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令振诵读《运慧刀于无念 化顽石为有情》|| 作者:刘献革

 世昌崇文 2021-02-24



作家论坛

——访篆刻家杜汉三

运慧刀于无念

化顽石为有情

诵读:徐令振

作者:刘献革

早就听说杜汉三先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篆刻老人,于是春节期间我与几位文艺界朋友去拜访了他。

驱车来到新乡县小冀镇东街东南角的一所普通民宅前,作为向导的新乡市美协副主席杨乃林介绍说,这便是杜老的家。

一袭的土墙,十分的普通,唯有大门上书写的春联与众不同:上联是“外无欠,内无争,正所谓夜寐夙兴”,下联是“你也来,他也访,无非是写字刻章”。我们看后,相视一笑。小院的一角是厨房,书写的对联是“看看今天厨中物,想想往日肚皮松”。孩子屋的对联是“父子协力石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卧室的对联是“宁为宇宙闲散客,不做乾坤窃禄人”。而书房的对联则是“黑小屋黑墙头四壁书画供人赏,白宣纸白刻刀八方印石任我为”。新乡县文联副主席介绍说,杜老先生年年自编自写楹联,四邻八舍有求必应。

在杜老先生的书房前有一棵黄杨树疯长得与房屋一般高,枝枝蔓蔓,不修不剪,高低错落,任其发展。我随口说,这棵黄杨该修剪一下了。不料一老翁闻讯从屋内跨出门坎说:“使不得,使不得也。”向导笑着介绍说:这便是杜汉三老爷子,今年85岁了。只见杜老道骨仙风,清癯的面孔,两眼炯炯有神,银白色的胡须潇洒飘逸,丝毫没有一介农夫的味道。然而土院、土墙、土坑、粗衣、粗茶、粗饭又彰显着他的确是一个农民。

杜老向我解释他为什么让那棵黄杨自然生长。于是,我了解了杜老的身世:

他出生在一个富农家庭,曾就读私塾两年,又进洋学堂一年半。那时,每逢过年,农村都兴往亲朋好友家送“拜年贴”。“贴”上盖着人名章,孩子携此便可代表老人去拜年。杜汉三见此稀奇,觉得不用书写拿一方石头,一按便有人名,十分方便,便模仿。奶奶有割脚刀,再找来屋后破碎瓦片。每到一家,杜汉三就留意琢磨挂在中堂画上的印章,在心里临摹那些篆字。18岁到郑州一家银号当学徒。这家银号的账房先生会篆刻,杜汉三便拜师学艺,于是篆刻大有长进。

“七七”卢沟桥事变,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不久盐务税警队到壮丁队挑人。杜汉三因能断文、会写字,便成了一名从未受过军训,没放过子弹的税警“兵”。军务闲暇,他便刻章。管文墨的书记要了他刻的一方章,被一位总团长发现,找到杜汉三,给其两方石头、一把刀,让杜为自己刻章。刻毕,总团长大喜,称有金石味,提杜汉三为少尉书记。

解放后,因“历史问题”杜汉三被劳动改造30年。直到1979年元月1日,村支书宣布摘掉他的“富农”帽子,他才成了正式公社社员。半夜里,他兴奋得睡不着,绕着他种了30年的菜地跑了一圈,边跑边喊:“我自由了!我自由了!”回家提起丢了30年的刻刀(之前不敢刻,以避“私刻公章”之嫌)为自己刻下一方“卅年种菜园丁”的闲章,算是给自己的从前画了个句号。

从此,他淡泊心志,养德修艺,禅坐斗室,苦心篆刻。

杜老对我说:“我一生有一半时间是处在不自由之中。”说着,指着门前的那棵黄杨树:“这树原是我在街上拣来的别人抛弃的小树苗,同病相怜,我要让它自由健康生长。”

