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踏雪寻春 挑灯续昼

 唐宋自在鸟 2021-02-26


和我们一起    看文明    知中国    走世界

The Lantern Festival

如果说过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便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按我国民间的传统,在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色彩与声浪共同烘托着节日的气氛,而月亮在天上静静俯视着人间的灯火。

元宵节:

踏雪寻春 挑灯续昼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元夜、元夕。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其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

■ 在中国多地都有元宵节期间举行“九曲黄河灯阵”的习俗,为的是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避祸。

01

元宵节的历史与习俗

传说元宵节的诞生是汉文帝为了纪念“诛除诸吕”,便将当年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后来此日便慢慢演变成了“元宵节”。

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史书上对于这个传说并没有确切记载,而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更为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汉武帝时期在启用《太初历》后,汉王朝重新以一月为岁首,而一月十五这天正是祭祀“太一”的日子,由此开始,正月十五这天开始在中华文明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

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灯会。每逢元宵佳节,几乎全国每一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欢庆节日,灯会已经成为元宵佳节中一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传说元宵灯会起源于东汉,汉明帝从西域引入佛教后,听从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宫内“燃灯表佛”,从此民众效仿,皆点灯供奉佛祖。后来这种佛教礼仪慢慢演化成了民间的灯会,成为元宵佳节的必备节目。

■ 古代福建元宵节期间常常夜戏耍龙灯,以示太平景象。

至隋唐时期,社会逐渐繁荣,元宵节也成了一年一度狂欢庆祝的日子。每年元宵节的前后三天,宵禁令会暂时取消,以方便人民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就连当时的皇帝也抵挡不住元宵夜的欢庆气氛。唐中宗就曾在景龙四年(710年)的元宵夜偕皇后韦氏微服出行,巡幸诸大臣家。官方既无意反对,民间的庆祝活动也就日趋盛大。到了开天盛世,玄宗李隆基不惜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等新花样,各种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宋代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节灯火更为兴盛。元宵节张灯的日子,自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开始,增加为五天。皇帝们甚且标榜“与民同乐”,在元宵节的晚上登御楼与近臣饮宴,《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猜灯谜活动的加入也是始自北宋,使得元宵节的节日习俗更加丰富。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由于谜底不易猜中,就像老虎不易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称“灯虎”。

明代自太祖始元宵节张灯增为十日,自正月初八上灯至十七日止。到了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还诏令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十日。明代元宵节还有走桥摸钉以袪除百病的习俗:“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此外,儿童也有“打鬼”“跳百索”“摸瞎鱼”等游戏。

■ 古代妇女元宵节提灯、赏灯。

清代虽将元宵节张灯减为五夜,但热闹的气氛并不因此冲淡。紫禁城内在清宫设鳌山灯,总要预先在前一年的秋天就收养蟋蟀,点灯后放入灯中。一面赏灯一面听虫声,颇具巧思。而满族又从北方引进冰灯,使之成为元宵节的另一特色。而花炮、烟火、龙灯庆祝形式也逐渐成为元宵节的重要元素。从各种花炮烟火的名称看来,清朝的花炮制作已有繁复的花样,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等众多花样,把夜空点缀得灿烂无比。游戏蜿蜒的龙灯也是南北皆有的元宵节习俗。舞龙灯,照例得用两条龙。每条龙由九个人负责舞动,再加上一人操纵龙珠,演出双龙抢珠。

明清时期元宵节期间我国南方民间还有“照田蚕”的习俗。农家于正月十五晚在园圃、田间燃烧火炬,以驱虫避害、祈求丰收,称为“照田蚕”或“照地蚕”。

元宵的色彩与声浪共同烘托着节日的气氛,而月亮在天上静静俯视着人间的灯火。元宵的热闹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着节日的一切,连平日深藏于闺阁之中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在古代是元宵节特有的人文景观。

■ 清代画家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画中描绘了清代新春至元宵期间的欢庆场景。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元宵节吃什么

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不同的节日吃应景的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有借食物来祈求好运的寓意在其中。说到元宵节,最为应景的食物自然是元宵或者说是汤圆了。中国人元宵节吃元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称“汤团”“沙团”“浮圆”“浮圆子”“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大概在明清时期,正月十五吃汤圆开始成为惯例。明朝京城在正月初九后便开始吃汤圆。一般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汤圆,取其团圆的意义。

元宵与汤圆到底是不是一种食物,既是也不是。单从最终的成品卖相上来看二者区别不大,但是如果细究制作工艺的话,两者可是有着天差地别。如果仅用单字来解释这两种食物的制作,元宵是“摇”而汤圆是“包”。做元宵首先须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摇”动,使元宵在笸箩内翻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做汤圆则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 北京的四合院内悬挂灯笼、字谜和花灯,庆元宵节,连外国友人都忍不住要尝试一下元宵。

除食元宵(汤圆)外,其实在全国不同的地方,为欢庆元宵佳节也各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

面条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元宵节落灯吃面条,寓意绵绵不断。

陕西等地方在元宵节里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 西安市大唐不夜城,年味十足,游人如织。

