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慎檀:品味《菜根谭》第二集

 丹阳论道 2021-02-24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罅”是缝隙的意思。“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这个字面上的意思大家都能够懂。这个也是菜根谭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用的典故都是比较暗的,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这个典故,你能懂三成的意思,不会错误理解。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够把这个典故的背景都知道,那么这个你会理解的更好。这个里头我要提到几个典故。

第一个,先说这个“一念错”。这个“一念”不是简单的说,我们就是这个脑子里想一下,过了一个念头的意思。这个“一念”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作者本身是儒释道融合的,他的佛法的教理的修为是比较深的。这个一念是佛教里头非常重要的一个“天台宗”的观念,就是“流转三世,所有的大千世界,不过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是佛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天台宗的一个法门,所以天台宗的修行叫做“观心”。就观察自己的现前的这一念心性。这个里头的“一念”指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没有内、外、中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它是刹那生灭,但是它就是现前一念。

我们为什么说这一念心没有内外中间?就是心,这个是心性,它源自于王阳明的学说,而王阳明的心学是有大量的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的融合,他的观念的“心”是涵容宇宙的。所以这个一念心,它一定不是在我们身体之中,《楞严经》里头讲过,说我们的心能够知道一切都很明了,判断清晰明了,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其实不在我们身体里头,不是我们这个肉团心。因为如果我们的心在我们身体里头,那我们能够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看的这么清晰,判断那么明确,心如果在我们身体里头,它为什么看不见我们的五脏六腑呢?你想我们在屋子里头,我们一定是屋子里看的清清楚楚,然后我们通过门窗才能看到外面。那如果我们的心是在我们身体里头,它也应该能看到我们的五脏六腑才对啊。所以这个心不是指的这个肉团心,不是在我们身体里。

它也不在我们身体外头。因为如果心在我们身体外面,那跟我们有什么相关呢?所以它也不在我们身体外头。它也不在中间。你说我们身体里头、外头、中间,这个中间是没法定位的。所以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心已经过去了,它已经消失了。未来的心,明天还没到呢,明天的心还没开始呢!而现在的“心”也是不可得的,因为当我说“现在”的时候,你看我说“现在”,等我把现在这两个字说完,大家听完,这已经是过去了。所以就是所谓叫心是“刹那生灭”。所以这就是大家看《金刚经》里头反复的在强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就是因为“心”它是既不是内外中间,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而是什么?就是现前这“一念”,时时刻刻的现前这一念。同时这一念广到十方。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身体会受限制,我现在就出不了这个屋子,没有电梯我就下不去。但是我们的思想,美国,我们现在一想马上就到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包括太阳系,包括银河系,古往今来,我们的思想全都可以达到。所以这个是一念。

在这里头他为什么讲“一念错”,或者说对应的就是“一念对”嘛,就是因为这个里头的这个“一念”,实际上是指的佛法的这个一念心性的意思,所以才是说,我们的修行一定是要从自己控制现前一念心性开始。就是不要说那么多,“唉呀,我以前做对了多少,做错了多少……”你如果总结经验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掉在那个里头去,不要总是回忆过去。没有用的,因为过去心不可得。也不要总是去想“未来一我要做到什么什么,我要做到什么什么……”咱们尤其走LP的同学都很清楚,就是这个都是空的。你只要不去实现它,它都是你的一个幻想而已,一个梦想而已。所以强调的就是那个禅宗有句著名的话,叫“活在当下”嘛。咱们现在都很清楚,活在当下,活在现在。实际上他的理论的依据就是来自于佛法这个特别完整的这个现前一念心性的这个观念。

所以在这个里头再讲。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是因为你现前这个一念心,它实际上就是过去,就是未来。因此你如果现前这个一念心性,你不能控制它,你这一念心性想错了,你跟着就全错。其实咱们现在社会上很多时候,咱们讲为人处事要换位思考。你想,当我换位思考的时候,比如说,唉我开始去想,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我就在想妈妈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她考虑的很多事情,她有她的处境。我们跟客户的关系,我们在想客户其实他有他的考量,还有他的等等……当我们换位思考时候,其实什么变了?我们的身体也没变,我们的实际身份也没变,我们的利害关系其实也不变,唯一变了的就是我们的现前的这个一念心。我开始从他那边去考虑,这个时候只是自己的一念心变了,别的都没变。但是这一念心变了,你思考的角度就变了。你考虑到事情的方式就会变,结果就会变,最后的最终的那个效果就会变。所以他才在这头是在讲,就是“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你如果是一念错,你想什么都不对。大家想,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都是欠我的,那我就看着谁都不对。你也不对,你欠我的;你不照顾我,你也不对;你不体谅我,你不什么什么……所有的都是别人的错!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现前一念心换过来,应该是一个感恩的心来对待别人,应该是在想想我为别人做出了什么。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挺美好的,所有的人都在帮我,至少在宽容我,至少在接受我。你马上那个心态就会变了。然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挺高兴的,这个世界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差别在哪?什么都没变。就是自己的一念心变了。所以这个里头他就在讲,为什么叫“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就是你一念你想错了,你的出发点错了,那么全错!同样翻过来,你的出发点对了,你控制你自己的现前一念心,我也不想多长远的事,我也不想过去的事,我就现前我如何去想好我现前,那么很多事情就都对了。所以他在讲。

