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瑞金剧场的前世今生,和越剧戚毕流派的不解之缘

 cxag 2021-02-23

金都大戏院的故事

1951年的夏天,戚雅仙和毕春芳经过半年搭档,明显站稳了脚跟。母亲毕春芳的为人大度、品行稳健和艺术合拍,成就了这个越剧界凤毛麟角的小生辅助花旦之组合,难能可贵,年轻的“合作越剧团”群情激奋,戚毕的观众们热血沸腾。戚派的缠绵,毕派的缭绕,俩人舞台默契的迷魅,恩派亚大戏院七百多个座位因此供不应求。于是,充满魄力的戚雅仙以个人名义借贷七千元(相当于今天一百多万元的债务),决定和毕春芳率团搬去“金都大戏院”演出;这对才二十三岁的小姑娘,雄心勃勃,不奇怪被质疑是“小囡戴大帽子”。而结果很快证明了她们的势不可挡。
说到“金都大戏院”,引发我挖掘出它的创始人柳中亮、柳中浩。柳氏兄弟,誉称“中国电影教父”,在南京发迹后“杀回”上海滩,无愧为华商打破租界洋人统治影院格局的先锋。他们在1934年1月先建立“金城大戏院”(位处现在的北京路/贵州路口),专映国产的头轮新片 - 1934年6月至9月首映《渔光曲》,创造长达八十四天的票房记录;1935年5月24日首映《风云儿女》,最早唱响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十四年后成为新中国国歌;抗战后他们还创办国泰影业公司,从1946年12月开始出片;他们又集资于1940年12月24日建立“金都大戏院”(位处现在的延安中路/石门一路口),一千三百零三个座位,特别设计两层观众厅场内的上下相通,很受欢迎。柳家籍贯是浙江嵊州,喜欢越剧;金都大戏院是戚毕艺术展翅飞翔的基地。除外,柳中亮的儿子柳和清在1951年元旦与影星王丹凤成婚,恩爱夫妻白头到老,更增添了这个戏院和戚毕的情缘 - 王丹凤和她妈妈酷爱毕春芳,戚毕合作后也结识了戚雅仙,很好交情。记得母亲生前提及的两个细节:一是1966年“红卫兵”抄家批斗的恐怖期,“陕南村的王家外婆”尽管自己女儿遭受冲击重压还偷探“春芳你好伐”,请保姆烧了酱鸭送上门来慰问;二是1988年九十四岁高龄的老太太逝世时,孝顺的王丹凤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我母亲,特别转达王家外婆的遗嘱关照 “请春芳、雅仙来追悼会献束花”,戚毕俩当然尊命崇敬。
金都大戏院,地址在当年的同孚路/长浜路转弯角,街区见证了租界时期和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变迁。同孚路的英文名Yates Road为纪念美国传教士Matthew Tyson Yates,此人1847年9月来到上海,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四十年,1860还曾担任过美领事馆副领事、会审公廨陪审官等职;同孚路在1943年改正阳路,1946年改中正北一路, 1950年最后成石门一路。长浜路先是因原地的小河流而得名,1899年和1914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向西扩展以后,连同靠近外滩东段的洋泾浜一样,形成两个租界的分界限;于1920年填筑成马路以法国将领Ferdinand Foch命名为福煦路(Avenue Foch),1943年改洛阳路,1945年改中正中路,1950年最后成延安中路。那1951年之前二十多年的魔都环境,正伴随着戚雅仙和毕春芳的出生和成长。

历史记载:1940年圣诞前夕的 “金都” 开幕,年方二十岁的电影皇后周璇出席剪彩,她还是柳中浩的干女儿。周璇在1941年第一次婚变后,曾到金都附近的升平街里居住了两年,也许那是她表面光鲜背后坎坷的生平中最为安静悠闲时光。这200米长的升平街,往北走还联通好些支弄,近年才知道毛泽东也曾于1924年连续十个月居住在这其中的 “甲秀里” 7号一楼,携夫人杨开慧及两岁的毛岸英和出生不久的毛岸青一起,经历了在上海最长、最富亲情的家庭生活。升平街西通茂名北路 – 那是我和弟弟念小学和上中学的地域,有许多同学们住这圈子,充满记忆;升平街东达延安中路,距离金都仅几十米远 – 戚雅仙和毕春芳到此登台后,曾不断吸引戏迷们带着被头铺盖连夜排队,等候次日票房开门抢购,队伍的长龙沿着延安中路向西一直拐进升平街的弄堂深处,见过的前辈都说十分壮观;那时代的戚毕戏迷,也绝不输给现在的明星铁粉,每天晚上成群结队等候在金都后台门口,为戚毕送行回家呢。

