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道玉与中国当代文学

 丁东小群 2021-02-26

我的专业是历史,多年从事编辑工作。文学一直是我的爱好。读到一篇喜欢的新作,便是一次精神的大餐。好事不常有,享受精神盛宴并不易。中国文坛,整体失魂,进入低迷状态。那些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也曾找来试读,不知为何感到味同嚼蜡,不堪卒读。

主流沉沦了,文学没有死,高手在别处。仍然有一些地处边缘的高人,延续着汉语文学的生命力。

十年前,中国工人出版社陈大钢先生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编选怀念逝者的文章,结集成册。我选了近百篇文章,编成《背影书系》四册,借机表达对当代文学的观察和偏好。现在,这套书早已脱销。孔夫子旧书网上虽然有售,但高于原价。

前几天,我应一枚新园地邀请,把其中的部分文章推荐到这个公众号展示。先展示了胡发云怀念亡妻李虹的《想爱你到老》,又展示了沈睿怀念同学姚锦云的《残酷的青春》,读者反应十分强烈。可见,真正的文学,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失去魅力。

感慨之余,我发现,沈睿和胡发云同出一门,都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沈睿年纪稍轻,系77级,毕业在前。

胡发云年纪稍长,系85作家班,毕业在后。

我又发现,此书收了入了野夫的《江上的母亲》和怀念同学李如波的《别梦依稀咒逝川》,野夫亦同出一门,毕业于武大中文系作家班。我还收入了邓晓芒的文章《我与杨小凯》,邓晓芒也是那个时代的武汉大学研究生。更巧的是,我还收入了刘道玉怀念杨小凯的文章《巨星早陨落》。刘道玉正是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

还有我们关注的方方,编辑出版家李昕,我们认识的高伐林、喻杉等朋友,都经历了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时代。

这莫非只是一种巧合?

刘道玉先生今年88岁。他先是化学家,后为教育家,现在是教育思想家。文学并非他的主要关注点,他却影响了当代文学的走向。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八年,让自由之风在珞珈山劲吹,激励了一代学子的精神追求,其中包括文学的追求。他首倡插班生制,设立作家班,改变了一批文学青年的命运。他不当校长,仍然和毕业生共勉,一直走到今天。野夫不幸入狱,他专程探监,已是民间佳话。

方方、野夫、胡发云、沈睿……,这些作家的存在,使我想到,刘道玉与中国当代文学,是一篇尚待破题的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