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 宵 节

 大家闺秀1957 2021-02-26

元 宵 节

作者︱林 杰      朗诵︱幽 兰

元宵节,吃汤圆扭秧歌赏月观灯,是贯穿中国古今的风俗。但是,在我居住的北疆边陲小城,这些风俗在九十年代初才重新盛行。

九零年元宵节中午,小城最大的饭店门前突然摆上了桌子,桌上的几个大瓷盆里盛满了比桂圆大一些的白色面球。站在盆边的服务员高声喊着“元宵!卖元宵!”

     元宵第一次在小城出现,人们喜出望外,在瓷盆前排起了长队。等了20分钟,我终于买到了二斤元宵。喜滋滋奔回家,按照服务员口授的方法蒸了10分钟,夹起一个欢天喜地的一口咬下去!哎呦!一声!我的牙碰到了硬东西,差点崩掉了门牙。元宵皮儿熟了,可是元宵馅儿却硬的像石头。无奈,又回锅蒸了15分钟,又煮了15分钟。但是,那元宵馅儿放到嘴里还是石头的感觉,没办法,我只好默默的宽慰自己,也许元宵就是这样的“铁石心肠”吧? 

当三全、思念、科迪摆满小摊商店超市的时候,我是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始终不敢买那“铁石心肠”的白色面球。直到有一年元宵节,禁不住朋友的热心劝说,勉强买了一袋,大小火煮六分钟,然后用勺子舀起一个送至嘴边,小心翼翼的咬下去。哧!的一声,浓香的黑芝麻馅汁儿,瞬间从白色的面皮里窜了出来,烫了嘴唇,淋了下巴。但是,那香甜的味道和软糯的感觉让我满嘴沁香,欲罢不能。我吃了第二个,又吃了第三个,第四个......

     真的!现在的汤圆真的很糯很甜,像极了节日美好的心情。

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小城没有扭秧歌的,偶尔听到几声锣鼓响起,也是欢迎天津知识青年来边疆扎根,或是批判封资修的三句半。

     九三年元宵节的时候,小城临街的单位商场门前忽然锣鼓喧天唢呐高鸣。一队队周边农民秧歌队披红挂绿,踩着高跷划着旱船,挨家挨户的打场送祝福。大人小孩看了这一场,又跟到下一场,拖拖沓沓,人山人海。市区街道被堵的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治安交通。后来,市区不允许秧歌队走街打场了。但是,每年的元宵节,市政府广场都要举办大秧歌汇演。宽敞的广场上,气球高悬,鼓乐齐鸣,彩旗飘扬。周边乡镇和市区街道组织的秧歌队,身穿鲜亮的绸衣缎服,画着彩妆,使出浑身解数载歌载舞,场面热烈而喜庆。再后来,咚咚锵的鼓声和欢快的音乐声,每天晚上都会在公园里响起。大妈们挥舞着鲜艳的绸扇翩翩起舞,反串的大爷们披着旦角戏装,跟着节奏自得其乐陶醉其中。咚咚呛咚咚呛的鼓声从春敲到夏,潇洒的大秧歌从秋扭到元宵节汇演广场。现在,那些年难得一见的大秧歌,已经演变成日常的健身活动了。

      九十年代前,小城的元宵节虽然不扭秧歌不吃汤圆。但是,元宵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燃放鞭炮。对于贫困而朴实的小城人,圆月下,寒风中,那点点温暖的火红,那劈劈啪啪的鞭炮声,还有孩子们叽叽咯咯的玩耍嬉笑,让人们感到些许的快乐和满足。

      九二年元宵节,在当年小城最大的公园里举办了第一届元宵节灯会。夜幕低垂,圆月朗照。依山而建的公园里,树桠间,回廊下,拱桥上,都挂满了彩色灯笼。有古色古香的宫灯,有游动的幻影玻璃灯,有彩绘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人物的纱灯。还有公园中心一大片红彤彤的葫芦灯。更有兔子灯、鲤鱼灯、莲花灯,西瓜灯。各式各款的彩灯摇曳生辉,竞光赛彩。每一盏灯都眨着闪光的眼睛,笑盈盈地望着驻足或游走在它身边的人们。稚嫩的孩童被高高的驮在了父亲宽厚的肩膀上,年轻的情侣们勾肩搭背亲密的相偕而行,公园里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咚!啪!咚!咚!10点整,公园湖畔,几十枚礼花腾空而起,一时间,漆黑的夜空金蛇狂舞,火花四溅。人面笑脸在头上俯瞰,几十枚菊花画着弧线绽放在天上人间,无数斑斓的流星带着响鞭跌落湖面。人们扬起的脸在五颜六色的烟火中快速变换着颜色。灯光闪烁,礼花满天,整个公园像一个挂满灯饰的圣诞树,流光溢彩,彻夜亮闪。

     岁月匆匆,月缺月又圆。小城的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一条条街道,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一栋栋高楼,围上了一串又一串闪光的宝石项链。树在发光,水在发光,楼在发光,桥在发光,火树银花五彩斑斓,小城夜晚的灯光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在自家窗口,在出行的路上,在遛弯散步中,就可以赏灯观灯。现在的小城人,扭秧歌是日常养生保健,汤圆成了家常便饭,灯光秀随时随地观看。小城人的每一天都是元宵节。

作者简介

林杰,网名三木四水,《望月文学》杂志特约作家。一个喜欢用文字丰富生活,愉悦心情的女子。




主播简介

幽兰:热爱生活,追求完美。是丹东朗诵爱心团成员、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讲解员;并任多家文学平台的常驻作者及主播。用素笔润染生活,用声音解读心灵,在柔美的世界里,许岁月一路静好!

原创作品

未经授权禁止盗用版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