俗语说:“十五扁,十六圆”,在北方的部分地区,饺子也是元宵必不可少的吃食。按照传统,正月十五应该先吃饺子。正月十六,再吃元宵,寓意是团圆、吉祥,扁扁圆圆又一年。

而在广东元宵节这天要食用生菜。广东人很喜欢生菜这种食物,在很多节庆和开业的场合都会食用生菜,因为生菜的谐音是“生财”,在元宵节期间食用生菜有着富贵吉祥的寓意。

■ 福建省莆田市,西天尾镇霞宇村的祖屋里闹元宵的供品摆满了几大桌。

03

海外的元宵节

在日本古代,元旦至正月初七的日子被称为大正月,而与之相对的正月十五则被称为小正月。

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全盘接受公历不再使用农历,导致小正月的习俗逐渐淡化,但是在日本东北农村和左义长等地区仍保留着在小正月早上食用小豆粥的习俗。而且在2000年以前正月十五(公历)这天是日本全国为年满20岁的青年举行成人礼的日子(男性为元服礼,女性为裳着礼),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如今日本的成人礼日已经改为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了。

在韩国元宵节又被称为正月大满月,简称大满月。在郊外,人们会冒寒风爬山,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会得到好运或达成愿望。人们会串门,向邻人“卖热”,以期望凉快的夏天。

在这一天人们食用各种应节食品,包括五谷饭、药食、干菜等。人们早上空腹喝“耳明酒”,祈求不生耳疾,又可以一年都听到好消息。然后嚼碎干果再吐出来,相传可以治皮肤病。其他还有用紫菜或蔬菜包饭吃(称为福裹),以及用牙咬开坚果以巩固牙齿。

■ 日本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在成人仪式上为自己的未来祈祷。

马来西亚元宵节不闹花灯,却另有一番热闹浪漫的景致。那就是许多单身男女参加“抛柑接蕉”活动,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捞到”一个好姻缘。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山口洋每年举办元宵巡游,20万人倾城出动,与中国人过元宵节的吃吃喝喝相比,印尼人民的元宵节来得更加热闹,惊险刺激的表演轮番上阵。

■ 马来西亚吉隆坡,天后宫悬挂大量红灯笼,喜迎春节元宵节。

04

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福建莆田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但是在福建莆田,那里的元宵节却从正月初六便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九,时间跨度近一个月,堪称“全国最长元宵节”。

莆田元宵节之所以比全国正月十五元宵节提前9天,从正月初六就开始,是因为东庄、南日岛、黄瓜岛等沿海村民提前闹元宵之后就要出海捕鱼,开启新一年的忙碌。

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同的村庄会以不同的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可谓“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过年前往莆田,你将会在那一场场盛大的狂欢中,感受到浓郁的当地民俗风情。

■ 福建省长汀县举行热闹的“闹春田”活动。闹春田,最重要的便在一个“闹”字

打砂花

在莆田市新度镇锦墩村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诞和元宵节,会上演一场名为“打砂花”的民俗表演。打砂花的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锦墩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当地有不少人家以铸鼎为生。据说匠人们在冶炼和铸造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撞击后溅出炽热的火花十分美观,便从中获得灵感,发明了独特的打砂花,后来这一技艺被运用到庆祝活动中,一直延续至今。打砂花自古就有“火树金花不夜天”的赞誉。

跳傩火

元宵节“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同为“跳火”却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火跑,有的是踩木块等,这也让很多外地来的观赏者惊讶不已。其中极具特色的就是农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现场进行赤脚“踩火”的表演,俗称“跳傩火”。只见年轻力壮、英姿焕发的男性,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每对各抬一架神轿,或在场院绕着篝火游舞,或在燃起的篝火上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寓意红红火火、勇于挑战、攀越崇高境界的精神内涵,还有祈福驱邪、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红桔塔

“红桔塔”是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民众在纪念梅妃的“春秋两祭”中春祭“红桔叠果龛”的祭祀制作形式,是一种源于唐代民间的工艺美术祭品。它的特点是庄严、静观、奇特,堪称全国独一无二的祀典祭品。红桔塔的红寓意着红利,桔是吉祥之兆,组合在一起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福建省莆田市,文峰天后宫妈祖的“尾晚灯”活动,图中为当晚的烛山祈愿。

菩萨巡游

虽然元宵节期间莆田各个村镇均有不同的习俗,但有一项活动是全莆田闹元宵的核心,那就是菩萨巡游。

莆田元宵巡游时间又有着日游和夜游之别,元宵节期间,所属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斋果、设“宴桌”。白天,行傩队伍鸣锣开道,高举彩旗,迎神仪仗队、化装骑马、妆架、舞龙灯、耍狮子、弄九鲤、车鼓队、洋鼓队、大鼓吹、十音八乐等,抬着菩萨神像,一路上鞭炮声阵阵,锣鼓喧天,乐声悠扬,行傩队伍气氛热烈。

“接行傩”即为乡民们抬菩萨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当队伍经过时,设香案、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在元宵节期间,各村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即各境民众抬出菩萨绕境出游;等各自忙完各境元宵节活动后,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称总元宵。

■ 福建省龙岩市,客家人的姑田民众十分崇尚“龙”,每逢正月十五,姑田人兴高采烈游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9年01-0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