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读史之大唐(142):亲情需要分享,权力喜欢独占

 金色年华554 2021-02-24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42)

从评功评奖这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高级干部要求是很严格的。你官再大,说得不对路,该批就批、毫不客气。接下来的几件事,更进一步体现出他求严、求实的执政风格。

第一件是个很小的事。突厥入侵,不少人家遭到洗劫。财政部长(民部尚书)裴矩上了个报告,请示下发抚恤金。发放的标准,初定为‘户给绢一匹’。李世民在报告上批:“我向来提倡,做事以诚信为本。希望各项工作能讲求实效,不要打马虎眼。每户人口不一,怎么能搞一个标准?”于是改为按人头发放。(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司马光把这么一桩小事记入《通鉴》,我认为是很有眼光的。领导干部打开工作局面,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入手。李世民抓住这么件小事大作文章、给它上升到皇上讲不讲诚信的高度,看起来是上纲上线,其实背后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领导的批示,尤其是一把手带有批评性质的批示,对机关是种震动。他这么一批,裴部长首先脸上无光吧。回去再把底下叫来训一顿,财政部的同志起码要加几个晚上的班:消化理解皇上意图、搞清楚抚恤对象情况、拟制具体落实方案,等等。再上报告,必定是有数字、有分析、有措施,搞不好还有表态——经皇上严肃指出问题后,我部上下深刻反省,决心以皇上的批示为指引,转变观念、端正作风,求取工作实效……一次批评的背后,实质是一次对中央机关的整顿。机关是首长的助手,有了一个好的机关,才有可能把决策层的意图很好地贯彻下去。

第二件算个比较大的事:削除宗室王爵。当初李渊得天下,家族力量起了很大作用。不用看别的,一北一南、李世民和李孝恭这两个堂兄弟,基本上就包打天下。因此李渊上台后,对宗室的态度就相当照顾、大量地封王,包括不少隔得比较远的堂兄弟、侄子,甚至有的还是小孩,总共封了几十个。

李世民上台,开始对这些人进行清理。他的理由也很充分:“皇上的职责是照顾好人民,怎么可以辛苦百姓、奉养我的宗族?”(‘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除去几个有战功的,把这些‘王’都降为‘公’。

中国传统治国理念中,对一件事始终非常重视:抑制豪强。什么人是豪强?不光指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最大的豪强,一是贵戚、二是高官。汉代派刺史巡视地方,规定六条职责:一条管地方强宗大户,四条管当地长官,还有一条管二者勾连。可以见防官甚于防民。地方官都抓这么紧,权势更大的皇亲国戚和中央官员呢?

所以任何一个比较明白的皇帝,他一定要抓‘吏治’,而且就从身边人——皇亲国戚和高级干部抓起。换成现代语言就是:一手抓打黑除恶、一手抓从严治官;从严治官,就抓‘关键少数’。

李渊和李世民这方面政策的不同,也代表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变化。李渊想多用家里人来巩固自身地位,这是一种比较原始、也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它体现在社会制度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现在也有封建制度,比方到处可见的家族企业:管采购的、财务的,都是老板亲戚;老婆孩子,也在公司里有很大话语权。

轻松读史之大唐(142):亲情需要分享,权力喜欢独占

周代分封制

但封建制搞着搞着就搞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权力和亲情是有天然矛盾的——亲情需要分享,权力却喜欢独占。你本意叫亲戚来帮忙,结果却变成了窝里斗。周朝怎么灭亡的?还不是当初封的那些诸侯,一步步把周天子赶下王位。后面秦始皇一统天下,就痛定思痛地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再也不能搞分封制、家族企业那一套了!那搞什么呢?搞公开招聘、用职业经理人。从此,封建制从中国的主流政治当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皇上和专业官僚队伍共治天下的‘大一统中央专制’。你再看当今那些家族企业,凡是希望经营长久、做成百年老店的,必须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家族只管拿股权、企业经营交给专业的管理团队。

从这个角度,李渊的政策就有点退步,李世民的比较符合潮流。他和秦始皇一个思路:家里人可以照顾,但绝不允许他们用这层关系拿权。这才是他削除宗室王爵背后的动机。

体现他执政思路的第三件事,是一次会议。

当时天下初平,秩序还比较混乱。李世民召集开会,研究恢复社会治安的事(‘上与群臣论止盗’)。有人说对付这帮人没有别的办法,多杀他几个就好了(‘或请重法以禁之。’)李世民相当不以为然,说:“老百姓做强盗,你以为他自己愿意吗?还不是租税太重、各级干部又只顾从他们身上刮油水。饥寒交迫,才不得已走这条路的。我的想法:一是提倡勤俭建国的方针。国家各项开支要尽量节俭,这样可以降低老百姓的负担。二是抓好干部选用,挑一些操守比较好的人做官。这样,人民衣食有余,自然不做盗贼。哪用得上什么严刑峻法!”

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他这番话,讲的虽然是治安问题,实际相当于国家五年计划的一个方针。难怪《通鉴》在后面跟着写了一段:‘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大概认为,正是这个正确的方针,导致后面这种比较成功的发展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