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2021年是无春年不宜结婚?!你的生肖可能一直算错了?!从地理角度解析这些说法的来龙去脉!!!

 风吟楼 2021-02-26

       自古以来,有许多划分四季的标准。古代,在天文学上是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之间为夏季;立秋到立冬之间为秋季;立冬到立春之间为冬季。我国古籍书上也多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季节开端。

  民间习惯按历法的安排划分四季。把全年十二个月作四等分,以农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至九月为秋季;十月至腊月为冬季。

  气象部门和国民经济部门通常采用以月份为基础,既考虑季节的天文情况,又考虑季节的气候变化的方法来划分四季。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一11月为秋季, 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这样划分季节能反映一定的天气气候特征,在进行气候资料的统计、整理方面也较方便、简单而且统一。

  以上这些划分四季的方法虽然简单易记,但都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不能正确地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物候景象和农事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有着很大差别。比如,同样是3月份,海南岛已经感到炎热,黑龙江却仍然是冰天雪地的严冬,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流域则正是“春风又绿 江南岸”的初春景象。这样看来,用立春节气作为舂天的开始是不够科学的。

气候季节划分指标的依据是候温法,是张宝堃先生于1934年提出来的,至今仍在气象业务中使用。我国古代将5天称为一候,候温即5天的平均温度。但在气候季节划分中,不是固定的5天,而是采用5天滑动平均值,即以当天及前4天为一组计算平均值。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春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夏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2℃,秋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小于22℃且大于等于10℃,冬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小于10℃。

  这种气候上划分的四季以温度为标准,符合地方的具体气候情况。比如,四川盆地因为重山围炉,北方冷空气不易侵入,所以2月下旬已经春始;南昌、长沙、武汉3月中旬入春; 上海的春天要晚到3月下旬才来;北京春季始于4月上旬;沈阳始于4月中旬;哈尔滨始于4月下旬。

  所以说,用气候学方法划分四季更符合我国的气候变化规律,也利于人们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

2020年是暖冬?早在几年前,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几乎每年都会迎来暖冬,而在2020年8月“拉尼娜”现象出现后,就有专家分析,尽管拉尼娜会让气温下降,但因温室效应的缘故,气温会迎来中和,到时候气温不会太冷,总体还会出现暖冬。

不过这一说法引来了网友群嘲,毕竟12月下旬以及1月上旬的“霸王级”寒潮,实在是太冷了,因此大家认为今冬一定是冷冬。实际上,气象学家分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概率在12月达到巅峰,我国受其影响很大,从而带动气温下降。而1月中下旬开始,气温就会回升,比起常年气温偏高,而近期的气象台预测,在未来10天,南方地区降水有所增多,不过冷空气势力偏弱,中东部大半气温比起常年高出2-4℃,华南北、江南南、东北东南部,气温偏高4℃以上。在未来11-20天,冷空气势力依旧比较弱,除内蒙东、东北中北部气温偏低外,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偏高1-3℃。

从官方的预测来看,一直到春节前后气温都比较高,尽管近期有寒潮继续来临,但也只是短期内降温,且是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很快气温就会再次反弹,这样来看,今冬依旧是暖冬,只是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气温才有所下降。而专家发现,目前拉尼娜事件已减弱到55%,预计春季结束。

“倒春寒”将赶来?而暖冬对应的就是“倒春寒”,这是很多农民都不愿提起的名词,毕竟它的出现会让庄稼产量有所下降,很多农作物也会遭冻伤,农民的收益也会有所下降。

阴历2021年是无春年?

的确是这样,阴历2021年没有立春节气。阳历2021年立春节气在2月3号到来,而阴历2021年是在阳历2月12号到来,也就是说立春节气比阴历2021年提前到来,并且在2月3号立春节气当天是腊月二十二,还是在阴历的2020年。这样就造成了阴历2020年有两个立春节气,共有25个节气,而阴历2021年就没有立春节气,只有23个节气。

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过后预示着气候变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为何有两头春

庚子鼠年还没有结束,新一轮的24节气又已经开启了。细心的你发现了吗,这个鼠年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这是为什么呢?

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1周为1年,分12个月,算做365天(闰年则有366天)。阴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1周为1月,一年为12个月的一种历法,实际天数为354天。

中国的历法就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这样,在阴历和阳历之间就出现了11天的偏差,于是在阴历中出现了“闰月”,来解决阴阳历中出现的时间差问题。

双春年则一般在闰月年出现。按正常月份的话,阴历年中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更替一轮后,进入下一年的节气更换中。但由于闰月的存在,则使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这一年的尾巴上。因此出现“双春年”的现象。

在我国的农历计时方法中,引入了一个的“19年7闰”的方法。也就是说,每隔19个年头,会加入7个闰月。而这7个闰月并不是固定在哪一个年份里面,而是分布在这19年里。这就导致了在19个年头里,有7个年没有立春,但是剩下的12个年份仍然有立春,而且大多数都是在春节之后。

“双春年”只是阴阳历“置正”造成的结果,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的。


什么是无春年、单春年?

