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畅销盘分析法''的野路子和算法

 新用户09932298 2021-02-25

春节期间准备《算法-营销超能力》讲课的腹稿,还有两项营销能力的算法没有写完,都已经10万字了,且算法知识的浓度要比写公号文章大得多,10天楞是瘦了4斤。

今天写写算法课中间的一个小知识点,关于“畅销盘分析”。

1

畅销盘分析的必要性!

今天业界对畅销盘的分析重视程度,胜过以往。新进入一个市场,如果不做畅销盘分析,和送命差不多。

1)产品定位阶段,需要对标畅销盘:

仅仅以土地的规划指标和售价要求,去做产品推敲的话,一块地少说也有100种以上的规划方案,让扎哈、马岩松和西南设计院做,保证听得你眼花缭乱。也不乏策划、销售或者老板本人,老板的夫人,都能提出想法,让设计师落地,还真可以做出来。

但是,100种可能方案里,哪一种是对的呢?以上谁说了都不算,以实效机构产品部的做法,当然许多大开发商都会这样做,查找一下当地的畅销楼盘:

他们做多大面积,他们定什么价格,他们一年能走多少货量。

这未必准确,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并且后拿的地要和先拿地的楼盘去对标,做为产品经理,你的忧伤就会特别多。但是,这是做产品的重要维度,代表着“现状”对未来的审判。

2)产品入市阶段,要对标畅销盘:

产品入市和定位阶段,如果周期拉得比较长,那么需要再次对标畅销盘,对标的内容也会有一些变化:

畅销盘定什么价,走多少量,那我们就结合产品差异,做出价格调整策略;然后再畅销盘做了哪些营销动作,我们也做哪些动作。

比如他们装了3个样板间,效果还不错,问一下他们找的哪家设计单位呢?又比如他们上了渠道,那我们也必须上渠道。他们做了社群,那咱们也组织一群大爷去做手工。

好习惯的学到了,坏毛病也沾染了一身。在不同的市场,当地的操盘手都想先给我上一课:在我们这里,就得这么做。慢慢我就明白了,营销习惯的地域性是怎么传染的。

3)楼盘滞销了,也要对标畅销盘。

通常情况下,找我们提供卖法服务的楼盘,都卖得不好。这个时候,你听原有团队的同学吐槽,他们的苦水可以装3桶茅台50KG的坛子,闻起来未必香,但必定是陈酿。

所以我们也必须跳出来,看当地畅销盘的情况,得到楼盘滞销原因判断的第二个维度。这些畅销盘,有什么缺点和优点,为什么能取得那样好的成绩。

所以,对标畅销盘,是操盘人必须过关的能力之一。它代表着你“以史为鉴”,能准确判断得失,从而做出正确取舍。

也不会轻易掉入从“自恋”到“自卑”的深渊。一开始眼中只有自家的楼盘,孩子是自家的好,超级自恋;一上市就遇到打击,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自卑。

2

畅销盘对标的野路子

既然是对标吧,那我们就得严谨。先建立一个模型,进行点对点的打分,PK两方的差异。包括但不限于是:

1)畅销盘的面积段。比如他们做120㎡,我们也做120㎡,设计部能不能优化一下户型,咱们努力控制在115㎡,然后得到5㎡的性价比。

经论证,畅销盘120㎡的去化50%,90㎡的去化70%,140㎡的去化10%。那咱们的面积段,也得控制这么死。

这有可能是对方的货品配比错了,也更有可能是推货节奏导致的。

2)畅销盘的总价段。比如他们100万卖得很好,那我们就做100万的总价,虽然极可能因为土地成本的问题,导致我们的100万总价,要少20㎡,但毕竟顾客卖得起不是。

与畅销盘类似的对标,还有很多,营销、销售、规划、设计、成本等不同部门,都能各自找到自家的对标维度。

一个女孩子如果放不下前男友,那么就无法开始一段新的恋爱。据说,这也是套了一种模型,以前男友的身高、气质、笑容和关怀为模子,那么全天下就找不到第二个男人了。因为人和人的差异太大。

这就是对标畅销盘的野路子,因为你建立了一个模型,一一对标,请问这个世界70亿人,有一模一样的人么?既然不能一样,何必非要用一个模型,去对标自己,弄得极不开心呢?

齐白石说,学我者死。意思是书画作品,可以通过临摹、照抄乃至复刻,作得一模一样。我齐白石的画你也能画得一样,但是落款上,你不是我齐白石。齐白石有齐白石的价格,你是你的价格。最多你也落上齐白石的名款,那就成为齐白石的假画,假画是卖不过真迹的。

齐白石那句话的意思是:定价权。

3

畅销盘分析的算法

没有哪个盘,没有毛病,优点多的畅销盘,也有一堆硬伤,但是他畅销啊;而滞销的楼盘,虽然大家都谈到了硬伤,但是优点也一堆。

但是,极少人想过,为嘛别人缺点一堆还畅销了,而自家的楼盘优点一堆,但是别人都看不到优点,全是说你的缺点?

简直没道理可讲!

道理还是有的,看你怎么理解畅销盘咯,实效对畅销盘的定义是这样的,三步推论就可以了:

1)畅销盘等于卖得好,等于是多数客户的选择。

2)多数顾客选择什么,等于当地顾客的估值逻辑。

3)畅销盘等于当地顾客的估值逻辑。

很多人对畅销盘的研究,到达不了第3步,所以才选择野路子,一定要和畅销盘对标,得出个优劣。

所以,分析畅销盘,勿自己建立模型,去点对点比较。而是将畅销盘当作消费观,去理解当地市场。

1)畅销盘的区位,代表当地顾客对位置的看法。有可能出现和你分析地图差异很大的情况。那么就必须校正。有的地方新区压过老区,有的地方老区压过新区。

2)畅销盘的产品,代表当地客户对产品的看法。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3)畅销盘的价格,代表顾客的出价意愿。但需要强调的是,出价意愿不等于出价力,所以死扣价格,未必完全正确。

分析畅销楼盘,只有一个意义,虽然很关键,但也仅此一个:

了解当地人,到底认为什么样的房子好!

有了畅销盘的估值逻辑,再用来审视自家楼盘,你就会发现:

1)不是所有硬伤,客户都会在意,有可能畅销盘也有。所以点位点打分几十项,每一项输了都要去动价格,没有太大必要。

2)不是所有优点,都是优点。有可能你红透大江南北的一些优势,客户根本不会在意。就比如空气和气候还算OK的南方,对科技系统的敏感度,明显低于北方地区。

得到畅销盘为代表的估值逻辑,也即“消费观”,一些人就开始去审判自家楼盘,有可能信心满满,有可能灰心丧气。取决于自家楼盘的先天素质。

但是,对于实效机构来说,掌握“消费观”,不是工作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

消费观就是用来迭代升级的!

这涉及怎么做产品,怎么做营销,这又是另外的算法内容了。楼盘先天素质,不符合当前主流消费观,也未必是一条死路。研究畅销盘多了,你会发现,今天名列畅销榜的楼盘,之前也可能出现在滞销榜上面。

他们都是升级了上一代楼盘的消费观,建立了有利于自己产品的消费观,才取得今天的市场地位和业绩。

市场,就是一代一代的畅销盘出现,各领风骚1-2年。

---

算法大课,名额即将满。

再做一下广告,证明我们在做这个事情。

 #算法-营销超能力#大课。

当边界不同,算法不一样:

一切不以边界建立的专业体系,即便是闭环的,但都是“野路子”。

算法大课,重新定义“策略、推广、案场”的边界,建立地产营销人的超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