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结“秦晋之好”?秦穆公撕破脸皮,背晋弃义

 广州玉 2021-02-23

汉语中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

所谓“秦晋之好”,指的是两个国家之间,好几代都进行婚嫁联姻,以求政治上的结盟。

那为什么偏偏用“秦”和“晋”这两个国家,不用别的国家作为这个成语的代名词呢?

因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联姻的确是相当频繁,而两国联姻,也的确一度为两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

但是自古以来,政治婚姻,就不免有“阴谋”的味道。

所谓“永结秦晋之好”,双方心里也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今后想要争霸天下,甚至完成天下的统一,“秦晋之好”是好不了的。

此时,中原地区,晋国独霸天下,傲视群雄。

联姻的盟国秦国,开始变得眼红。

你能当霸主,凭什么我不能?

背叛,往往是先从“羡慕、嫉妒、恨”开始的。

秦穆公的背叛行动,开始暗中展开。

永结“秦晋之好”?秦穆公撕破脸皮,背晋弃义

那么,为什么晋国能坐上霸主的位置,而秦国不能呢?

第一,晋国在过去几代人的努力下,攻坚克难、励精图治,最终由晋文公重耳一锤定音,人家顺风、逆风都经历过,如今国强民富,做了霸主也是水到渠成;

第二,晋国,处在中原地带,地理位置好;而秦国,却处在西北一带,本来资源就匮乏,自己的西北还有戎狄部落,地理位置很不好,这就造成了秦国只能屈居晋、齐、楚之后,做个“二流强国”。

说白了,秦国屈居人下,主要还是地理位置不好的原因。

而地理位置不好这个问题,除了侵略他国,别无他法。

而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秦国人的身上就逐渐形成了两种“基因”:一,隐忍;二,偷袭。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会同“老丈人”秦穆公,一起讨伐郑国。

而这场微不足道的战争,却成了秦国东进中原的导火索。

在晋国率先撤军后,秦国却暗中与郑国国君郑文公达成协议,郑文公许诺秦国,今后可以把郑国作为秦国东进的根据地。

秦国听罢,好啊,咱们暗中结盟吧。日后打他个神不知鬼不觉。

在郑国留下三个大夫作为秦国的内应后,秦国撤兵。

阴谋就此开始。

永结“秦晋之好”?秦穆公撕破脸皮,背晋弃义

然而意外的是,三年之后,与秦国签订协议的郑文公却去世了。

继位郑国的,是从晋国归来的公子子兰,也就是郑穆公。

郑穆公是在晋国的扶持下,登上王位的,自然和晋国交好。

因此,秦国和郑国之前暗中签订的协议,似乎就此告吹了。

这怎么办?

别忘了,秦穆公当年还在郑国留下了三个大夫,作为内应。

在掌握了郑国的城防情况之后,内应们联系秦王,准备里应外合,先灭了郑国。

秦穆公自然是得意洋洋,以为这件事儿是势在必得。

于是一路上秦军高调行军,毫无掩饰,准备兵不血刃,灭掉郑国。

经过途中的滑国时,秦军停下来修整。

可这时候,却又出了乱子。

郑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弦高,正好途径滑国。

这个弦高可是个爱国人士,看到秦军这般阵势,弦高一看大事不妙,暗中派人火速回郑国告知秦国即将入侵的消息;

另一方面,弦高想出一计,一人退万军。

带着自己随身的二十头肥牛,弦高假扮成了郑国的使者来到秦军。——

这二十头肥牛,是我们郑国犒赏给你们秦国行军用的。

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你们要偷袭我们郑国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那军机泄露,偷袭不成,你们还打吗?撤兵得了。

这一场偷袭,最终搞得尽人皆知,甚至连周天子,都下令关闭城门,防范秦军。

弦高自然了不得,秦军却也因为这一仗丢尽了颜面。——

原来秦人,竟然是这样两面三刀的人!

永结“秦晋之好”?秦穆公撕破脸皮,背晋弃义

而经历了这些之后,秦军也一不做二不休。

既然都撕破脸皮了,那咱先把身边的这个滑国灭了吧,反正已经这样了。

于是,滑国被灭。

而这个滑国,本就与晋国交好,是晋国的小弟。

晋国见状,好啊,给你个台阶你不下,还欺负到我小弟头上来了,这口气我怎么忍?

此时当政的晋襄公,派遣名将先轸,暗中设伏于秦国的归路——崤山,并由晋襄公亲自督战。

一战将秦军全部歼灭。

秦晋之好,就此断裂。

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场战役,秦国人的野心,也彻底迸发。

身处西北一带,攻则无优势,防又无劣势;秦国人从此踏上了励精图治的坎坷道路。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长期在中原与西戎之间生存的“夹缝国家”,竟能在几百年后,一统天下。

感谢您阅读本文,也欢迎您阅读漫笔古今的相关文章。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