网上查到:1947年7月27日在 “金都大戏院” 发生过轰动的枪杀事件。那天,国产新片《龙凤花烛》在上海滩三家戏院同时首映:金都、金城、文化会堂;冲着当红偶像冯喆、陈燕燕的领衔主演,人潮汹涌。当晚9点多,金都的检票处出现了无票影迷争吵纠纷,引发警察和宪兵的群殴 - 宪兵当场开枪,死伤16人,第二天警察出动破坏剧场,接着还导致警察罢岗、宪兵罢勤,甚至惊动蒋介石亲自派员来沪调处,直到1948年春天才审判平息此事, 金都大戏院一蹶不振了好久。真是无独有偶,电影《龙凤花烛》惹的祸,得到戚毕的“新”《龙凤花烛》化解:虽和电影不相干,剧本也不同,戚雅仙和毕春芳凭借她们《龙凤花烛》在恩派亚大戏院连演连满三个月的成功,信心满满在1951年夏末移师“金都”,一下子改变此地的冷清,终于彻底消除金都血案的阴影,重新炒热了这个沉寂了四年的大剧场。
戚毕艺术从金都飞黄腾达。1951年9月12日,戚雅仙和毕春芳到这里的第一部新戏是《锦绣江山》,11月14日第二部新戏《七夫人》,1952年元月26日第三部《称心如意》,好戏连台。那时,柳氏兄弟开始响应政府号召公私合营:1952年2月,他们的国泰影业公司加入以长江、昆仑电影制片厂为基础、联合“文华”、“大同”、“大光明”等公司成立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5年,金都大戏院被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更名为瑞金剧场;1956年,金城大戏院也完成公私合营,由周恩来亲自建议并题字,于1958年2月17日更名为黄埔剧场。戚毕领导的合作越剧团,从1951年夏借贷七千元作为金都的剧场定金起步,十五年里创演四十台大戏,包括许多经典剧目,到1966年夏因文革而被赶下瑞金的舞台、解散剧团,留下七十多万元现金盈利(相当于今天的亿万财富),创造了那个时代“奇葩民营剧团”的奇迹,全国罕见,行内外刮目相看。七十年回眸,还是令人非常佩服。
阔别舞台十三年后,戚雅仙和毕春芳于1979年春节在瑞金剧场重新亮相,上演《梁祝》折子戏“楼台会”,母亲说“哪里被打倒,哪里站起来”,延续珍贵的情怀。那年,仍以“瑞金”为营的十个月之内,戚毕率领她们的黄金团队,老当益壮二度创业,一边复演大戏《三笑》(毕春芳提携戚派大弟子周雅琴、朱祝芬)和《血手印》(戚毕主演),一边用演出赢得的收入重起炉灶筹建“静安越剧团”,直到年底正式挂牌,复演《白蛇传》(毕春芳的“许仙”一人到底,周雅琴、朱祝芬轮流的前“白娘子”和戚雅仙的后“白娘子”),当年就盈利。接着的十年,为弥补浪费的光阴,戚毕宗师亲历亲为,对几代的后生们无私言教身传、精心传承指导。戚雅仙和毕春芳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都在瑞金剧场举办了各自的流派艺术纪念演出活动,退休前再次聚焦她们和这个戏院的深情厚谊 - 载入中国越剧的辉煌史册。
遗憾,瑞金剧场因上海建设延安路高架而拆除了前端,于1998年停业;2010年夏日的一场火灾,又烧毁了剧场剩余的建筑。但金都大戏院/瑞金剧场的故事,和“雅歌春韵 ”一道,余音不尽,耐人回味无穷。生命皆有终,精神却永远。一整年的“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停摆,让我格外享受这段寻踪觅迹的历史穿越,更加赏识母辈的努力、认知前人的功绩、体会海派的细节。慢下脚步,点燃亲情和乡情 - 感谢疫情。

作者/吴越

图片编辑/吴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