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工程水太深?为啥这个本该专业很严谨的行业圈子,经常被人喷

 链上甲乙 2021-02-26

这里是“链上甲乙”的191 篇原创文章

前段时间,有个创业多年的同行A总,他吐槽了这样一个问题:工程圈里,为啥总感到不靠谱的人多、骗子也多?这本该是个很严谨的专业工作,怎么会被人弄得里面全是套路呢?

很难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踩了多少坑后的“生无可恋”和“有感而发”呢?

常规意义下, “套路”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在一定经验积累下,对某种事物认知,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而具备的一种有章法的解决路数,偏向于褒义。

而当大家开始吐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时,对“套路”的理解,慢慢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下的贬义代名词,工程领域也不例外。

一个不大不小的工程建设,从金主决定投钱策划开始,到落地成形,整个闭环过程,至少要经历数十道工序,汇集上百个供应商及机构介入。

在这些环环相扣的过程中,不管位于哪一个细分专业的节点,相信都会有小伙伴或是“义愤填膺”,或是“神采飞扬”地跳出来,巴拉巴拉数落出一串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见闻”。

最为魔幻的是,这些看似独立现象的背后,虽然盘根错节,可却又始终似曾相识,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还是那些反复被喷了N多年耳熟能详的槽点,慢慢发展成圈内人眼中“见怪不怪”的高频“成见”。

作为事关“衣食住行”四大支柱产业当中的一分子,“架桥修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新建、扩建、改造”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

偌大的市场空间之下,机会就摆在那,从施工组织模式到建造工艺的成熟发展,技术迭代相对缓慢,也就降低了入行门槛。

与此同时,大基建和房地产工程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期,不乏诞生了一批闪亮登场的“暴发户”,让旁观者们眼馋。

可项目需求量再多,也架不住供大于求,当整个行业一片红海,蠢蠢欲动之下,“你急他不急”的心理被拿捏得死死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高速扩张的矛盾更加突出。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实际上单纯从平均利润率看,工程项目的回报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丽,在不计各种不可控风险因素导致成本增加的状态下,做得比较理想的不过15%-20%。

之所以让人感觉“干工程等同于发大财”,说到底只是得益于总造价基数喜人,上百万的项目只能算得上是入门篇,按亿起步也不足为奇,这样一折算下来,利润总额当然高于其他生意。

正是在这样一个被神话了的市场氛围下,无疑撬动了一众旁观者纷纷入局捞金的神经。

那这些成见背后,归根结底的“推手”到底是什么呢?因为外行所以不靠谱,又因为利益所以套路不断。

本期我们就从圈子里特有的三个矛盾源头入手,来聊聊这个话题。


—1—

被玩坏的“商业模式”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有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借来形容当下常被喷的推上风口浪尖的利益围城,倒也入木三分。

那入城后,大家又都是怎么赚钱盈利的呢?就先从这座“搬砖”围城里的“商业模式”讲起。

在过去将近十多年,万物皆可互联网+的市场氛围下,诸如B2B,C2B这些概念的兴起,让“商业模式”这个名词慢慢被普及到大众。

说白了,就是参与一方是靠解决什么问题,去获取盈利赚钱的呢?

在工程圈,想必大家都听过“只要钱到位,干啥我都不喊累”这样一个段子,因为它常常被圈内下游乙方公司挂在嘴边,其实这就给出了当下行业内“重资产”运营模式的最底层逻辑。

那什么又是“重资产”呢?咱们不妨通过类比互联网行业这类被经济学专家定义为“轻资产”的公司来做个反向理解。

“资源整合、核心技术、平台搭建、品牌价值输出”等等,通常是这类公司万变不离其宗的道道,凭借着“自身投资相对较少,善于利用资本杠杆,周转速度较快,收益较高”等运作优势,也在慢慢被其他行业借鉴并津津乐道。

与之相反,应收账款多,周转速度慢,回报周期长,负债多,风险高,运营成本消耗高等等,恰恰是圈内一些中小工程类公司或者个体创业者,在同业竞争中无法驾驭,难跨过的坎。

作为下游供应链的承建人,大多数绕不开经营模式单一,始终被上游基建需求推着走,不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是个“硬伤”。

在这些业务需求下,通过资源整合获取一定利润差,则水到渠成为最直接简单粗暴的盈利方式。说到这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这貌似也是一个“轻资产”的生意啊?

不好意思,上游的金主爸爸们也都想这么玩。

你一定经常能刷到一些关于某某互联网公司,这类高新技术行业,引入什么ABCDEF轮的风投,又谁谁谁占股多少的大新闻吧?

那某资本介入到某某建筑工程类公司的新闻,却少之甚少。同样地烧钱,人家可以没有归期的任性赌明天,而你只能和时间赛跑,尽可能降低负债下的财务成本。

是不是又回到了干工程怎么赚“钱”的这个原点问题上了?资金投入是唯一决定项目能否按照既定目标落地与否的最大推手,多渠道多模式筹措资金,成为了贯穿始终的主要问题。

其实,这事吧,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说它复杂,是因为,围绕“添砖加瓦”这项事业,每个节点端口,不同细分专业、或是不同的承接管理模式下,都有可能围绕各自领域,纵向或横向拓展出一套侃侃而来的“生意经”。

而对于一个基数额度通常不小的项目标的来说,各参与主体在某个时期,还会产生汇集或交互关联,这也使得复杂程度更深一步。

说它简单,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实力有限,抱着力图走上人生巅峰美好憧憬的入局人来说,项目干得好,全靠杠杆撬。

