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北新市:曾经有一段“东迁县治”历史

 张明儿 2021-02-25


浙北大地上,历史上的区域行政变化大,地名沿革丛杂,曾经有一个叫“东迁”的县,在湖州东部存在过三百多年。浙北新市,曾经有过被纳入该县治区域的历史,限于时光久远,史籍资料今存不全,这方面的考证存在难度。目前史学家对新市原籍,究竟是“东迁”县境还是“德清”县境,各执己见,其定论一直难置可否。笔者从多种史籍资料汇阅分析发现,新市是“东迁县治”原籍的可能性更大,而并非是像陈霆的《仙潭志》所说,新市与武康县治建立到德清县治建立,一直相随。新市的“东迁”县治原籍历史长达三百多年,这期间的新市,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灿若银河,光可鉴人,像治水聚居、贵族筑园、名士隐逸、市廛繁华等方面,历史发展的影响力可圈可点,事实重大令人惊讶。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关于浙北区域内古代“东迁”县治究竟发生在何时,新市与其的行政关系如何。西晋时期(282年),原乌程县的东乡开始分置出来,建立了“东迁县”,它的县境范围很大,东西约100里、南北约120里。区域范围北起太湖洞庭山,南至新市,东自吴江平望镇,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孺山。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朝廷行政改革,东迁重新并入乌程,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经历了308年。新市作为东迁县境的南乡之地,它的沧桑变化受到东迁县治行政的直接影响。

关于新市是否属东迁县治的考证,难度很大。但笔者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五个方面的现象,标志着新市的“县治原籍”不是“德清”,而是“东迁”。

一是宋以前所有的有关德清区域典籍、民间传说、民谣及神话,从未涉猎新市之地,似乎在遥远的时候,新市与德清原有区域没有什么关联。相反民谣中的新市却把新市与乌程县连起来了,例如:

海宁硖石旱码头,乌程新市水码头。

二是方言发音、生活习俗等百姓风俗诸方面比较,可以印证新市原籍并非德清。新市在德清县域内有其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性,它与新市以西的原德清县治区域的乡镇百姓方言与生活习俗,差异性较大,方言的发音上有明显的“尖团”区别。新市与原乌程、东迁县治属地的区域方言发音、生活习俗,却又惊人的相似。例如、南浔、练市、善琏、双林、乌镇等地。

三是民间往来习惯上,如出街、通婚、开店投资、名士隐居等方面,也印证了新市原籍并非德清。历史上更多存在着新市与乌镇、练市、南浔、善琏、双林民间的往来,而少见与新市以西原德清县治属地区域的百姓生活往来。例如,新市以西的乡镇村落出街传统习惯,主要往塘栖方向比较多,而新市北及东向的乡镇村落,却有着往新市出街的习惯。新市历史上,新市与乌镇、练市、南浔、善琏、双林之地的百姓通婚事例很多,这些区域间名士寓寄隐逸也很多,乡绅在这些区域的跨区开店与投资也很多,相反,新市与新市以西原德清县治属地区域的百姓很少存在通婚、名士隐逸与乡绅投资等文化交流诸事宜。这里或多或少地透出历史上受到某种限制而形成的习惯。

四是出行水理环境上,似乎新市原籍“东迁”更有合理的成份。在宋以前,由于运输工具原始落后,民间往来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新市与乌镇、练市、南浔、善琏、双林之地的水利环境相对平行,船行方便。而新市与新市以西原德清县治属地区域的水利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特别是苕溪上的东西方向非常激逆,水势汹涌,按当年的水行设施船只,从东往西逆行,几乎不太可能,这就制约了新市向西的往来。这也是在宋以前,新市之所以没有划入德清的重要因素之一。

接下去,我们不妨从更多的官志上,例如北宋《吴兴图经》及《吴兴统纪》、南宋嘉泰年间《吴兴志》、清同治《湖州府志》上,去考证新市的县治原籍,这是更有说服力的证实。

1、《吴兴图经》(史称“旧经”)及《吴兴统纪》(史称“统纪”),这是湖州两本最早方志,上面记载了新市属于乌程县,而不是德清县。这在南宋嘉泰年间《吴兴志》卷五中有引载:

《旧经》《统记》云:在县东百里,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始出俗,因谓“仙潭”。

从上述文字中可发现,北宋对湖州行政区划未调整前,仙潭之谓的新市,其方位指向是以乌程县为县治出发地进行里程计数,故有“县东百里“之称,而并非是将德清县治作为里程计数的出发地。

2、南宋嘉泰年间的《吴兴志》,倾向于将新市原籍划归于乌程,而并非一直是随武康、德清县治而划归。卷十七载:

陆修静:隋时为道士,没于乌程县东仙潭,更数月乃出,后人因以名焉。

这里说的乌程,以前的部分区域为东迁县,至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东迁并入乌程,故有此说。“仙潭”之谓的新市,在隋朝时是在“乌程县东”,而不是德清县内。

3、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汪曰桢编纂的《南浔镇志》中“东迁考”,确认新市为东迁之地,而并非是德清原籍:

考陆修静,系宋元嘉时东迁人。则其南境(笔者注:指东迁县境)直至新市。

这是汪曰桢先生根据《嘉泰吴兴志》中的相关内容记载,又根据陆修静东迁出生籍地的考证,考证其隐居潜学的“仙潭”之谓新市,为东迁之地。

4、清同治13年,公元1870年编纂的《湖州府志》,基本承袭了汪曰桢先生编纂的《南浔镇志》中“东迁考”的思路,将新市认定为东迁原籍,而非德清县: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置东迁、长城两县。孺子山在府城东二十八里,此东迁之西境也。其东境则至平望官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荻塘直北诸溇港。又据《谈志》云:仙潭在新市镇,道士陆修静常没潭中,数月乃出,故名。考陆修静系宋元嘉时东迁人,则其南境直至新市,而乌镇、双林、琏市、含山,皆在境内矣。

上述文字中清晰地认定了新市原籍属于东迁县治,它是对前人这一考证结果的认可。

5、民国《德清县新志》的编纂比较严谨,在对新市的县治原籍考证中,认可湖州官志的说法,卷一中有载:

新市镇,晋属东迁县境,府志“建制表东迁考”。

这一说法,源出同治《湖州府志》“建制表东迁考”,也同样表明了民国修志官方本着实事求是的修志态度,保持了这一对新市县治的原籍认定。

关于新市归属德清县治究竟始于何时,最权威的证据是,北宋收复江南土地后,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王存主编的《九域志》。此书载明了北宋朝廷对江南地区土地收复时,所作的行政区域重大调整的内容。此时,德清县域的范围内,赫然出现“新市”的地名:

望,乌程,一十一乡,乌墩一镇,有苕溪,霅溪。

望,归安,一十乡,施潜一镇,有吴兴塘。

紧,德清,州南一百五里,六乡,新市一镇。

历史隧道很黑,但总有微弱的灯光透出来,对于浙北新市的“东迁县治”历史考证,仍需要我们以敏锐眼力去捕捉微弱的灯光,将新市的那段遥远古代历史真实还原,获得更清晰的映像,更能看得清隐没于时空星际中,属于新市历史文化的一个个美丽塔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