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讲】通流试验那些事儿

 飞翔子华123 2021-02-24

声明

本号所刊发文章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无商业用途,向原作者致敬。因某些文章转载多次无法找到原作者在此致歉,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通过对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各间隔以及主变本体进行一次通流试验,可以检查全站CT回路的极性、绝缘、变比、相序是否正确,保证全站保护可以安全投运。说通流试验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基尔霍夫这个人。他发现了一个规律。 “流入水管的水等于流出水管的水。”图片咳咳,是“流入一个闭合面的电流和等于流出这个闭合面的电流和。”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个回路上引入交流电源后观测支路I和支路II的电流,如果发现Ia和Ib的矢量和为零,那么我们可以知道:阴影区域只有两个电流通道,分别是支路I和支路II,区域内回路绝缘良好没有散流支路。       核对支路I、支路II的三相电流是否依次超前120度,两条支路的三相电流是否等大反向,可以确认:两个支路的CT极性是否正确,相序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以一个110kv间隔116间隔为例,开始一次通流试验。

1.形成电流回路既然是通流试验,肯定要先有个回路。对照后台建立回路

合116-1刀闸、合116开关、母联100开关、#2主变102开关、302开关,然后将329小车中上刀闸三相桥臂短接并接地。

闭合116-D2刀闸,用交流电源一侧输入替代接地点接入回路,另一侧连接329间隔三相接地点。(如何接入电源以及329间隔如何三相接地比较啰嗦,会在文章结尾详细解释。)

分合开关和刀闸,接入电源,得到通流回路如下图

闭合329开关,形成闭合回路,通流试验开始。

2.观测支路电流,母差电流从110kVI母线保护装置上查看116间隔和母联100间隔三相电流:

可知116间隔A相电流超前B相电流、C相电流分别为120度、240度,母联100开关支路A相电流超前B相电流、C相电流分别为120度、240度。
可以得到结论:CT相序正确。116间隔ABC三相电流分别为270度,150度和30度,100间隔ABC三相电流分别为90度、330度和210度。可以看到116间隔和100间隔的三相电流反向。从110kVI母线保护装置上可以查看母差电流:
查看母差电流,三相母差电流均接近零,可知CT极性正确,变比正确。线路116以及I母线没有接地点。
本实验中还可从110kVII母线保护装置上可查看主变102间隔和母联100间隔三相电流是否满足要求。用此方法依次验证每个间隔即可完成通流试验。  
答读者问:
1.试验电源是如何接入的,也就是下图中蓝色虚线圆和绿色虚线圆是怎么接线的。
 

       蓝色虚线圆是将116间隔-D2刀闸闭合,再将116间隔内的D2接地点解开,将116-D2接入检修电源箱电源
如下图所示:
图片拉近点看:  

 绿色圆框是将329间隔开关出线一侧的出线三相桥臂短接并接地,如下图所示:

2.我们为什么要把回路整这么复杂,串了这么多间隔进去,还把主变串了进去?     其实我们串这么多间隔,而且还把主变串进去主要是为了增加回路的阻抗,以保证通流时的电流不会很大。
3.如果116间隔和102两个间隔的CT全部接反,通流试验可以发现吗?    
通流试验可以快速的把全站CT的极性核对一遍,如果全站CT全部反接,则只看电流方向是发现不了的,还应查看电压方向计算潮流方向才能确定。其实最常规的打极性试验也是很重要的。
4.一次通流试验相对于二次回路试验的优点?      
变电站建设工程中的电气安装工程包括一次、二次设备的安装,由于一次设备较为直观,一般不会发生设备辨识不清而产生的安装错误。此外电流、电压回路系统接线复杂、连接设备多时,回路易出现开路和短路故障。面对全厂、全站大量二次交流回路如何有效在带电前检查出接线缺陷和保证回路的正确完整性,成为电力建设单位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接线完毕的施工现场,在一次回路施加380V三相交流电源进行一次通电模拟实际运行工况相结合的工法,进行二次回路缺陷性检查,可以有效检查出TA二次开路、TV二次短路故障,保证测量、计量、保护等二次回路能准确、安全、可靠运行,防止差动保护误动,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设备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完

编辑整理丨“电力笔记”编辑部

转载自丨网络&杨海靖 二次电小家

值班编辑丨笔记君

声明:本号所刊发文章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无商业用途,
向原作者致敬。因某些文章转载多次无法找到原作者在此致歉

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