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死于王道的国家,存在了800年

 最爱历史本尊 2021-02-23

公元前318年,一个国君决定要退位。

燕国地处中原之东北,定都蓟(今北京房山区),为“战国七雄”之一。由于地处偏僻,那些在中原、关中地区打得水深火热的诸侯国,在抢占地皮时基本不会想起这个“山旮旯”的国家。

然而,被天下遗忘的燕国却没有遗忘天下。

当君位传至姬哙手中,为了效仿上古的圣王仁君,这个在位不到3年的“老北京”爷们一拍脑袋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寡人打算退位让贤,不干了!今后国家大小事务全部归丞相子之打理,寡人回家种地去!”

决定一出,燕国上下一片哗然。作为燕国“家天下”制度文化的最大收益者,燕国太子姬平更是愤懑不已。他根本无法想象其父为何做出这种悖逆天下趋势的决定。

禅让,就是国君生前把王位让出来,让有能者居之。据说,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王道。但很显然,想要像贤王那样传承王道,不过是燕王姬哙自作多情。贸然使用传说中的王位继承制度,风险可想而知。

为了重新夺回王位,燕国太子与燕国丞相之间的战争爆发了。这场内乱,将把燕国置于濒临亡国的境地。

1

燕国的起源不像秦、楚那样卑微。与战国七雄中其他国家相比,燕国的血统无疑是最高贵的。

燕国始于燕召公。召公就是姬奭,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弟弟。

当年,姬奭跟随哥哥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纣王被逼自焚,商朝灭亡。在周王朝的开国大典上,召公姬奭与周公姬旦又共同手执斧钺,左右夹辅武王告天祭祀,宣布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与宗室。于是姬奭被封在蓟地,建立臣属于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与其他姬姓诸侯国常封于中原不同,召公名下的燕国,其大致区域位于今天河北、辽宁以及朝鲜部分地区,较为偏僻。

图片

▲召公姬奭画像

不过,被封于东北方应该也不是出于周王室的偏心。毕竟与召公同时辅弼君王的周公也被封于远离中原的山东地区,而同样拥有辅佐重责的姜太公亦在山东地区建立了齐国。这说明,周王对此三人均寄予厚望,希望他们的仁德能感化这里的人们。

事实也确实如此,西周初期的北京地区,商朝遗留的文化影响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当时在燕国附近的孤竹国就出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活活饿死的社会事件。而地处东北的东夷、山戎等部落,从商朝起便与中原王朝产生进贡关系,且关系密切。对于中原地区的王朝更替,他们身处偏远,在消息的获知上晚了半拍,何况他们与商朝感情深厚,很难说不会在周推翻商这件事上夹杂着自己内部文化的感情色彩。这些对于周王朝而言,都是不可不防的威胁。

于是,召公封于燕。

而后世考古研究成果显示,周朝初封的燕国,并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蛮荒之地。早在周朝建立之前,易水文化已经在燕地生根发芽。在今天保定市下辖的易县北福地文化遗址,考古人员曾发掘出8000年前原始村落的遗迹,在遗址中发掘出陶制面具、玉器残片以及颇具规模的祭祀场,说明这里存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形态。

据史料记载,从夏朝起,易水河流域便有有易氏、白狄、鲜虞等部落在此耕种放牧。到了商朝,燕国地区甚至成了当时王朝在北方重要的方国之一。

为了周朝治下天下太平,召公及其后人开启了主政燕国800年的历史。

2

由于召公仍旧在周王朝内为王室服务,因此,周武王分封给弟弟的封地,召公从来没有机会去过。为了方便管理封地事务,召公决定像周公那样,把自己的长子留在封地治理。

周武王去世以后,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周成王登基,受封太保,位列三公。

尽管召公身居高位,但生活一直比较简朴。《史记》称其“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就算是平常代替天子寻访乡里,召公也绝不以权谋私,棠树下搭个棚,照样可以办公,且桩桩件件皆处理得有条有理,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的带头作用下,周王朝在武王去世后,迎来了号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

而代替他到燕国当政的长子克,又将父祖一辈主导产生的周文化带入燕地,与古老的燕文化相融,铸造出新鲜的燕文化,奠定了周朝诸侯国燕国的经济文化基础。从此,燕国臣服于周王朝的“王道”之下。

不过,燕国立国后始终处于远离王畿影响的东北地区,因此,自召公以下,至燕惠侯,凡九代,在历史上并没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图片

▲春秋时期燕国与齐国的国土关系。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燕国自立国起,始终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交汇地带,受北方山戎、东夷部族的倾轧,国都曾多次南迁。至春秋中期,燕国国都已由燕桓侯从建国之初的琉璃河一带,退迁到易水流域,建都临易。这里离燕、齐两国国界相当近。看在两国先祖同朝为官的份上,燕、齐两国划河为界,齐国为这个混得挺落魄的宗室诸侯国提供庇护。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凭借“尊王攘夷”的旗号,他已经可以代表周天子号召各路诸侯,维持社会秩序。

