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邪山 莫邪寺

 zqbxi 2021-02-26

莫邪山,位于安徽省定远县。皖东最早出现的山名是班固《汉书·项籍传》记载的项羽东城突围的四隤山,其次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淮水》条中记载的莫邪山。此山在定远、凤阳交界处,东西横卧一百余里,因山上生长一种干屈枝横的楂枒树,志载楂枒山;又因抗日游击队在此建立定、凤、怀根据地,统称凤阳山;当地人年久叫别了,俗称莫牙山、查牙山。山麓自古以来就建有一座莫邪寺。

提起莫邪山与莫邪寺,使人自然想到巾帼英雄莫邪女和著名神锋莫邪剑。翻开地理史书、定远旧志和民间传说,莫邪山、莫邪寺还真与莫邪女、莫邪剑有段姻缘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条记:"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山南有阴陵县故城。"元朝杨守敬又进一步注明:"莫邪山。长老传云古者莫邪于此铸剑,因为山名。俗称剑山。"话说战国时,吴国与越国争霸,吴王强迫越国剑师干将、莫邪夫妻为其铸剑。三个月铸成两剑,取名干将、莫邪。干将临走献剑交代妻子:"吴王欲灭越国,十分妒才,怕我为本国所用。我今只送干将一剑,必不能回。现将莫邪剑交你保存,我若被杀,速带儿子逃走,以后炼剑报仇。"不出所料,干将献剑后被杀,莫邪女带着儿子逃到吴头楚尾交界处深山中,改姓慕,藏在山洞中,一面铸剑,一面指导儿子练剑。十年后,儿子练成剑气杀人绝技,诈称献剑,深入吴宫,杀死吴王。现在定远县永康镇东北20余里的莫邪寺就是莫邪女铸剑教子的地方。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莫邪母子报仇除霸的英勇事迹,在洞前修建莫邪寺。据传原来前后两进各五间,香火极盛。寺前有棵千余年银杏,高五丈余,树围三抱,直干如苍龙昂首,分枝似斑凤展翅。可惜长久无人护理,被人拔皮抽筋,几次死而复生,最终含恨死去。寺西有常流不竭的莫邪溪。此寺毁于清末战火,寺基赫然在目,石砖满地,犹见昔日规模。如今仍存几间瓦房,成为县林厂护林基地。

清王溥《莫邪山》诗云:"空山人迹杳,犬吠碧烟深。剑气销为雪,松风击作琴。到门寒翠滴,入室昼阴生。若有幽人卧,孤云自古今。"清邑人凌火寿《游剑山》诗云:"亘古此山行,踏破山前路;游山人渐衰,山面依如故。"

莫邪寺

莫邪寺曾隐卧在定远西部青山北边的五峰山下,如今遗踪尚存。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代,定远属于楚国,由于秦国势力强大,迫使楚国向东迁移,都城由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仍称"郢都"。定远西部距寿春不足百里,很多方面留有楚国遗风,山野乡村现在仍有不少带"郢"字的,如唐伯郢、郑家郢、郢里张、司皇郢、老郢董等。当时这里铁、木丰裕,山泉水质优良-水称冶溪,铸件用它来蘸火,坚硬锋利无比,再加上铸造技术水平高,使干将莫邪受命于楚王,在这一带山中铸造莫邪剑成为可能。收集故事的东晋史官干宝,家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官邸在建康(今南京),常途经定远古驿道莫邪山中,他有机会,也有责任采集流传于定远民间的故事《干将莫邪》:莫邪在山中铸剑三年,磨成神剑二把,他在临献雌剑给楚王时,交待怀孕的妻子及将来的儿子找雄剑:"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后来莫邪被楚王杀害,儿子眉间赤(两眉之间有朱砂肤色)按父语索剑,出门南望,不见有山,只见廊檐下有石鼓基石顶着粗大的廊柱。眉间赤心领神会,破开木柱,得到雄剑,遇有壮士相助,杀了楚王,报了杀父之仇,留下了三王墓。

如今莫邪寺遗址左、右、后,山峰重岩叠嶂,独有寺南倚山地势和缓,空旷开阔,树木蔚然,无遮无档,当地人称之为"椅子"宝地。继干宝之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沿钟离国(今凤阳县临淮一带)至阴陵(今定远靠山一带)古道南行六十里,进入莫邪山峡谷中。古传干将莫邪在山腰幽洞铸剑而得名。按文学史家游国恩、朱东润先生观点:干将是姓,莫邪(yá)为名。由此可知,南北朝时代,定远西北部一带的凤阳山脉就称为"莫邪山"。莫邪山东西横亘者,现名为槎丫山;南北连绵者,为五峰山,峡谷宽约三十米,长约十里。

《定远县志》(1995年版)记载:"随着佛教兴盛于南北朝,当时在定远凤阳山南麓建有寺庙120余座,闻名全国的就能仁寺、莫邪寺、中九华寺……等等。"

据传,在莫邪铸剑处的五峰山建莫邪寺,一是为纪念铸剑大师干将莫邪,用梵语经文超度他与儿子眉间赤早入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二是借莫邪雄剑的神威,来弘扬佛法无边,普渡众生;三是因为莫邪寺地处于古代驿道旁,便于众生与信徒来此参禅悟道,传教扬名。这些也体现了古代寺院的特点。