而底下“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这个字面上大家可以理解,就是你拿着一个皮筏子渡海,这个时候,这个里头当然它不能破,否则这个船就没了,你就要淹死了。但是实际上这个典故出自哪?这个典故,出自佛经在讲戒律。佛经里头总是在讲我们是有生死大海,我们现在是在此岸,生死轮回的痛苦。我们要到彼岸,彼岸是涅槃寂静的安乐的乐土。我们从生死痛苦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中间要度过这个生死大海。我们度过这生死大海的工具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戒律。所以我们守护我们的戒律,就要像守护这个皮筏子一样,守护这个浮囊一样,不能有一点的窟窿或者有一点的缝隙,不然我们就会被淹死,在这个生死大海里头,我们过不去。

所以他这个里头他举的这个例子,是在讲佛经里头在讲戒律。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我们不能心念有错的时候,我们一定是心里头要有一个对错的标准的。那你说我知道,我要守住我现前一念心,但我怎么守我现前一念心啊?我到底该怎么做呀?你比如说最简单的:吃肉,不吃肉,好像都有道理,对吗?但是如果我要有戒律就不一样了。别管我接受不接受这个道理怎么样,至少戒律里头明确的说,因为菩萨戒是明确的说不吃肉的,五戒还没有这个限制,但是到菩萨戒就有明确的说“不许吃肉,不吃众生肉”。那就是了,我既然接受了这个戒律,对于我来讲,我就是要看着我的心,时刻有没有在守这个戒?这个就是他的一念心,要守的是什么?因为我们既然讲“一念心”对还是错,那就一定有一个对错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戒律,因为真正修行的人就会明白,戒律对于我们是保护的,而不是限制的。什么是戒律?给大家讲一个比方,我们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要闯红灯,这就是戒律。你可以闯红灯啊,闯红灯,你非常可能受到很大的危险。规矩对你是限制,你不得不在这路边等那个红灯。你守这个规矩这是限制你,但是这个限制你是为了保护你。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说系安全带,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开车要系安全带,甚至副驾驶都要系安全带。但是事实上系安全带,统计的结果,就是当发生突发事故的时候,系安全带的成活的,就是生存的那个概率,比不系安全带的能高出九倍以上。也就是说当大客车翻了,系安全带的人全没事,顶多就是肋骨勒伤啊、肩膀挫伤啊等等。没系安全带的死伤比例非常高,还有就是脖子戳断了这种高位截瘫的这种概率特别特别高。所以系安全带是保护。很多人就说“唉呀,受戒你不吃肉,那是不是没人的时候你会偷吃?”问题就在于你明白不明白,戒是保护自己。如果你要真明白,就不会这样说明。系安全带是保护自己的,警察在你系安全带,警察不在,你系吗?我相信大家都会系。知道闯红灯不对,现在我们有时候路上闯红灯,我们是觉得肯定没问题,那我问大家,高速路大家有人闯吗?轻易的我们翻栏杆,我们不会翻越高速路的栏杆,因为那个真的知道太危险了。实际上我们守规矩的程度,是取决于我们知道那规矩对我们的保护程度。我们越知道那个规矩对我们的保护力度大,我们越会非常认真的去守那个规矩。这个就是它里头讲到“勿容一针之罅漏”,因为它是你渡海唯一的凭仗,就是唯一的依靠,就是那个浮囊。所以当我们知道这句话是从佛经里讲戒律过来的,我们就知道这句话,他在讲我们修心的时候,是要如何的去调整我们的心态。

下面: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万善,这个是相对于前面的那个一念。而这个万善,因着佛经里头在讲菩萨的修行,叫做六度万行。菩萨的修行的所谓的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是菩萨修行的六个法门。但是这个六法门是六个大的方式原则,他具体做的时候就是有所谓千千万万的做法,千千万万的具体的落实。你比如说像布施,我们放生也是一种布施,现在很多人会参与到放生里。我们捐寺院的那个款,盖寺院啊或者是塑佛像啊这个也是布施,我们参与印佛经……那么我们给贫困儿童捐款,我们参与希望工程是不是?其实都是布施。包括咱们做心连心,大家一块捐款,也是布施。所谓的布施就是把我有的给出去,而且不要回报,只是希望对对方好,这就是布施。至于你布施的对境就不一样了,境也可能是佛菩萨,境也可能是贫困的人,境也可能是被放生的鱼或者蝌蚪,这个就不一样了。但是这个行为就是布施。所以作为六度来讲,它就是讲一个布施。但是作为“万行”来讲,那就差别很大了,你给佛菩萨的时候,那个是供养三宝;你印佛经的时候,那个是法宝供养;你给人的时候,那个是你对人之间的这个布施结善缘。这个差别就会很大,所以它的万行是指的菩萨的六度万行。

