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光明原创丨古诗词里品元宵

 真言贞语 2021-02-26

古诗词里品元宵

文/郭光明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写元宵之夜,成千古绝唱。

元夕,又称元夜、元宵、灯节、上元节。四千多年前,夏朝历法,将农历正月视一元复始之月,故而称“元”,其夜称“夕”或“宵”。汉魏经学家王朗的《秦贺朔故事》称,秦时元夕之夜,“百华灯树”“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可见元宵庆祝,由来已久。

元宵明月,诗情意境,诗人为此大发异彩。唐朝诗人苏味道,诗写长安《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意境之美,堪称传世之作。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宋时的元夕,盛况空前而浪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词写相思,简洁明了,让少男少女心动情缘:“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灯会,万民同祀,汇聚古代中国多元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说的是诗人的独立风行,与乡民一起祭祀“紫姑”。

“紫姑”,湘西一带美女神尊。相传正月十五那天,或因激愤而死,或传被害于厕。总之,都是神话传说,但在唐朝民间,人们祭祀“紫姑神”,已成习俗。

明朝元宵,灯会成俗,俗约成礼。诗人陈是集的《正月十三夜同乡李晓湘姚谷神李二何诸公招饮粤东会馆开灯有赋》:“紫塞年来不起烟,主恩春色浑无边。暂邀玉署开灯约,可免金龟换酒钱。友善堂中追古谊,银花灿处笑惊筵。自兹不夜连三五,赐酺年年胜似前。”诗题点明元宵的开灯,是正月十三日。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开灯便有散灯。陈是集的《十六夜过伍国开饮散灯次韵》,诗写散灯雅集:“如此风光那得愁,开灯便晤散灯繇。绮窗月透犹招饮,紫陌花清入座收。论到千愁添侠韵,算来几种应题留。升平乐事缘非浅,重拟近君百尺楼。”可见明朝散灯,已俗化成礼。

元宵灯会的猜谜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是古人的集体智慧。而曹雪芹《红楼梦》的灯谜,寓意最为弥深。如薛宝钗的灯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前两句点出谜面外观特征,后两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而谜底“竹夫人”,又叫“青奴”,乃竹皮编成的竹笼,中空而透气,凉爽而富于弹性。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的《送竹几与谢秀才》,送给谢秀才的“竹几”,便是“竹夫人”:“平生长物扰天真,老去归田只此身。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但随秋扇年年在,莫斗琼枝夜夜新。堪笑荒唐玉川子,暮年家口若为亲。”

元宵灯会的灯联,最早的当属北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而对灯联收益最大的,莫过于文学大家王安石。相传,王安石20岁赴京赶考,元宵之夜路过某地,见一人家灯联征对招亲,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但他一时未能对上,便默记心中,没料到京城“高考”,主考官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考对,王安石即以招亲上联应对,不但取为进士,而且抱着美人归,成就人生两件大事。

元宵,既是灯会,还是节令食品,北宋时称作“圆子”或“汤圆”“汤团”,寓意团圆。清代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诗写元宵食材:“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古诗词里的元宵节,诗人留下美好诗词篇章,成为我们割舍不掉的精神符号,激励着我们,穿越时空,筑梦前行。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