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元:大如年的正月十五

 妙趣横生 2021-02-26

· 文化范儿 出品 ·

乾元:大如年的正月十五

 大如年的正月十五

  热热闹闹的春节眨眼之间就过去了,虽然人已上班,但有时心似乎还停留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娱乐之回味中。有短信就曾这样说:“年过完了吧,人跑烦了吧,钱花完了吧,心也疼了吧,短信少了吧,没人理了吧,野不成了吧,将心收回吧,老实上班吧!”呵呵,话是这样说,但请君别沮丧,古人早就预测了今人的心思,所以留下了:“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正月十五这个日子要比年还要大,还要重要。既然有这样的俗语流传,那就说明这个节日无疑是重要的。我想,古人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既是亲人团圆的日子;系我国古老的情人节;也是尊崇孝道的我们,在新年伊始祭奠已逝先辈的日子;更是让人民在对春节的回味中再来个阖家欢乐的小高潮。

  是的,国人都知道,元宵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都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皓月高悬、普照大地、盈亏更替、“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这充满诗情、美不胜收的夜晚,合家团聚、共吃元宵、喜猜灯谜的人们自然要点起彩灯万盏,穿红挂绿地出门赏月、燃放焰火、普天同庆了。不这样,那底层的老百姓欢乐的日子岂不是更少?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老百姓都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为啥要点灯?民间有传说云:在很久以前,我国大地上凶禽猛兽很多,处处伤害人和牲畜,老百姓为了不受祸害,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因为不小心,将天上的一只因迷路而降落人间的仙鸟给射死了。天老爷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让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这天到人间去放火,想把人间的生灵通通烧死。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俺真想说一句:天老爷你老人家可真够凶残的,怎么能这么玩啊?老百姓都没了那你还给谁当官啊?没有老百姓捧你,你又怎么能高高在上的优哉游哉哩?看来自古官和民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可调和的,中国历史上除了毛  泽 东时代官怕民外,官和百姓之间一直就是存在着差距和鸿沟,连神话传说都这样,可见是积重难返。

  幸好天老爷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的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化妆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便想出个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城乡各地,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玉皇大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于是,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全国各地传开了。这天老爷也真是官僚儿,果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老爷拔开天幕,大眼皮往下一撒目,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而且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心想这一定是大火燃烧的结果,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至高无上,说一不二。便高兴地和王母娘娘饮酒作乐,欣赏宫女们的舞蹈后,偷偷地上网聊天钓嫦娥去了。

  难怪孙悟空大闹天宫,就这样一位只听汇报,不去调查,不分辨是非地偏听偏信、自以为是,只会吃喝玩乐的暴君,还怪老百姓糊弄他吗?呵呵,真是腐败拉远了民心,官僚主义害死人啊!

  老百姓一看这招儿好使,就开始纪念了——从此每到正月十五,中华大地上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鞭炮,点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为了纪念民间智慧战胜了官僚主义,老百姓不仅仅像过年一样快乐,还增添了新的游戏形式:猜灯谜,吃元宵,闹花灯,浪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一些地方还有“走百病”的习俗,人们结伴而行,或溜墙边儿,或过小桥儿,或游郊外,或压马路,反正就是不用车,只能开动11号,其目的是驱病除灾。

  不管是以啥目的,用怎样的形式,反正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尤其是夜间,几乎家家都是全家出动,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出门赏月,或燃灯放焰,或喜猜灯谜,或共吃元宵,或浪秧歌儿,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情其景,真是其乐融融,欢喜无限。这也是元宵节为啥是我国地产“情人节”这个浪漫节日的主要缘故。你想: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儿是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的,她在家里能见到的男人除了自己的父亲就是自己的兄弟,根本就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而元宵节赏花灯是唯一可以让女孩子出头露面的活动,这正好是男女青年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才子佳人戏曲中,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桥段,大多是在元宵节闹花灯时演绎的。

        最典型的小说是明清时代被列为“禁、毁”之列的中篇小说《灯月缘》,他的主要情节就是说的在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时发生的故事。名叫真连城的男主人公几次在不同的地点,但却是相同的时间——正月十五有艳遇,什么惠娘、兰娘、灵芸、秋莲、元氏、水萍香、红樱、郎氏等女性,别看每个人都是貌美如花,但却都是没见过大世面的女性,书中虽然有大量露骨的情欲性爱描写,但这却是一部自然主义的小说作品,是最接近《红楼梦》神韵的,它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也说明了在正月十五这天会有许多青年男女演绎爱的故事。可惜书里的色情描写太多,而被列为禁毁小说之列。还有《春灯谜史》等男欢女爱为主要情节的小说,也大都将故事的发源时间设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这天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人节。

  当然,在这天的闹花灯活动中,也不全都是男欢女爱,也有暴力除佞,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出现,如传统评书《薛刚反唐》,说的就是通城虎薛刚在正月十五放花灯时,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导致薛丁山一家被武则天灭门。薛刚独自逃到西辽,搬来大军,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的故事。

  唐朝诗人崔液曾作诗说:“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在此太平盛世、欢歌一片之际,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相邀着,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呼唤着、嬉笑着、打闹着,三五成群,涌出巷口,融入大街上,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舞狮子,耍龙灯,猜灯谜,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一句“且莫催”道出了人们欢娱嫌日短的感慨。这诗里也隐约地说明了平时足不涉户的二八佳人、闺阁女子,大都会乘着这个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的。

  而宋代辛弃疾先生的《元夕》词更是直接和细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没?几个动词一用,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的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约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有趣场景。

  猜灯谜的习俗是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嫌贫爱富的土财主叫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谄媚溜须地拼命巴结,而看到粗衣烂衫的穷人,便颐指气使地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穷孩子,在去他家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元宵之夜,王少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摆放。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叫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你家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拦着他笑嘻嘻地说:“哎,老爷你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针’,你想想是不是。难道你是这样吗?”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嘛,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地气得干翻白眼儿灰溜溜地走了。周围看热闹的人都乐得前仰后合。这事传开后,在第二年元宵节时人们都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就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至于在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有句歇后语叫“老外不认识元宵——白丸儿”,就充分地说明了元宵乃是我们的民族食品。元宵也叫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更契合了正月十五“情人节”的这个主题。

  上面简介了正月十五的一些传统习俗,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本文中,我重点要说的是洒灯、送灯、观灯等一些闹灯的习俗:

  元宵节古代也称灯节,据说: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于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开始在贵族群落中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受唐朝的影响,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也更加热闹,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而明代则有过之而犹不及,要连续赏灯10天,这恐怕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到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的规模却很大,而且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助兴。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