这个万善。万行就有善嘛,所以你的“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这一点,以前我曾经看过,说一个老人家,就是好像是那是在讲老红军吧还是谁,我忘了一个老人家是谁了。但是那个老人家,为什么那篇文章给我印象很深?就是在讲那个老人家很高寿,九十几岁去世的时候,儿女在身边问他,说有什么可说的,他留下的四个字,他说叫“有憾无悔”。我就在想,一个人活到这样的年龄,经历过那么多风雨,如果真的能说出这样的四个字,很让人佩服了。因为遗憾是难免的。比如说我们种了一年的庄稼,等到临收获快收获的时候,一场洪水,颗粒无收,那是难免的事情啊,这个就是有遗憾。但是有后悔吗?没有后悔,我尽心尽力了。如果不是这场意外的洪水,那就是丰收。但是如果没有好好种,到最后收获的时候,别人都丰收,我这块地里头收获的乱七八糟,那这个时候它就是后悔,这个不是遗憾。所以遗憾是我我尽力了,但是没有达到那个结果,外在的因素,这个遗憾在所难免。但是后悔就不一样了,后悔是我没有做到。因为所有的后悔都是有个特点,“唉呀,早知道我怎么怎么样就好了”,这个就是后悔。可是这个后悔恰恰是自己该做到的地方没做到。他这里头的讲的一生无愧,愧不就是后悔吗?惭愧后悔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就说如果一生,我们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我们尽力而为了,那么这个时候最后怎么样?那不是我们决定的,这个时候自己的心里是很安宁的。所以他才是讲“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悔”,如果我们真的是每一件事我们都尽力去做了。

这个“善”不一定是“至善”。因为有可能我今天觉得是“善”我去做的,等过了两年,我的心智慢慢成长,我发现“唉呀,当初那个我做错了,其实我不应该那样做。”这个事情我们也常有啊,小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这样做是对的。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唉,小的时候,我那个时候真是不懂事”,这种事都是常有的。但是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心里特别安宁,就是我们是说我们那个时候不懂事,我们那时候应该能做得更好。但是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尽心尽力,这时候其实我们并不后悔。所以这个善不一定是至善,而是说我们真的是把它往善的方向去做,就够了。所以他说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这个凌云宝树是指的就是佛经里头讲的那个像极乐世界的那种宝树啊什么什么的。所谓的那个极乐世界的那种宝树都是特别特别高,然后有各种各样的七宝、四宝的装饰等等。实际上就是它不是一个能成就,就是它一定是很多一起来成就。这个意思咱们现在也是容易懂得,这个倒没有什么特别难解的。

所以这一则里头,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理解那个“一念”。因为如果理解那个“一念”了,那么它后面对应的那个去讲,就是如渡海浮囊,不能有一针之罅漏,我们就可以懂。

因为所有的恶,其实都是现前这一念出来的。这一念不转,你很可能做错。这一念错,然后就一步一步的错下去。就我们说所谓“上贼船”不也是说这样吗?就是“千万别上贼船,上了贼船下不来”。你第一句话是谎言,然后你为了这个谎言,你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话来把它圆回来,然后又再说更多的谎话,才把这个事圆回来,你最后你就是没有办法。所以一念出了这个纰漏,这个差池,这个恶,你就往后就很难。那么真到那一步怎么办?反过来“一念”善,我这一句就是谎言。我说了更多的谎言去维护它,你会发现你总有撑不住的时候,纸里包不住火。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一念善”:我以前错了!错了,我忏悔,我承认!那么过去心不可得,他已经过去了,所有的都放下。我以前是谎话,我跟大家忏悔,我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开,然后所有的过错是因我而起,所有的恶果我也来承担,你们怨我也好,恨我也好,打我也好,我认,因为最初的错是我引起的,这个就是一个担当。那么当这个担当下来,你这个时候你忏悔的那“一念”是善,往后的事情就开始往善的方向在走。不管人家怨你也好,人家批评你也好,所有的你承担下来,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了,这个事情就过去了。往下该往好的方向转,它自然慢慢就往好的方向转。

所以整个这一则,其实后面那一句话,“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是和前面这个“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相对应。而这个“一念错”的这个后面的这一段,如渡海浮囊,则是和前面的这个“一念”相对应。所以这一则里头最关键的就是在讲我们的“一念”有多重要,因为我们的一念就直接影响着我们能不能守护好我们渡海的浮囊;而我们能不能渡海,就看我们能不能守住我们的每一个“现前一念”。如果我们守住每一个现前一念,那么就是万善全。那么我们万善全,我们自然这一生安心无愧,就是这样。

这就是这一则。嗯大家有什么分享?或者有什么问题?那我们把这一则一块读一下好吗?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不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温馨提示:由于我和徐老师第一次合作发布这种音频作品,难免在剪辑、调音上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地,盼见谅。微信公号“丹阳论道”自即日起开放投稿,文章言之成理者皆有薄酬,另:文章赞赏全部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