早已成危楼。1996年经村民集体倡议重建新祠,蒙众旅港旅居各地的乡亲鼎力资助,于19976月新祠堂落成共耗资98万元。

田边村原祠堂久历沧桑已有300多年历史,于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新祠堂坐南向北,按原墙脚、方位建成。成阶梯形,有步步高升之意。现新祠堂已成为宗亲喜庆聚餐之场所,村重大会议也在此召开。

萧氏宗祠三间三进,两边建有廊房,面宽13.2米,进深28米,占地面积400平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灰塑鳌鱼,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该宗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和萧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先秦时期,萧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北、安徽。秦汉以后,萧姓很快散播到山东、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唐宋元明时期是萧姓发展和迁移的重要阶段,契丹国萧姓人群大量加盟汉族。元朝,成为汉族的萧姓因战乱与原华北的居民一起南下,聚集在长江沿岸地区,越过长江进入湖广,最终形成当代分布的局面。清朝初期,萧姓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位。萧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萧姓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大约占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集中了萧姓总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越升到第二十七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萧姓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速,这与外族萧姓融入汉化有关。明朝时期,江西仍为萧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人口的4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广东,大约占萧姓总人口的64.6%;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集中了萧姓总人口的13%。其人口主要由东南的赣皖地区向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闽粤湘鄂萧姓人口聚集区。

东莞有萧姓始自麻涌。北宋年间德隆祖始迁东莞县麻涌定居。传至二世祖讳祥,是南宋一位杰出的名将,由于抗金卫国战绩辉煌,功在宋室,召对口殿,赐封“万户侯”。死后,族人立一庙于新街基祀之;乡民百姓立一庙于军城村内祀之。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