就当大家含泪接受了这个残酷的营商环境后,有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故事就此开始,水里的每一条鱼都在找自己最舒适的生存姿势。

常规的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开始,它的投资建设周期,会经过前期论证、投资决策、准备、实施、落地直至使用运营的过程。

也就是说,从掏钱到盈利回收的这个周期,短则可能是一两年,长则也有可能很多年。

对于自负盈亏,没有资金兜底的一波上游发包人来说,随着融资成本提高和难度的增加,“借鸡下蛋”成了降低投入,增加利润的不二法门。

相对参与其中的各个承建合作方,如法炮制,一层层向下,像什么垫资、拖延付款等等,说到底如出一辙。

也正是由于前面所说的大量供方涌入,让参与其中的个体,有了层层转嫁风险的入口。

目前,虽然借力互联网技术来管理复杂的项目资源关系,得到了广泛推广使用,但信息获取主动权相对单一,各独立主体环节间的隐性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

尤其相对弱势一方,容易被别具用心的人钻空子,假设其中有一环想主观恶意掉个“链子”,半道截胡,或增加个“幺蛾子”,因此踩坑,也就不难理解了。

—2—

是“捷径”也有可能是条“囧途”

如果你经常混迹在一些工程行业里的社群或圈子,是不是经常能看到这样类似的广告:

“某某公司中标的一个某某项目,招募合作伙伴,下浮多少多少,需要什么资质,进场前保证金如何,进度款支付如何如何,如何如何亮资,多少多少操作居间费……”

无法上位或者被“出局”的人们,不可能一直空窗就此闲置,都在用力地去寻找一个可以看起来不那么费力的出口,伺机待发。

有需求的地方向来就有市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渠道端,促生了“掮客”一族,开始做起了工程资源周边“生意”,从信息不对称到资源置换,缺啥补啥,带你抄近道,带你飞。

当然,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堪称躺赚的模式之下,不排除各有各的道行,也更不能排除出现别有用心的人,浑水摸鱼,业内人称“捣糨糊”一族。

你心里很了解并清楚,这条捷径并不冠冕堂皇,深扒其中,大多游走在行业的灰色地带,而里面的细枝末节可以理解为“掮客”们的商业机密。

所以,对方也有一百个拒绝回答你的理由,而对项目心有所属的你,不好多问,也不方便多问,去破坏这些隐晦的游戏规则。

恰恰正是这些你无法触达的细枝末节,一时间雾里看花,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下,无限憧憬那个结果的早日到来。

而后可能出现的,像什么上家拿钱跑路、上上家根本就没收到该付的垫资款等等诸如此类收割信息差的套路,让这条得来不易的“捷径”反转成了一条打掉牙齿往肚里吞的“囧途”。

—3—

跨界分羹的外行:真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么?

建筑行业的吸金魅力和机会,在外界看来有多大呢?

就拿大数据技术未普及,挂证躺赚的监管真空时期的例子来说。

只要你参加过圈内各种注册考试,站在考场门口,就有可能遇到一大波幼师、宝妈在谈笑风生,探讨通过后收入增长的喜悦,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成为行业内公开的小秘密,你不得不仰天长叹,原来这行都这么抢手啦?

有利益的地方,向来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同样也少不了江湖骗子。像各类注册考试衍生的各类“卖题目,包通过”等等画饼式宣传,让还在纠结怎样增加收入出口的圈外小白,仿佛看到了一盏“明灯”。

你惦记拿到证书后的幸福生活,而骗子却在窥视你的报名费用。其实,但凡对行业动向有一些了解,多去掌握一些本行业内的官方渠道发布的政策,也不会在报名考试这件事情上,闹出低级的乌龙。

也就在去年,笔者一个在传统报社工作的朋友,是有事业编的,他的单位受新媒体影响,效益一直不是太好,拿着死工资,某天遇到个培训机构推销注册消防工程师,承诺包审核报名、包通过、包挂靠,总之各种麻烦事不用操心,颇有一种“拎包入住”的感觉。

最关键的是,还给他报了个拿证后的收益数字,他动心了,也想着去拿个证,问我能不能考?我就问他一个简单问题,你是打算辞职了么?都2020了,社保联网这事居然不知道。

当然,在工程圈,考试这类让圈外小白踩坑的案例,还算是小儿科级别的前车之鉴,相比真金白银搞工程的小伙伴,后面环节的难度系数就不那么简单了。

如果你在网上随便搜搜关键词“工程骗局”,分分钟搜出一堆内容,其实你会发现这些案例的背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问题的本质多集中在对行业了解的不深入。

什么叫对行业了解不深入呢?

在前面关于商业模式部分,小链曾提过一嘴,说到了工程行业是个相对被动的产业,业务是随着上游的金主投资发展而发展,那也就决定了,不同的项目,从无到有,会随着投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的操盘流程和运作模式却大相径庭。

就拿虚构某某大工程这类高频案例来说,单独从项目的立项公示也好、规划公示也罢、备案入库等等该有细枝末节,稍微有点行业常识的小伙伴,都能从相应的官方渠道求证,获得一些逻辑上的判断。

一圈信息差下来,真真假假,那除了一些刚入门的小白容易一脸懵外,还有一波业内老司机,虽说本行业内经验非常丰富,但常年只根植在圈内产业链上的某一个小节点,对于再深入的行业外延常识存在局限性,窥见一斑下马失前蹄也就在所难免了。

—4—

写在最后

在近两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程圈子的数字化转型也被官方提上了议事日程,智能建造和智慧管理模式,将刷新传统格局,人为主观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过程透明可追溯,或许会终结圈子过往常被人喷得很惨的这些矛盾。你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