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白银市志《关于建置沿革中的几个问题》的不同意见 || 作者 潘涌昌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02-26
对白银市志《关于建置沿革中的几个问题》的不同意见

作者  ‖  潘涌昌


作者潘涌昌先生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赴皋兰大炼钢铁纪实》《会宁县建置沿革》《靖远、会宁两地战囯时为北地郡辖境吗? 》《1994年版会宁县志评审材料》《关于会宁县建置沿革问题与某教授的几次角逐》《会宁明清进士考略》《会宁明清民国时期有作为的县官》《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会宁人》《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旧址和战斗遗址简介》《1994年版会宁县志历代州县长官名录增删说明》当年为1994年版〈会宁县志〉发行准备的征订启事《对新编靖远县志建置沿革之浅见》



1996年11月27日,市志办主任李金财致函:由于马科长有病,他原承担编写的《建置沿革》交由我来撰写。接受任务后,我在已故市志办县志指导科科长马岩撰写的草稿基础上,参考会、靖、景三县县志稿(当时手头仅有靖远、景泰县志送审稿),并确实花了一定的精力,查阅了有关资料,撰写成《建置沿革》初稿。12月4日完稿,即送市志办审查打印。之后,市志办将打印稿和其他各篇志稿一同发各编志人员修改。

1997年7月3日至4日《白银市志》稿初审工作会议上,平川区区志办主任白天星先生通过市志办给与会人员散发了他写的《关于建置沿革中的几个问题》一文的复印稿(以下简称白文),就我写的市志《建置沿革》送审稿(以下简称沿革)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对修攺志稿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但仍有许多问题还值得商榷。现提出个人的看法,原求教于同行。

一、秦统一中国后市境内秦的疆界至何处的提法

《沿革》中写:“秦统一六国,境內以黄河为界” 。白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的西界仍以秦所筑长城为界......未到达黄河边上。”

白文的理由是:1、“蒙恬收复河南地在秦统一中国后7年”, 说秦统一后以河为界,在时间上有错;2、“秦收复河南地后,统治不足10年”, 边界得而复失,因此,算不上以河为界。

白文以上的两点史料倒是真的,但认识却有偏颇之处。《沿革》中的提法是否恰当,我们无须争论,还是让证据来说话。《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地冬至海暨朝鮮,西至临洮、羗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西北师大陈守忠教授在《河陇史地考述》一书中也作如是表述:“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朝在甘肃境內疆域是因河为塞。”他们都没有在大的历史事件上仅以七年时间之差大作文章。再说,蒙恬所收取的河南地是指今內蒙古河套一带(《辞海》河南条),并非秦所有的河南地当时都被匈奴占据。因此,我认为《沿革》中的提法是没错的。

二、祖厉、鹑阴县的设置时间

《沿革》中写:“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郡,辖21县,其中鹑阴、祖厉二县辖地为今白银市大部分地区。”这里只说置安定郡时就有这两个县存在,没有说置县的具体年代。白文:“祖厉、缠阴古城初筑于蒙恬。祖厉、缠阴县的设置在汉武帝元朔年间。”

白文的依据是:1、蒙恬筑44城临河,祖厉、缠阴应算在其中;2、秦收复河南地,因时间短,未来得及设立郡县;3、汉武帝元朔年间,汉将军卫青取河南地,市境河东部分第二次归入中原王朝版图。缠阴、祖厉二县的设置亦应在此时。

白文以上的几点是用推理的方法而立论的,也没有具体事实根据。祖厉、鹑阴(不是白文说的缠阴,西汉为鹑阴,东汉为鹯阴)初置的确切地址,至今一无史料明确记述,二无发掘考证,无法具体确定,说在44个临河堡塞之中,未免有点牵强,有失修志之文风。至于说祖厉、缠阴(应是鹑阴)的设置时间应在汉武帝元朔年间的论点,也没有一点根据。汉代的河南地所指与秦代一样,同是今內蒙古河套一带,怎知白银境内当时河南的归属情况。所以,还是应遵循白文在前序中以教训人的口气说的:“修志应本着“有据则书,有疑则缺,有讹则辩” 的严谨态度,切忌似是而非,圆笔滑抹。”