眼见隔壁齐国强大,燕桓侯的继任者燕庄公打算借齐人之手,清除山戎,匡复燕国,便向齐桓公求救。

齐桓公当然需要“以身作则”来表明自己尊王攘夷的决心和态度,于是,他亲率大军讨伐山戎,进军孤竹,将燕国北部的威胁,一一铲除。

山戎的威胁解除后,燕庄公对齐桓公可谓是“感激涕零,不知所言”,不仅亲自将齐军礼送出境,甚至跟着齐桓公入境齐国50里。

对此,齐桓公表示:“寡人不是天子,燕君的做法有些于礼不合。你送的够远了,赶紧回国去吧。”说完,即叫人以此为燕、齐两国国界线,打发燕庄公回国。

之后,燕庄公还特地在齐桓公所赠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座燕留城(今河北沧县东北),以报答齐桓公之恩。

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燕庄公此举到底是真心感念齐桓公,还是趁着送齐桓公回国,“薅”齐国的土地。总之,在山戎被打跑后不久,燕国又开启了新一轮迁都,从南边的临易迁到更北边的蓟。从此,以蓟为中心的燕国历史,绵延400年。

3

自“三家分晋”后,燕国的好邻居姜氏齐国也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齐国还是那个齐国,不过国君改了姓。

从前因世交之谊对燕国多加包容的齐国,脾气也越来越不好了。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越来越多原先实际臣服于周王室的诸侯,纷纷选择脱离领导,自立门户。到了战国时代,一些实力与胆识并存的诸侯不甘于如今的封号,开始称王,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战国七雄”。

作为姬姓宗室诸侯国,燕国无疑是曾经数量庞大的姬姓诸侯国中佼佼者。在其他各国纷纷称王之际,燕国也僭越了同宗周王室的王号,自立为王。

公元前320年,燕国第38代国君燕王哙登基。作为燕国首位自立称王的国君燕易王的继承人,燕王哙即位之初,还是不错滴。

《韩非子·说疑》中记载:

“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罼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
燕王哙节俭勤劳,不好战,专心治理国政,与民休息,燕国实力蒸蒸日上。可见燕王哙并不是什么昏君,甚至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只要继续保持,去世后混个“燕国仁君”名号,绝对不是梦。

可历史证明,燕王哙喜欢“剑走偏锋”。

在这位很有可能改变燕国命运的君主脑海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超越尧舜禹,比肩三皇五帝”的大梦。因此,即位这些年的燕王哙,其实从未放弃物色令自己满意的接班人。

对于大王的心思,一些别有用心的燕国大臣自然心领神会了。燕王哙的相国子之,算是最能明白大王心思的人。子之这个人,《战国策》中以“贵重主断”四个字总结了他执政期间的能力表现,可见,在当相国期间,子之还是相当有能力的。

图片

▲燕国权臣子之,来源:纪录片截图

为了早日实现像“田氏代齐”那样的丰功伟业,子之先后收买了苏代和鹿毛寿两个大臣。其中,苏代是战国时期合纵家苏秦的族弟,跟子之算是有点姻亲关系,此时正受燕王之命出使齐国。

作为一个梦想成为圣人君主的燕王,燕王哙又怎能错过那些私底下与大臣谈心、拉拢关系的机会呢?于是,当苏代从齐返燕,燕王哙立即询问他对齐王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面对燕王的询问,苏代给出的答案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王千万别学齐王,要相信身边的大臣,不然成不了大气候。”

苏代多少有点替子之说话的意思,但其意并不太明显。因此,之后一段时间,燕王哙虽然加深了对大臣的信任,却未有下一步安排。

眼见时机稍纵即逝,子之又派出了另一个说客——鹿毛寿。这货在上次苏代与燕王谈话的基础上,再推波助澜一把,直接向燕王提出“禅让”这个概念。他对燕王哙说,您不是一直想学尧、舜、禹吗?不如您直接把国家大事全部放权给子之,您可以躲在幕后,咱还听您的,有活他干,功劳您拿,岂不美得很?