无春年是指在整个农历计时的年份中,从正月初一一直到腊月三十,一个立春节气都没有。

在民间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最初人们只是把这种年份简单地叫为“无春”,也叫为“寡年”,后来又根据“寡”的字意,演绎为“寡妇年”,这样便有了“寡妇”意思。旧俗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故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

那么,无春年和倒春寒有联系吗?近日,网上与微信频传“无春年—寡妇年—倒春寒”,其逻辑思维是没有“立春”的农历年,被称为“无春年”,像2021年“立春”在春节前,按公历为2月3日,可农历春节却在2月12日,这样就被作为“无春年”。据说正因为无“立春”缺乏“阳气上升”,故便流传出“寡妇年,倒春寒”之说。所谓单春年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在农历计时过程中,一个年头里面只有一个立春。按照我们之前所提到的19年7闰的说法,在这19个年头中,有5个年份是单立春,也就是单春年。单春年。有可能是在年头,也有可能是在年尾。

两头春的民间说法

“双”是大数,逢双见喜,新人婚姻嫁娶喜欢“成双成对”,为了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幸福美满,老一辈都会请人算好适合结婚的好日子,一般都会挑有立春的年景选择成婚,寓意好运,美满。有些地方的风俗认为双春年结婚,新人能够和谐美满,多子多福。

但有些地方有很相反,认为一年有两个立春,结婚则不是很好,主要春有“二度春”的含义,认为这样的年景结婚则会离婚,婚姻不美满。

最近有一个有趣的争议在网上热传,那就是:生肖属相究竟是从立春算起,还是初一算起呢?立春以后出生的人,难道要变属相吗?难道我们的生肖一直算错了??


这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学术界也分两派

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专家穷经皓首也没能弄清楚。究竟立春出生的是不是就算属牛??

更严重的是,这可不仅是这几天的人属不属牛的问题,而是每一年立春和初一之间出生的人都有可能一直搞错了自己生肖!

很多人认为,生肖就应该从立春开始算起。生肖以立春为标准的方法起始于商周时代,当前黄历、传统的命理学、占卜学等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

在中国古代,还用天干地支来记录年月日。十二生肖的说法,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才有的。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tiān gàndìzhī)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阳支】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其中年代的记录是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但民俗专家们认为,属相不应该按二十四节气来算,毕竟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农历生肖年的开始,属相自然应从正月初一算起。  以除夕为分界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为起点计算生肖的方法出现比较晚,最早记载出现在北宋,现在很多人比较认同这个。

关于生肖和年首的不同说词

        立春 -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认为生肖不以新年为界而以立春为界的说词

        立春过去的确是叫 春节’,只是在民初时期,立春被农历新年夺走了“春节”的称谓而已,并不表示立春才是新年,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只是有些不懂的人以讹传讹,又反变成立春才是新年,真正的新年一直就是大年初一。但是,生肖却不是以新年为界的,而是以立春为界,因立春是农历天干地支纪年里每年的第一天,是每年干支进入下一年干支的一天,而动物生肖只是十二个地支的代称而已。

        认为立春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是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13年(民国二年)7月,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故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

        认为正月初一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只能说春天来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国古代“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争议根源大揭秘

造成这种争议的原因,小编着实做了一番研究,原来这和中国历史上对历法的变更有关!

辛亥革命之前,农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节”;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农历改用新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从1912年开始,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于是,农历大年初一的名称就被剥夺了;为了照顾民众的年节需求,1914年1月,民国政府又颁布法令改称农历大年初一为“春节”,这样,立春的名称又被剥夺了。

 

在干支纪时系统中,岁首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之日。干支年历是以节气为基础的历书,一般只能由中央政府颁布,故称“皇历”。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皇历,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变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大约相当于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衍生物,那么,生肖的属分当然也应该以干支纪年为基础。而干支纪年的分割点就在立春,所以,生肖属分也当以立春为界。

不过,自从国家采用公历和公元纪年之后,干支纪时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废历。民众已经习惯于看公历办公,凭农历过节,而所谓的生肖属相本来只是一种口头的规定性,一种可随历法变更而变化的口头传统,把它从干支年移至农历年,以正月初一作为属分界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根据调查,现代人赞同生肖从初一算起的也占多数!

那么,问题来了,你究竟是复古的“立春派”,还是现代的“初一派”?

立春与春节对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