三、祖厉县南迁的时间

《沿革》原稿未写。修改时増补:“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境内。”白文:“后赵置陇东郡,含祖厉、泾阳、抚夷,地域范围包括祖厉河谷、静宁、平凉等地,祖厉县当已迁往会宁郭城。”意即祖厉南迁在后赵建国或灭亡后公元350年(东晋永和六年)前后,较《沿革》増补时间晚了200多年。

后赴先后建都在今河北邢台县和临漳县,国祚31年(319-350年)。前凉建都在今甘肃武威,国祚63年(314-376年)。前凉早于后赵建国而又晚于后赵亡国。《甘肃舆地志》将祖厉县同时列在后赵、前凉属下是错误的。很显然,从时间上和地域上判断,今白银地区只能隶属前凉,而不能同时隶属后赴。这样,说祖厉县在后赵时期南迁的论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至于《沿革》中增补祖厉县南迁的时间,是根据《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五年二月,“先零羗寇河东,遂至河内。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 的史料推断出的。这些郡因避锐敌,分别从今甘肃临洮、宁夏固原、吴忠等地南迁至今甘肃陇西、陕西武功、泾阳等境内。郡治既迁,那有县治不迁之理。

四、白银境内设平凉郡的问题

《沿革》对这一问题没有提到。白文:前秦符坚“改缠阴为平凉郡,以示记功。”“市境三县并隶平凉郡。”“旱平川柳州城遗址,即平凉城。”

关于平凉郡的设置,査阅了一些资料,说法不一,但有一点相同的是,都没有说设在今白银市境內。《甘肃新县志便览》中关于平凉《历史变迁》一文写道:“公元358年,符坚欲讨前凉,于高平镇置平涼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建城于现安国乡(按:今属平凉县)古城。北周武帝建德元年设平凉县,县府仍在安国古城。金代才移到现在的平凉城。”《甘肃的由来》中《闲话平凉》一文说:平凉“当初的郡、县治所及其后的迁徙和城池演变,史家却众说不一。有平凉郡初置高平之说;又有平凉县初置阳晋川之说。经史志工作者多次实地踏勘......认定当时的平凉郡和平凉县初置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內阳晋川,即今之红河川,属彭阳县境(按:西汉安定郡21县之一)(见《元和郡县志》),但缺乏史料证实其具体地址。”1979年版《辞海》“平凉” 词条:“郡名。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平凉(今县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西北一带。”这就是《沿革》中为什么不提市境内设平凉郡的佐证。白文“引经据点”,以旱平川柳州城遗址相去苑川不远,马毛山今当地人称毛毛山及柳州城今仍称皇城并有皇陵传说而立论,佐证柳州城遗址即平凉城,似有牵强附会之嫌。

《白银市志》1999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五、西魏至北周,缠阴为会州州治兼平凉郡郡治问题

《沿革》中原稿将会州州治写在靖远境内,这次修改,索性取掉不写,因为会州地址在靖远还是在平川,还有争议。缠阴兼平凉郡郡治问题,《沿革》没有提到。白文:“北魏神(鹿字下边一个加字)三年(430年),于安定置泾州,以平凉郡隶泾州,郡治缠阴。”“西魏至北周,缠阴为会州州治兼平凉郡郡治。”

《靖远县志》:会州州治在双龙北城滩古城,一说在今靖远县城关。根据《辞海》“会州” 词条:会州州治在会宁(今甘肃靖远),今靖远又析置平川,到底在哪里,意见还不统一。关于缠阴为平凉郡郡治的问题,第四个问题已经谈清楚了,这里没必要再谈。

