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学森:深情回望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明醫 2021-02-24

来自:前线客户端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1914年初,由于父亲钱均夫从杭州进京到教育部工作,三周岁的钱学森随父母来到北京。在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之前,钱学森在北京度过了他的幼儿园(旧称“蒙养院”)、小学和中学阶段。他对他所就读的中学和在中学里遇到的老师感情尤为特殊。

这所中学就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于1923年至1929年在此就读。他曾回忆自己在附中的学习时光:“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后来,他不止一次地提到母校对他的影响。“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几十年前在师大附中所受的教育,我们这些人是终生感谢的,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

钱学森:深情回望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师大附中门前的钱学森青年像

北师大附中最初叫五城学堂。北京人都知道四九城,可什么是五城呢?原来,五城指东西南北中这五部分,也就是全北京城!学校敢起这样大气的名字,因为它确实有这样的底气。1898年的戊戌变法被镇压了,但变法提出的废八股、培养新型人才的主张已如滔滔江水不可阻挡。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建立了,为了给大学输送人才,各省还需要建立中等学堂。中国一直在私塾或书院里教四书五经,讲孔孟之道,新式学堂该怎么办?谁也不知道。于是,1901年11月,政府独立创办了五城学堂,作为各省学习的典范。1902年学堂改名为五城中学堂,这便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

钱学森:深情回望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位于北师大附中内的钱学森纪念馆

钱学森曾回忆说:“那个时代,在北京办学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能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成质量上乘的第一流学校,实在难能可贵。”林校长(后出任教育部长)力主教育改革,推行全人格教育,强调老师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发展,反对灌输式的死记硬背。“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

钱学森80多岁时,在思考“教育理论、思维科学与脑科学”这一问题时,亲笔写下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17人,这其中,有7人是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上文提到的林砺儒校长,也是当时的伦理学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国文老师董鲁安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师大附中最为学生称道的老师之一。董老师思想进步,常把国文课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针砭时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数学老师傅钟孙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钱学森从此懂得科学的严谨。

此外,还有化学老师王鹤清、生物老师俞谟(即俞君适)、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等,讲课都各有特色,为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数、理、文等各科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附中内不仅名师云集,校外名流也会时常到访。北京师大附中作为一所中学,在钱学森读初一的1924年,学校邀请到鲁迅来校做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后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所中学思想的活跃和活动的广泛。

回国后的钱学森曾多次回母校。晚年身体不好,没能再来,但他说,“坐车路过母校时还会远远地朝这里望上一眼”。
2009年,附中将钱学森读过书的那幢二层红色小木楼改造成了钱学森纪念馆,馆内珍藏着他去世前几个月委托儿子钱永刚向母校赠予的、自己保存了80多年的中学毕业证书,足见钱学森对这所中学的珍爱与重视。

编辑:钟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