燕王一听,有道理。这样一来,既能学到尧、舜、禹禅让的精髓,又不会被燕国公族骂自己失国误国,实在两全其美。

于是,在子之的精心安排下,脑子有坑的燕王哙果断“禅让”,全了自己心中的仁君形象。

4

子之一称王,立即丢了本来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好形象。据《史记》记载,子之称王期间,横征暴敛,燕国上下民怨沸腾。

尤其是那群感觉燕王被骗的燕国公族更是反应强烈,恨不得扒了子之的皮。而那个被抢走王位继承权的燕国太子姬平,直接振臂一呼,打起了王位争夺战。燕国就此进入了一个相当动荡的时期。

看到隔壁燕国动荡不安,曾经的“好邻居”齐国,又一次出手了。

在给燕国太子姬平提供技术援助的同时,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下令,派匡章率领齐军精锐,打着帮扶燕国的旗号,一路高歌猛进,进入燕境。燕国臣民由于痛恨子之篡位,对齐的进攻不仅不抵抗,反而城门大开夹道欢迎。所以,齐军仅用了50余天几乎占领了燕国全境,攻破燕国都城。

图片

▲回家耕田的燕王姬哙,来源:纪录片截图

一朝称王的子之,被愤怒的燕国军民剁成了肉泥。燕王哙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了结了自己滑稽的一生。

不过,齐军这次“帮扶”之旅,实为名目张胆的打劫。当齐军完成了“解放”燕国的任务后,他们狰狞的面目也就逐渐展露出来了。趁着燕国无王,齐军开始侵入燕国宗庙,搬空礼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在燕国西边的中山国也趁着齐攻燕之机,混水摸鱼,派出自家军队伐燕,为中山国拓展了数百里的土地。

对于齐国的做派,各国均予以强烈谴责。而当初箪食壶浆请齐军进燕国国境的军民,如今也纷纷醒悟,开始拼死反抗齐军,保家卫国。

此时,同样关注燕国内乱的,还有离得不远的赵国。

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国力突飞猛进,让周边诸国忌惮三分。对于赵武灵王而言,如果齐军趁机吞并了燕国,实力必然大增,那么与燕国接壤的赵国,在齐国强大之后,将再也没有缓冲的地带,只能直面齐军进攻。而对燕国趁火打劫的中山国,本就与赵国有世仇。如果齐、中山两国联手,赵国难保不是下一个燕国。

对此,赵武灵王赶紧派人到韩国,将流亡到那里的燕国另一位公子迎请回燕国,希望通过燕、赵同盟,灭了中山国。于是,燕王哙庶出的公子职,被赵国派兵保护返回燕国,是为燕昭王。

5

燕昭王即位后,面对因父亲决策失误而导致的民生凋敝,深感痛心。但此时不由他多想,在燕国的外部,还有两个强盗——中山国和齐国虎视眈眈。所以,燕昭王唯一要做的就是复仇:强大燕国,一雪前耻。

如何让燕国强大起来呢?燕昭王能想到的就是人才强国。

可是,如今的燕国要地没地,要钱没钱,怎么吸引人才,这让燕昭王特别头疼。他找来了燕国大夫郭隗商议对策。面对大王的提问,郭隗也没有正面回答。他举了个上古时代君主千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告诫只要有求贤的决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图片

▲燕昭王,来源:纪录片截图

燕昭王恍然大悟,立即宣布拜郭隗为师。同时修筑黄金台,招贤纳士。

一看燕王确有求贤若渴之心,当时,魏国的军事家乐毅,齐国的阴阳家邹衍, 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人,纷纷投奔燕国,形成“士争凑燕”的局面。

对于花费了大力气招揽来的贤才,燕昭王十分珍惜,并给予了充分信任,允许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才干。燕昭王人才战略的巨大成功,也为后世留下了影响深远的“黄金台现象”。

如今燕国有人了,燕昭王深知唯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才能复兴燕国。而改革的基础,必然是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只有凝聚了民心,才能让百姓为国而战,报仇雪恨。于是,燕昭王在燕国境内举行公祭,慰问百姓,与民休息,尽力抚平过去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心理创伤。同时弃武从耕,大肆鼓励生产。

燕国很快由动荡走向稳定,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但,此时对于亟需复仇的燕昭王而言,还不是出击的最佳时刻。

此前,燕国国都蓟在战乱中损毁严重,若为燕国都城,重建难度花费巨大。有鉴于此,燕昭王决定营建下都,作为燕国的临时都城,方便日后攻打齐国。

燕下都城大致位于今天河北省易县东南。这里南临易水,东南可至华北平原。北边又可连接燕国都城,而且东达齐国,南通赵、中山两国。进可攻,退可守。比起更靠北部的蓟,这里视野开阔,离战火纷飞的其他六国更近,更便于联络诸国,探听齐国动静。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燕昭王开始重用乐毅进行改革。

图片

▲燕国改革家乐毅画像

与其他六国纷纷致力于各种层面的改革不同,燕昭王心里只有复仇的怒火,军事改革是他唯一的选择。因此乐毅改革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