莫邪寺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到清代"康乾盛世"时规模最大。据《定远县志》记载:"莫邪寺相传乃干将莫邪携子隐居避难之所,当年佛像千尊,晨钟暮鼓,百僧诵经,香火不断。"莫邪寺在儒道佛合一时代,依道家"九九归一"法则,建殿宇九十九间,凿井九十九眼,有三步二井之说,有屋上井,梁上泉,泉上庙,泉上泉,星罗棋布。井与泉之多,一是为了供奉当年干将莫邪铸剑蘸火的圣灵之水;二是说明寺院水源充沛,寺内僧侣众多,人流量庞大,用水量很多。今天依稀可见的遗址有从山下到山顶宽约200米,长约300米的建筑带,很是宏大壮观。莫邪寺神奇的传说、优美的景色与空蒙玄秘的佛教融为一体,留在了古人吟咏的诗句中。清人王溥《莫邪山》诗写到:"山空人迹杳,犬吠碧云深。剑气销为雪,松风击作音。到门寒滴翠,入室昼生阴。若有幽入卧,孤云自古今。"王溥在《五峰山》诗写到:"隔面数峰迥,披云径可寻。山空悲霸气,草冷想虞心。落木依僧空,幽禽卧月深。古今离别恨,流水弄清音。"清代王衷《登五峰山寺》诗写到:"偶经栖佛地,碧草冷云峰。梵语落尘虑,龙宫起拜容。拈花初见月,隔水忽闻钟。独坐山房静,潜风度竹松。"

莫邪寺香火兴盛,烟雾缭绕不绝,到民国初年,尚存殿宇三出三进,每进有七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逢庙会九天,百里同赴,拜谒者数千。当地山野老者依稀记得当年庞大的进香队伍,繁华的庙会景象。那时莫邪寺古柏葱茏,参天入云,有笆斗粗的银杏树数百棵,有传经、献艺、唱戏的高台很多处。莫邪寺毁于日本侵华战火,如今夷为平地,还留有二十多米高的银杏树一棵,直径有一米多,已枯死。西畔山崖与东边山坡遗有石砌平台二处。殿宇遗址上存有顶廊柱的石鼓基石多个,枯井偶见几眼。由于山洪冲刷,寺院断垣残壁少见,可被当地人称为"千年柴",直径约在一米五左右的老树根,在寺庙庭院及四周偶然可见。

如今定远西部民间还保留有,称小孩打架闹事方言为"莫邪(yá)割角"、"莫邪(xié)"。干将莫邪的故事也诠释了定远西部人民强悍骁勇,不畏强暴性格成形的深层文化渊源。抚今惜古,引以为憾。千古名刹莫邪寺根植于一个古老而悲壮的故事,记录着凤阳山一带佛教与寺院兴衰的历史,积淀着定远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下一段超越时空的思考。

定远古寺庙寻踪:莫邪寺

根据地质、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安徽定远县境内洛河流域的侯家寨(今炉桥镇袁庄村)、沛河流域的陈思古堆(吴圩镇永兴村)、池河流域的孟古堆(今连江镇郭集村)就有原始人类生存。到了夏、商朝,始有史文记载。据谭其骧主编的《夏商地图册》标示,定远西北百余里有涂山氏部落(今蚌埠西郊涂山),西南百余里有虎方氏部落(今长丰县水家湖附近),东北百余里有淮夷部落(今凤阳县东一带),南有六、蓼、巢等部落(今六安、舒城、巢湖一带)。西周时,淮河南北统属淮夷部落之地。《尚书·禹贡》区分华夏为九州,定远属于扬州区域。春秋时,淮夷一支赢姓被东周王朝封为子国,国号钟离,国都设在濠水入淮处(今凤阳县临淮关镇城里村),定远属于钟离子国南境的丘陵荒地。当时,钟离是吴、楚两大国互争之区,一时属吴,一时属楚,所以此地称为“吴头楚尾”。楚怀王23年(前306)最后灭越,定远之地复入楚国。秦始皇26年(前221)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其中九江郡下的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大部分土地均属后来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建立的定远县区域。当时定远郡县辖境,相当于今明光镇西南、凤阳县鹿塘以南、淮南市窑河以东,南至今长丰县下塘集、肥东县八斗岭以北、滁州皇甫山以西地区。直至明、清,均无大的变动(高鹤主编《明朝嘉靖定远区域图》)。由此可知,定远既是两千多年的古县,又是方圆数百里的大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根据明、清旧志记载,仅是遍布城乡大大小小的寺、庙、祠、庵就有100多处,现择要简述一二。

