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木香草堂 2021-02-25
       近日,去四川大学博物馆看一个成都平原和两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来交流的文物屈指可数,基本上是展板文字介绍。看完后又钻进旁边的展厅看成都出土的古代石刻,以邛崃出土的石刻为主。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唐代盛行戎装天王像,毗沙门即北方天王,是四天王中最早出现者,在四天王中最受尊崇。此尊邛崃出土的唐代毗沙门天王像身穿具有仪仗性的铠甲,脚踏一夜叉。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弥勒经变华盖,隋大业,四川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菩萨头像,唐代,四川邛崃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此尊菩萨出土于邛崃龙兴寺,采用红砂岩雕刻而成,为唐代龙兴寺石刻艺术造像艺术中最为精美的一尊单体菩萨造像。菩萨高近2米,头戴冠,胸前雕刻华丽的璎珞,姿态自然,面容丰满。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南朝佛像均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流畅,汉化程度较北方更甚。梁代成都地区不仅广建佛寺,而且十分流行发愿造像的风俗,成都地区南朝石刻佛教造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的一枝奇葩。这尊释迦立像身着右衽长裙,下部尚可见对称的密叠襞(bi)褶,外着通肩袈裟,具有典型的南朝佛像“秀骨清像”之风格。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经幢为石刻宗教物品,形状似塔,上刻以“尊胜陀罗尼”等经咒,据称当阳光照射在经幢上再折射到人身上,或者风吹尘埃扑落经幢再降落到人的身体上,相当于此人念诵佛经一遍,故唐以来经幢在民间大为流行。此经幢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代,为红纱石质,四川邛崃出土,出土时仅余经幢刻经部分,经幢呈八面柱形,柱身楷书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经幢,唐代,四川邛崃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经幢残顶,唐代,四川邛崃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经幢残顶,唐代,四川邛崃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经幢残顶,唐代,四川邛崃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单阙画像砖,东汉,成都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车马出行画像砖,东汉。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西王母画像砖,东汉,成都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西王母画像砖,东汉,成都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舞乐画像砖,东汉,成都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成都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双执事画像石,东汉,四川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双阙迎谒画像石,东汉,四川新津出土。此石系红砂岩雕刻而成,为崖墓中石棺之部分。画面中部刻一轺(yao)车,车上二人前为御者,后为官吏。车后二人揖手作辞别状,车前有伍伯四人,分两列前行。画面左侧立有双阙,阙中一人持盾躬身而立。此石反映汉代官员出行迎谒时的盛隆场面,此墓主人为具一定级别的官员。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神农车马出行画像石,东汉,四川出土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仙人六博画像石,东汉,四川新津出土。
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被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彭山东汉崖墓中的石函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川大博物馆藏石刻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