一是“明奉法,审官断”。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官吏的审查与考核,遴选合适的官吏。

二是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把官爵禄位授予有功有能之人,去除任人唯亲的用人传统。

三是“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对于遵纪守法的人,无论是出身贫民还是奴隶,通通给予奖励。促使百姓遵纪守法,安定社会秩序。

四是在军队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提高燕军的军纪和战斗力。

当然,如其他国家一样,燕国在改革中也无法绕开存在已久的贵族势力。但为了复仇雪耻,燕昭王对这些跟自己一个祖宗的亲族们,只能痛下杀手了。

为检验乐毅的军事改革成果,燕昭王决定着手解决北边戎狄各部侵扰燕国边境的问题。他首先把燕国将领秦开送至北部东胡部落作人质,表面上是向东胡求和,但其真正用意是要秦开借机掌握东胡的情况。秦开取得了东胡首领的信任后,回国向燕昭王汇报了这一切。

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秦开率军打败东胡各部落,并将他们向北驱逐。《史记·匈奴列传》说,“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军一战彻底消灭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同时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5郡,并修筑了燕北长城。

即便如此,单打独斗对于想要复仇的燕昭王而言,还是不明智的。燕昭王决定听从乐毅提出的“举天下而图之”的策略,积极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结成反齐联盟。

乐毅认为,与赵国结盟是联合其他诸侯国的关键。

就在燕昭王着力恢复国力的时候,赵惠文王准备要出兵攻燕。燕昭王赶紧派苏代使赵,苏代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告知了赵国,不可轻易伐燕,以免两败俱伤,让其他强国从中得利。于是,赵惠文王罢兵,并站到了燕昭王的联盟中来。

最后,想要让齐国犯错,燕昭王还需要添上把火。

图片

▲纵横家苏秦,来源:纪录片截图

此前,苏代的哥哥苏秦曾靠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了六国结成统一阵线,对抗强秦,在六国中素有名望。而苏秦在发迹之前,生活极其落魄,若非燕国国君施以援手,苏秦绝无今日。因此,在这位纵横家眼中,燕国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为了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于是,此时在齐国担任客卿的苏秦,开始了自己最后的间谍生涯。他一边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信任收集有利于燕国的情报,一边鼓吹齐王称霸天下。

当时,秦昭襄王凭借强大的国势,想与齐闵王并称西帝、东帝,分而治之。面对秦王的邀请,齐王犹豫不决。苏秦趁机进言,让齐王联合其他国家攻打秦国,同时趁机灭了富庶但弱小的宋国。对于宋的富庶,齐王早已垂涎欲滴,一听苏秦建议,未加思索,立即决定,就这么办!

6

公元前288年,齐闵王联合其他五国发兵攻秦,同时趁机把宋国吞并了。

尽管齐国国力强盛,但在宋国问题上,他们也消耗了不少精力。而且击败了宋国之后,其他诸国纷纷看清了齐王嘴脸,导致齐国内外树敌,政局不稳。

燕昭王复仇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调动燕国的全部兵力,秦、韩、赵、魏军队也前来会合。赵王把相国印授给乐毅。乐毅统一指挥燕、秦、魏、韩、赵大军向齐军发动进攻。

由于齐王不得民心,数十年前在燕国境内上演的那一幕,如今在齐国重现。乐毅所率领的五国联军,在半年内几乎全灭了整个齐国。

燕昭王的目的达到了。为防止诸国可能在灭亡齐国后,将矛头对准燕国,燕昭王下令,乐毅对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池“围而不攻”,且允许当地百姓自由出入,他希望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让齐国百姓主动投降。

不过,这一切他都看不到了。费尽一辈子心血击败齐国的燕昭王,没几年就去世了。燕昭王去世后,其子燕惠王继位。

这是燕、齐两国命运的转折点。燕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与乐毅有矛盾。齐国主战派田单听说后,便派人到燕国施反间计,散布乐毅想拥兵自重的流言。燕惠王本来就不爽乐毅,趁机解除了乐毅兵权。见大势已去,乐毅出走赵国。从此,燕国陷入上下不和的局面。


▲火牛阵还原场景

趁此机会,田单发动“火牛阵”,击败燕军,从他们手中,复兴了齐国。

经此一役,燕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当看到西边强秦逐渐有吞噬燕国危险时,燕国所能做的也不再是思考怎么发展内政,强大自己,而是搞起暗杀,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但一切都不过是徒劳。

派出荆轲刺秦王的燕国,最终因刺杀失败而加速了灭亡的脚步。公元前222年,秦军俘虏了燕国末代君主燕王喜,有800年历史的燕国,还是亡了。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2009年
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杨玉生:《论召公封燕及其对燕文化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孙进柱、陈立利:《略论燕文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