莫邪寺

皖东最早出现的山名是班固《汉书·项籍传》记载的项羽东城突围的四隤山,其次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淮水》条中记载的莫邪山。此山在定远、凤阳交界处,东西横卧一百余里,因山上生长一种干屈枝横的楂枒树,志载楂枒山;又因抗日游陆队在此建立定、凤、怀根据地,统称凤阳山;当地人年久叫别了,俗称莫牙山、查牙山。山麓自古以来就建有一座莫邪寺。提起莫邪山与莫邪寺,使人自然想到巾帼英雄莫邪女和著名神锋莫邪剑。翻开地理史书、定远旧志和民间传说,莫邪山、莫邪寺还真与莫邪女、莫邪剑有段姻缘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条记:“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山南有阴陵县故城。”元朝杨守敬又进一步注明:“莫邪山。长老传云古者于此铸剑莫邪剑,因为山名。俗称剑山。”话说战国时,吴国与越国争霸,吴王强迫越国剑师干将、莫邪夫妻为其铸剑。三个月铸成两剑,取名干将、莫邪。干将临走献剑交代妻子:“吴王欲灭越国,十分妒才,怕我为本国所用。我今只送干将一剑,必不能回。现将莫邪剑交你保存,我若被杀,速带儿子逃走,以后炼剑报仇。”不出所料,干将献剑后被杀,莫邪女带着儿子逃到吴头楚尾交界处深山中,改姓慕,藏在山洞中,一面铸剑,一面指导儿子练剑。十年后,儿子练成剑气杀人绝技,诈称献剑,深入吴宫,杀死吴王。现在定远县永康镇东北20余里的莫邪寺就是莫邪女铸剑教子的地方。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莫邪母子报仇除霸的英勇事迹,在洞前修建莫邪寺。据传原来前后两进各五间,香火极盛。寺前有棵千余年银杏,高五丈余,树围三抱,直干如苍龙昂首,分枝似斑凤展翅。可惜长久无人护理,被人拔皮抽筋,几次死而复生,最终含恨死去。寺西有常流不竭的莫邪溪。此寺毁于清末战火,寺基赫然在目,石砖满地,犹见昔日规模。如今仍存几间瓦房,成为县林厂护林基地。清王溥《莫邪山》诗云:“空山人迹杳,犬吠碧烟深。剑气销为雪,松风击作琴。到门寒翠滴,入室昼阴生。若有幽人卧,孤云自古今。”清邑人凌火寿《游剑山》诗云:“亘古此山行,踏破山前路;游山人渐衰,山面依如故。”

漆园观

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环宇记》128卷《定远县》条中记载:“废漆园在县东三十里,共地东西南北约方三百步,天宝中尚有漆树三十余株,后被野火燔烧。其树在故县村西一百步,即楚国庄周为吏之处。今为垄亩。”该书又记:“漆园观在县治东北一百三十步,唐弘道二年置,取漆园为名。”明嘉靖高鹤主编《定远县志》记载:“漆园,《濠梁志》云:县东三十里,周围三百步,祖传庄周为吏之处。唐弘道间建漆园观。吕许公夷简序云:庄生为吏之地。”民国初年邑人杨炳坤《定远县志·舆地考》更加明确指出:“棠棣店为庄周漆园遗址”。根据史志提供的线索,笔者于1986年深秋,徒步来到定东30里棠棣店考查。该村座落在一条北南走向山岗的南端,长约五里,宽约二里,东西两条水冲汇成岗南一泓大溪,棠棣店百户人家就东西排列在背岗面溪的风水宝地上。当地老人介绍:棠棣店古名旧县村,说是定远县府曾一度设在这里。祖传山岗南边原有一大片漆树,说是当时春秋钟离国的漆树园,委派庄子看管。庄子在此看园著书,传说老婆死了还鼓掌唱歌哩。后来漆树被砍伐火烧了,满岗却长出许多类似漆树的棠棣树,所以改名叫棠棣店。在老人带领下,先看两口古井:东井叫“旧县井”,在棠店小学院中,块石凿通为栏,井栏四周沟深寸余;井壁青石垒砌,深约五丈,常年水清如镜,久旱不竭,确是千余年古井。西井叫“庄子井”,井口仅能容身一人上下,无井栏,青石垒成桶形,四壁无缝,深不见水。某年干旱,村民淘水,曾从井底淘出许多奇形怪状的兽骨、陶器、石器等等。东西两井相隔二里,两井中间村北岗南有一块方圆30亩的大荒地,低于北面山岗三米,高于南面水田二米,四周尚存突出地面,高低不齐的垄埂,细看好像是一处遗弃很久的庄园,据说这就是庄周“漆园为吏”的漆园遗址。春秋末期,现在定远的棠棣店属于钟离子国南境丘陵森林地区。庄周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著书于钟离(遗址在今凤阳临淮镇城里村)国境内,留下许多遗迹和故事,例如“梦蝶坊”、“南华楼”、“逍遥台”、“观鱼台”等,就连“庄周墓”也在“逍遥台”下。所以棠棣店的“漆园遗址”是可信的。后人为了纪念庄子,在唐中宗李显弘道2年(683)间就在定远宋、元、明、清旧县治(今定城粮食局仓库)东北一百三十步(约今银海大厦一带)建造“漆园观”。直至清末,据旧志记载,此观才变为定城望族陈姓住宅,观前两棵千年银杏,犹有白鹤营巢,鸣声闻全城,可见“漆园观”存有千余年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