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校园学生记者到江苏卫视主持人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2-25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工作后被人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清华毕业的?你们学校也有主持人专业?(当然没有!)居然可以跨界来做主持人!刚开始,我也不以为然,后来有一天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怎么就做了主持人呢?在学校的七年里,除了专业课的学习,我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清华电视台。每周两次播音,七年不变;学校的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实战了一百多场;在毕业前的100天创办访谈脱口秀《慧晓天下》,和慧凝两个既是主持人,也是编导、摄像、剪辑、后期、运营……学校里的种种经历,仿佛都在给我的职业选择作准备,虽然不是所谓“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但对于这次“跨界”我有自信。

      

               2020年2月,疫情刚爆发的春节录制《非常时期·非常荐书》

从零开始的清华主持人

通过校招,我来到了江苏广电。“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众人眼中我是顶着“名校光环”来到工作岗位的,可我毕竟换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一切还是要“零基础”开始。从《青年江苏》节目的记者做起,我爬过阅江楼、绕过玄武湖,跑过南京青奥会场馆、挤过中秋节人山人海的夫子庙,对话过教育改革前线的教育局长、采访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孩子……高密度的采访、写稿历练让我迅速成长。刚工作的第二个月参与的系列报道《教改再扬帆》就荣获了2014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在未来之星少儿才艺大赛英语总决赛编写主持词

由于频道人手紧缺,刚到台里的第二个月,我就开始了直播新闻节目《江苏教育新闻》的播报工作。上来的第一档节目就是直播,不容出错的直播,现在想来领导还是挺大胆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我曾经在清华电视台播了7年新闻,曾经下过功夫,又有何惧呢?2015年,《江苏教育新闻》改版为全媒体教育评论节目《教育锐报》,每天15分钟的教育评论,中间只有一次片花断点,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基本功过硬,连续评论7-8分钟不间断、不出错,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还要有新闻人的敏感、冷静、思考和新锐观点。拿不准的,就学,不擅长的,就练。每天看教育领域的报道、观点,然后自己写500字的评论,来训练自己的思维逻辑,说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感慨,我多么渴望变老!因为那样我就会有更多的积淀,才能发出观点独到的好声音,才会拥有超出年龄的“焦虑感”和“责任感”。

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多年的积累、养成的习惯、学习的能力,才是工作后“从零开始”最大的资本。

努力做“十项全能”的科学达人

2015年初,全新打造的青少年互动科普真人秀《未来科学家》开播。这是一档每周一期的全外拍科学实验节目,平均每期节目要在一所小学校园拍摄三天,遇到繁琐的实验甚至会一期节目外拍六天。外拍环境不比演播室,不可控因素很多。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遇到粉尘炸裂起火的油锅、40度烈日下的水晶采石场、35层楼高的消防天梯、置身上千条扬子鳄的池塘……为了这档节目,我跟随节目组走南闯北,危险系数再高的实验也都亲自上阵,因为“不做科学节目,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勇敢!”

                    在徐州市铜山区三堡镇新何村平安希望小学支教演示火焰掌实验

然而真正的压力是从2016年开始的。《未来科学家》改为日播节目,每天进一所学校,录制一期节目。录制频次高了,变数就更多了,作为主持人,必须和节目组想办法一一应对、全部克服。录制学校的条件参差不齐,遇到天气条件不允许,准备好的实验没法做了,就临时就地取材、调整实验内容。参加录制的学生年龄不一,从幼儿园到初中生,我们必须调动现场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漫长的录制过程中保持他们的新鲜感、兴奋感;每一期节目都是一场带观众的真人秀,从一间十几人的教室,到几百人的礼堂,哪怕没有话筒全程靠“吼”也要全部出色完成。

                        在南京一所职业院校做探校网络直播

想要真正成为节目的灵魂,就必须深度参与节目的策划、录制、后期、宣推、产业运营全过程。自己的节目就是自己的孩子,你要对他负责。科普节目内容要严谨,形式要活泼。策划阶段就要与编导讨论选题,力求带动更多观众、做更有效率的实验、录制出更好的视觉效果;每天白天做实验录制节目,晚上在宾馆对稿本、试验第二天的实验;拍摄之后,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找到没有任何后期包装的节目视频反复观看、听大家反馈。365天进了240所学校,录了240期节目,编导、摄像一批又一批轮流出差,而主持人不变。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对于节目我比编导懂得更多了,这就是做“灵魂人物”的感觉吧。

做知识型“主持人+”,必须“细节控”

人们总是期望从一个主持人身上看到他的风格、他的内涵、他的积累,又需要他每次出现在节目中都带着鲜明的、极致的“标签”,这需要主持人长期的锤炼和探索。七年来,从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教育锐报》、《未来科学家》、《家有儿女》、《未来之星》、《最赞老师》、《环球教育周刊》、《创投合伙人》、到江苏卫视频道《职来职往》、《最爱故乡味》、《家屋室的主人》、《京东双十一直播超级夜》……主持的节目涵盖了新闻直播、教育评论、科普实验、家庭访谈、少儿才艺、职场创业、生活服务、国际交流、大型晚会等。看似涉猎广泛,而事实上我在不断尝试和积累,努力成为一名懂教育、懂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型生活主持人。

                             2019年录制《创投合伙人》

                   江苏卫视《家屋室的主人》录制前对稿

拒绝泛娱乐,坚持做好内容。工作上不能要求团队给你什么,而是要非常苛刻地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准备主持江苏发展大会,我提前两个月了解嘉宾的生平、作品、近况,中文、英文的材料看了厚厚一叠,活动当天一位华裔嘉宾演讲时出现中文表述不清,我就上去翻译救场;《未来科学家》专访阳光动力二号飞行员,录制时终于可以用上英文,与嘉宾侃侃而谈,当然代价就是结束后还要把所有内容翻译成中文、校对、配音、编辑成片;暑期英国文化交流营我一个人带队,从前期策划、设计路线、与英方沟通到招募营员、带团出访、后期宣传推广,亲力亲为;平安希望小学支教、盐城阜宁支教活动中,与老师一起设计和准备课程,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心理建设,让他们学会自信和快乐。从工作中得到的收获,永远与工作时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成正比,没有真正付出过,你就不会真正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

从记者、播音员,到有编导思维的主持人,再到全程、全时、全员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团队的核心力量,我希望不断拓展主持人的外延,在团队中永远坚持做“加分项”。我记得节目中一位师兄曾说过,只要不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时间就会让你逐渐成为你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

        

个人简介

王晓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2014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签约江苏省广播电视台。现为总台双语主持人,一级播音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