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要由历史去评判

 新用户18548273 2021-02-26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作者:艾恺(美)采访,梁漱溟 口述,一耽学堂 整理

写下这个标题,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梁漱溟先生,1893年出生,1988年去世。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采访他的艾恺,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着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艾恺为了印证《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此书即是二人谈话的首次全文公开发表。

上世纪80年代,来自美国的艾恺(右)在梁漱溟的书房中采访这位东方学者。

梁漱溟先生是一个每隔几十年就要“红”一下的人,上世纪30年代搞乡村建设,他“红”遍全国;上世纪50年代与毛主席公开争吵,他再次“红”遍全国;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起,他又一次“红”遍全国。远的不说,只说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红”,那种情形,不亚于今天人们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梁漱溟先生逝世到如今,知其人者,不说寥寥无几,也仅限于学术圈或再扩大些范围说也就是酷爱文化的人了。按此设想,20年后,又有几人会还记得季羡林!

不是梁漱溟先生的学问不好,更不是梁漱溟先生没有思想,问题出在人们身上。自古以来,大多数人愿意跟风,别人说好,他就会跟着说好;别人不说好,他就会默不作声。有理由相信,今天给季羡林先生送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高帽的人,过去也一定给梁漱溟先生戴过高帽。好在季羡林先生虽处耄耋之年还不糊涂,自己主动把帽子摘下去了。

其实,媒体或者一般人注意得更多的是浮在社会表层的人,而对于对社会作出过大贡献的人倒也不一定见得到。比如说,琴书泰斗关学曾。以一人之力创造了北京琴书这门艺术的关学曾先生,一生耕耘于琴书领域,其功绩足以配得上大师称号。寂寞的关学曾先生一直到逝世都未能找到最理想的传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一定不会安心。与关学曾先生一样寂寞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还有大学者徐梵澄先生,徐梵澄先生一生致力于向中国传播印度文化和向印度传播中国文化,但是现在有几个人知道他!

琴书泰斗关学曾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梁漱溟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某次开会时,哲学家胡适遇见了哲学家金岳霖。胡适问金岳霖:“我写过一篇文章,你看过没有啊?”金岳霖说:“看过,很好很好。”胡适很高兴,因为金称赞他很好。金岳霖说:“文章很好,可惜你少说一句话。”胡适赶紧问:“一句什么话呢?”金岳霖说:“你少说一句‘我是哲学的外行’。”胡适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哲学是什么?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坏的科学,或者说是不好的科学。”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是金岳霖所批评过的胡适!因为我们都是外行,所以我们所说的都算不得数。谁是不是大师,要交由历史去评判。

世界是客观的,它本身既不好也不坏。世界的好与坏,是由人赋予的。正因为世界是客观的,所以世界评判过的就是经得起考验的。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h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