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质疑“善有善报”,但《易经》中的2句话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琢磨君专栏 2021-02-25

老子《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但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第一个列传“伯夷列传”就对善有善报发出了强烈的质疑,他说:不是说天道经常帮助好人吗?为什么像伯夷、叔齐这样如此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的好人,最终却被活活饿死了?

还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一辈子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是过早地去世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难道就是这样吗?

再看看像盗跖这样的人,他们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老天到底遵循的是个什么道理呢?我深感困惑不解,真不知道天道是亲近善人,还是坏人。

其实,民间也有很多人发出了与司马迁相同的感叹,俗语“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就是最好的例证。

明代善书《了凡四训》中,便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在元朝的时候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某一个人是作恶的,他的家反倒发达得很?那么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中峰和尚思虑了一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算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颠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那里会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哪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

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并且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为著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可见,只有真正无心为善的善行才会得到善报,而那些有心为善的假善行是难以躲过老天的眼睛,因此不能得到善报。

除了善有真假之分,最终会影响到报应,善行的积累程度还与报应有很大关系,就如俗语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发现有的人做了好事,反而不得好报,甚至是短命,因此怀疑“善有善报”,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因为《易经》中早就告诉人们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及“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可见,善行是需要积累的,善报也需要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善有善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孟子说:“仁者战胜不仁者、就象水能灭火一样。似是如今为仁的人就象用一杯水去熄灭一车干柴燃起的烈火,火不灭就说水不能灭火。这和用一点仁爱之心去消除不仁到极点的社会现象是同样的道理。又如五谷的品种再好,假如没有成熟,那还不如稗的种子。所以,仁爱也在于是否成熟啊!”

古人以胖为美,假如你只吃一顿饭,就问别人说:“怎么样,我胖了吗?”那么大家都会耻笑你。

现代社会以瘦为美,你如果想减肥,刚刚开始健身运动,坚持了两三天,就问他人“怎么样,我瘦了吗”那么大家也会耻笑你。

积累善报与积累恶报的道理也是与之相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善德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如果善德积累太少,好事作得太少,也是达不到成名甚至是获得福报的程度。

恶行的积累也是如此,罪恶不积累到一定程度,暂时是不会灭亡的,但如果像商纣王那样恶贯满盈,则上天也会惩罚他。

《反经》中说:如果有人看到历史上徐偃王讲仁义却亡了国,就认为仁义不值得依恃;看到古代的承桑国国君讲文德而国家灭亡,就认为文德不值得依恃,这就像用一杯水救火,吃一顿饭就问人“我胖了吗”一样,实在是太糊涂了。

所以说,请大家不要质疑“善有善报”,而是要在积德行善方面“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记住《易经》中的2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及“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如此这般,大家才能做好事善事而没有后顾之忧,继而不断积累善行、积累福报!朋友们,您觉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