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习之我得(荐书,自学入门中医必读好文)

 崔m95b7p4dpv0m 2021-02-25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旧版的,里面还有药物的功用归纳简表,每味药物的归经都是清清楚楚的。我对医生所开的药物都会用书查一遍,这是未学医之前就有的习惯,也为以后学方药带来很大的便利。现在也一样每接触一样新的就查一查,还查《本草纲目》,《本草提要》等书,我也不强记,反正不记得就再查一次,查多了就记住了。

《临证备查方剂500首》,这也是我常说的方剂多的是,关健是你得用对了,不从医不需要死背。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这些教科书是应该看的,无论怎样,它也起到一个总结,归类,汇总,比你自已去乱看书有效得多。至于书中经常引用的古书,你可以去购买看一看。至于那些否决学院派的人,也正如那些庸医一样只看到吴菊通用辛凉药,没看到吴菊通也用温热药。

书还是先从现代或近代的读起,这样便于理解和掌握,只要是医书就会多多少少提到他的理论从哪本古书中得到的,这时你就可选读这些书。以免一上来就学内经,因为太难了会挫伤积极性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我可是全购齐了:

《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能懂就看,不懂就跳过,以后在历代的医书都会被提及,并有各医家的感悟:他们的理解,并据此的用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此时再重看原文,就能轻松好多了。《赦万山36个经方故事》就用故事形式让我记住了不少药方,并且也运用了。桂枝葛根汤治疗我的肩部不适,一剂就大有效果了,现在我也注意姿势也改用了空气枕与空气床所以就没有再犯了。而且我用桂枝汤治疗我的畏风症状,疗效确实好,十几年的症状一剂解除,也事隔一年多才又感觉畏风时就赶紧重服。有件趣事,我那天喝了桂枝汤,赶巧家婆煲了葛根汤,喝完汤没多久,我就发现很热并出汗了,我也是想了半天才有所明白。我之前可是从没闷过汗的呀。

不求甚解,是我读古文的窍门。由于我古文基础不深,又不会繁体字,如果强行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去理解古代的表述那只有坏处。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北方“其民淳朴,习于勤苦,兼以饮食醇农,久而蕴热”病因“寒包火”,主张辛凉解表,泄热益阴,善用寒凉药物(原来用药都是要应因病患所处环境来综合考虑),“病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所以我运用蒲公英来清肝胆湿热,甚效,现在一接手脾胃湿热的病患,不但用常用方剂,定必加用蒲公英。蒲公英的运用是从论坛绿衣老师的《用药心得》学来的)说到用药用方,我一定是要有深刻理解,才会尝试的,因为那是要用在自已身上。现在有时为人开方就更加小心,不熟悉的绝不推荐。

汪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二统:治脾不可过燥,治肾不可过用苦寒;八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为此我自已的药方都尽量选用药性平的的药物,运用得当,一点不影响疗效。

《十九病机》其实是有高度概括病因,不过要能深刻理解,还得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湿热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顾阴风木”“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我结合湿疹之位置,也有选用白虎汤加减,效果也不错。

《医林改错》《血证论》更懂得活血化瘀的必要,后在众多医家之说的支持下,在经期中运用活血化瘀+祛湿药,好象也蛮不错。只是在经后不晓得要养血调治,以至有一次经量特少,现在也明白和懂得在治病后要善后,调理方少不了。

《四圣心源》虽然黄元御是清代,但它这书也是最难懂的,我看得是一头雾水。也就搁下了。最近,因为《走近中医》我进一步明白了升降,《神医这样看病》有重点说到黄老先生的圆圈,马上豁然开朗,再重读,发现他对伤寒论中的用方理解独到而深刻,与一般医书不一致,但结合三书的理解,用药组方也显得容易很多了。

当然有方用方,自创,实在没必要。但是如方症不对,或是缺少药物时,你能否灵活运用,这也是种难得经验呀。在重读《四圣心源》时女儿刚好发烧,与以往的不同,这次烧得高,却一直说喉咙不痛,但会头痛,并喷嚏连连,还有咳嗽。放血也不能让体温迅速降下。我就先用了羌活九味汤,一剂后只略有效,我就在第二剂中加了蒲公英,因为她的左关数于右关。烧也就退了,但是咳嗽不断,有痰,我就用了《四圣心源》的方子,一剂,不敢开多,当晚女儿在后半夜咳个不停,我心想坏了,给治坏了。本准备第二天重新开方,谁知一上午也没听到她咳,就暂时按兵不动。过了两天,她又重新咳了,次数不多,每次一两声,没痰,说话声不清爽。夜也深了,不想去抓药,想起牛蒡子清热利咽,家中有用来泡茶的牛蒡,根部,质重,有下降功能,加上桑叶,枇杷叶,质轻,上升,罗汉果少许取其甜味又能润肺,几样一齐放茶壶中,水一开就停火闷一下,女儿喝了一小盅就去睡觉了。余下的就我全包了。第二天,女儿完全好了,而且观察多日,确定是真正好了。深刻体会,轻剂入肺呀。那些四碗水煎至一碗看来得要改一改了。

最神奇的是,我经过调理,晚上睡觉脚是不会冷了,但在中午睡觉时就会双脚冰冷,平时要依靠暧手器,喝药茶的第二天我忘了用,却一觉睡醒才发现。我左思右想,估计就是那个药茶的作用了,是否如此,得检验,等哪天中午睡觉脚又不暧和了,再服此茶就知是不是如此。

用心观察,用心对比,用笔记录也是我的法宝。《小儿药证直诀》对我望诊也有所提高,近日重读,有点体会钱医师为什么给小儿治病时经常使有分治法。治肝用治肝药,治肺用治肺药。看看他对六味地黄丸的运用,后世那些学医而又乱用的人真该打。

《衷中参西录》是我喜爱的医书之一,老先生不厌其烦的从古到今,讲他的用方依据,临床经验,用方的窍门,对药物的独到见解与运用功效。这也是我每遇到不认识的药物时,除网络,《本草纲目》,《本草备要》,《药性歌括四百味》新、旧版之外的必查医书。我也已经通过当当网定购了缪希雍的《本草纲目疏要》和罗大伦的《家中有本草,健康有保证》,以后就又会多查两本书了。

论坛上的名师开讲,我最喜欢的是古道瘦马老师的文章,他与张锡纯有点像,就是文章写得详之又详,有理论,有个人心得,病案讲得像讲故事一样,又常在文中语气深长的提点一二,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入门的人学习。可以说我的进步老师功不可没,他是第二位对我影响巨大的老师,只是不知他认不认我这笨学生呢。

你会说学那么多有用吗,从来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没说过书多无用,除非你只会读书不会边读边思考。初时当然是粗略而过,但总是有点印象,到了有需要时可重新再读,也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再重学,体会自然会有所提高。医书可不是只读一次就可以了。

由于我临床机会少,脉诊的提高有限制,所以我更注重望诊及其中的舌诊,问诊,通过参加回应论论的疾病咨询中的贴子,让自已的问诊功夫与舌诊功夫见长。我出主意治疗的人虽不多,但效果也是很好,我每一次都如临大敌,认真钻研,不但帮到人家,也让自已提高了不少。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机会是可以创造的。

要愿意虚心听别人的述说,我有位同学,她对药方运用不熟悉,但我依然喜欢向她请教药物的知识,她对单一药物的疗效也是知道很多,那我就通过查资料弄明白为什么这药物有这疗效。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别人的听闻,经验也将能丰富你的知识为你所用。 

本文摘自华夏中医论坛,由中医思维十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