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蚌中沙传奇 2021-02-25

陈禄渊(1902-1986),宜兴人,号蜀麓居士,他独创的新魏碑字体,俗称新魏体,从古代北魏时期的碑刻文字中演化发展而成,与老魏碑字体对应而得其名。他笔下的新魏体,端庄大方,结构严谨,外方内圆,雅俗共赏,在峻峭中见稳健,于浑朴中显精妙,兼备着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功能。此新颖字体的出现,就以独有的美感被国人所青睐。在国内及港、澳、台地区被广泛使用,报纸上、刊物上、媒体上,醒目的新魏体标题随处可见。丰富了我国印刷文字的种类,在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陈禄渊少时家境清贫,为求生计,拜上海画家孙雪泥学习美术、广告和书法。学书主要得力于北魏中的张猛龙、张黑女、始平公和北魏墓志铭。以“日不习字二百不容眠”为座右铭,勤奋好学,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探求书法的通变之道,从京剧抑扬顿挫的唱腔和挺拨刚正的身段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改造老魏碑体。经过反复实践,逐渐精进,形成了独标一格的新魏体书风。

解放初期,陈禄渊在上海铁路站工作,当他的“处女作”——“上海北站”四个新魏体大字耸立在上海高空时,引起了全沪书法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多家广告商、印务商和报纸纷纷上门约稿,订单不绝。并于1954年应聘为中苏友好大厦举办的展览会从事书写工作。陈毅市长参观后高度评价说:“这个魏碑写得好!”当即还特地会见了陈禄渊,并和他亲热地握了手,鼓励他继续努力,精益求精,在上海滩上名噪一时。

1956年上海疏散人口,他被下放到离西安近百公里的地方。不久就擅自回到故里宜兴和家人团聚,但正常收入没有了,赞誉声没有了,从此,他步入了背负精神包袱和生活包袱的双重压力之中。

陈禄渊在宜兴的三十年中,在书道魅力的驱使下,仍然坚持提笔染毫,为生活所迫写字卖字,当初在沪为各大报纸写标题都来不及,今天写的春联有时想卖都卖不出去。在文革期间,最潦倒的时候,只要管饭吃,就可以包他写一天字。

陈禄渊一生带了无数弟子,有候殿华、史琳琳、汪精学和刘鸿川等学生,将平生独感独悟的看家笔法,毫不保留地、手把手地作了传授。获得真传的弟子们不负其望,在承传陈氏书风的基础上,写出了各自的风貌特征。

陈禄渊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能独辟蹊径开创新魏体,他创造的艺术成果在社会上具有极大的实际功用性;陈氏新魏体的实用性大大强于艺术性,开宗了一派书风-新魏体。陈禄渊先生的魏体字之所以有书法艺术的创新之味,就是他的书法是书写出来的,而不是描出来的,这无疑给魏体字赋予了新的表现情态和审美理念。新魏体是由魏碑体变化而来的。故名思义,原来的“魏碑体”是石碑刻字体,比较粗壮,紧而含蓄,而“新魏体”是将石碑刻字体变为用软硬笔在纸上书写的字体,因此它把一些笔锋加以強调,且与笔迹相投。由于这种字体保有隶体元素,书写方便,效果粗壮有力,醒目活泼,并富有美术性和艺术性,因此人们在运用这一字体中,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很适用于标语、标题、各种活动宣传等。新魏体以崭新的恣态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感觉,同时又美观威严大方庄重美丽,气势澎湃,同时又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新魏体将字体和美丽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统一。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蜀麓居士陈禄渊《写本北魏体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