我环顾杜老的书屋,只见几个大箱,箱内箱外摆满了印章,足有几百方。我随手拿起几方闲章观看,只见上刻“无根不立,无德不固”、“金有值,情无价”、“朝耕暮学”、“刀从五指出,乾坤万象生,八十落齿叟,毋计桑榆铭”……细观刀法,硬则如刀似剑,柔则行云流水,自然而有法度,凝重而不失优雅。品其内容,透着灵动、幽默、宽容、大气,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理解、对世俗的淡泊。

杜老指着这些印章自谦地说:“一块块烂石头。”我则对曰:“一个个小精灵。”杜老看我一眼。当别人介绍我曾当过记者时,他当即为我刻印“道破阳室未知数,摆正人间黑与白”。同去的朋友纷纷求其印章,他来者不拒,因石而宜,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因时而宜地一一刻起来。

同去拜访的还有书法家、企业家王树安。杜老为他刻的印章边款则表达了杜老自己的治印准则:治印章,贵巧思,重风度,脱流俗,忌浮巧,避板滞,宗古范,习今师,宏有则,微无极。

我市著名书法家郭茂如当即泼墨挥毫为杜老题诗一首:老屋四壁土,寂寞若无主,时闻放声笑,银须因笑舞。方寸不毛地,刀耕何勤苦,一掘得钟鼎,再掘得石鼓,三获秦汉玺,富有不可估。

我抚摸着他满屋的汉隶名帖、经史书画、金石文物,感叹杜老的博学:只有学众贤之长,取百家之彩,才能将篆书之风骨,隶书之意蕴和行书之遒逸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长河大漠、骤雨旋风、金戈铁马的阳刚之气。

有人夸他师古融今,化人为我。杜老说:“继承是为了创新。临帖,我主张‘入师非一,出师不古’,‘师而不滞,临而不呆’,‘遵法而入,破法而出’。但当前西洋文化热弥漫,不少国人追西方,以为西则新,新则好。其实真正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无根不立,花拳绣腿,不堪一击。离开传统谈创新,这样的创新势必成无源之水,终难成大器。”

说着已近中午。郭茂如先生欣赏着西安著名画家陈其道送给杜老的一幅荷花图。画面上一片荷叶三尺长,莲茎竟有擀面杖粗。郭老笑侃:“荷叶下面的藕该有多大呢?不妨摘下来,今天中午做下酒菜。”杜老当即幽默对曰:“藕还在西安没长出来呢!”满屋顿时爆发出舒畅的笑声。

开心地笑吧,杜老!一生大笑能几回?

“当年赠官爵,石奴非硕鼠。而后三十载,种菜彼南亩。老圃守方寸,游刃迎寒暑。好为苍龙走,间作春蚕吐”。论语曰:“仁者寿”。告别杜老,我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古稀逢盛世,百岁更精神。

注:作者系原新乡市文联副主席,现已退休。此文写于1995年,是作者刘献革刚到新乡市文联任副主席后的第一个春节。

▲徐令振

▼刘献革

徐令振:新乡市语言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微型党课示范宣讲团成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外聘讲师,河南省朗诵艺术团签约演员,新乡市道路运输企业安全培训讲师,新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外聘老师。2007、2010年获全国城市旅游品牌推介第一名,全国第四届“曹灿杯”朗诵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2019年河南省经典诵读大赛社会人员组第一名,2019全国经典诵读大赛社会人员组二等奖,2019河南省主持人电视争霸赛网络人气之星。曾主持2019年新乡新春交响音乐会,2019年新乡市委市政府新春团拜会等大型活动,2020年新乡春晚总撰稿。多次在省市朗诵、演讲大赛中获奖,多次参演各类大型演出。

刘献革:笔名娴鸽,女,1948年10月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主创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1990年被吸收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2006年被吸收为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任新乡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影视艺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被聘为新乡市中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历任新乡广播电台记者、新乡市文联副主席、新乡市民进副主委、新乡市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常委、第九届市人大城工委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