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愿借书给别人吗?我不愿意

 韦海生 2021-02-26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32 篇原创文章

清代袁枚主张借书来读,才说「书非借而不能读也」,那是因为厚着脸皮向别人借书不容易,借到了就得好好读完。

不过在印刷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必向别人借书也有书读,至少我没听过有谁爱读书却无书可读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向别人借书,尤其知道你经常买书的亲朋好友们。假如亲友们向你借书,你愿意借吗?我是不愿意的

个中缘由除了这十年来我借出去几十本书,几乎没有归还回来而痛心之外,还有以下这三个不借书的原因:

一、不借写笔记和批注的书。我读过的书不是划线、折角就是写笔记和批注,书里面还夹着一些读书卡片,读完之后的书要比新书厚四分之一。

虽然不是每本书都这样读,但是少不了写密密麻麻的批注,书里留下我阅读过的痕迹,这些书我是不愿意借出去的。

而我写在书页空白处的笔记,大部分是自认为比较隐私的内容,尤其联系到自己生活经验的部分,不太想让别人看到。如果有人想借,我就找各种理由推脱,不管对方说我小气还是吝啬鬼,都不愿意借给他。这些书还是独有的的信息源,我不愿意拿出来分享,除非零散地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假如有人只借不还或者把书弄丢了,即使我买到新书补上,重读一遍也找不回当初阅读的心情了,还失去了书中大量的笔记和批注

之前借出去的几本书就是如此下场,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借写有笔记和批注的书了,一旦有人到家里来我便把书房门关上或者把这些书藏起来,像做贼一样心虚。

二、不借绝版书。我买的不少书鲜有再版,一般缺货了有钱也买不到,还有一些通过拍卖、预定或按需印刷的,买到相当不易。

可是在别人眼中,这些书只是一本书,他一看全是新鲜的书名就向我借过去,保证一个月内归还。碍于面子我也不好说什么,只求对方按时归还。

没过多久我到他家一看,发现我的书分散在客厅的各个角落,有一本垫在路由器下面,还有一本脏兮兮的,书上还有拍蚊子的血印……当时我没吭声,心里却盘算着如此买新书补上。

可我回来网购时却发现有的缺货了,有的标了高价,只能默默地买了高价书,并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轻易借书给别人。这不是一本书花了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淘到一本好书有多辛苦,尤其是绝版书。

现在我辛苦淘来的绝版书都会放在书柜里锁起来,想读一本就拿出一本,绝不放在书架上或放在办公室里,以免别人开口借了我得找理由拒绝,还让人家不舒服,还不如别没事找事。

三、不借给只借不还的人。这些年从我这里借出去的书,目前还没有一本归还的,主要集中在六七个人身上。

他们大多借五本以上,有的十几本,三年过去了谁都没有还书的意思,我也没有催。一来这几十本书里的好书我都买了新版,二来不想因书与人闹得不愉快。

虽然我从不记仇,也不小气,但是对于没有信用的人我心里也有一杆秤,比如有好的赚钱机会或者好书,我不会再跟他们说。

即使平时见面时也不愿说太多,只是客套地寒暄几句或者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就当我对他们有所保留好了。因为我对他们实在掏心掏肺不起来。

其实买一本书也花不了多少钱,比起花在其他吃喝玩乐上的费用,比如K歌,吃大餐等要少得多。如果一个人需要借书才能读书,就说明书本在他生活中还不够重要

毕竟三四十块钱就能买到一本好书,一个月读十本也就三四百块钱,可见大部分家庭还是承受得起的。即使不想买书,也可以向图书馆借书。

我虽然不愿意借书给别人,但是喜欢送书。遇到好书我一般都会买两三本,比如《穷查理宝典》我就买了五本,直接送给想读书的朋友。如果没机会见面我就邮寄,每年送出去不少于20本书。

因为送书和借给别人是不一样,送书是一种与友人分享好书的喜悦,而借书则是别人的一种无礼索取,让人左右为难,尤其是那些写过笔记的旧书,这时我往往直接送一本新书给对方,而不是借——我不愿意借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