六、关于会宁县、会州设置的时间

《沿革》中写:北魏废帝元年(531年) 于鹯阴县地置会宁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 四月置会州, 州治会宁。白文:北魏永熙二年, 宇文泰“召集贺拔岳旧部,会师于平凉。”“宇文泰为相后,进平凉郡为会州,以示纪念,顺理成章。故会州之设,应定于永熈三年(534年),即北魏末,西魏初。”“北周时,平凉郡仍隶会州。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

《沿革》中材料的根据,关于会宁县设置的时间、地点,《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会州,“后魏废帝元年置会宁县,其地所属不改,西魏因之会州。”《元和郡县志》卷四:会宁县,“本汉鹑阴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会宁废县,“后魏置会宁县,属高平郡。”关于会州设置的时间、地点,《元和郡县志》卷四:“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士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书·文帝纪》:魏废帝二年,“夏四月,太祖勒锐骑三万,西踰陇,度金城河,至姑臧。”《辞海》(1979年版)“会州” 词条:“州名,西魏废帝置,治所在会宁(今甘肃靖远)。”

根据上述史料,设置会宁县的时间早于会州22年。州、县设置的时间是很清楚的。白文提出设置会州的时间只是推断而已,并无史料证实,因此是站不住脚的。关于会宁县的设置,白文没有提出具体时间,但从文章顺序和文意来分析,似乎在北周时期,在会州之后。未知白文的依据是什么。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宇文泰置会宁县在鹯阴县地,而不是鹯阴县城,鹯阴县地包括今靖远县和平川区境。

七、隋大业初白银全境隶属平凉郡的问题

《沿革》中写:隋开皇十六年,改置会宁县,属平凉郡。大业二年,攺会宁县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辖凉川、乌兰二县。白文:“隋大业初......置平凉郡,改会州为会宁县,隶平凉郡。平凉郡包括今白银市全境。”

《沿革》中的事实根据是,《隋书·地理志》:“平凉郡,统县五:平高、百泉、平凉、会宁、默亭。”又“会宁” 下注:“开皇十六年置县。”改置会宁县的时间比白文说的早8年。《元和郡县志》卷四:会宁县,“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川县。”从这一史料证明,大业初改置的是凉川县,并非改置会宁县。《中国历史地图集》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关陇诸郡图》标示:会宁郡,郡治凉川,辖凉川、乌兰二县。此时武威郡亦存在,平凉郡治又设在原州。还有《景泰县志》记:“隋朝,景泰县境属武威即。”这样多的矛盾如何解决。因此,对以上史料作综合分析,说平凉郡包括今白银市全境,也使人难以置信。

八、关于会川城的地址问题

《沿革》中写:“元符二年(1099年),于会州西南百里筑新城,赐名会川城(今会宁县郭城驿乡郭虾蟆古城)。”白文:“元符二年(1099年)宋折可适,苗履筑会州城于会川川口(即今靖远县城)。”这里便出现元符二年所筑会川城是今靖远县城还是郭虾蟆古城的问题。

《沿革》依据的材料是,《宋史·地理志三》:会川城的方位“南至会宁关六十里,北至新泉寨四十里” 。会宁关在今会宁关川河峡口,新泉寨即今靖远县黒城子。郭虾蟆城距这两地的方位、里程基本吻合。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会川城,“卫(按:即靖远卫,今靖远县)西南七十里,宋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会川,属会州。金末侨治会州于此,谓新会州。元废。”

《元史·地理三》:“会州......陷于河西,侨治州西南百里会川城,名新会州。元初弃新会州,迁于所隶西宁县。”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会川城,“在甘肃靖远县西南。”金代末年的会州在今会宁郭虾蟆城,是金将郭虾蟆死节处。古城除临河一面被河水冲毁外,三面完好,南北甕城清晳可见。以此城命名的郭城驿站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距郭虾蟆死难的时间-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只有204年。想这样大的历史事件,绝不会在短短200年间传之失真。

《靖远县志》也记元符二年筑城是今靖远城,但它同时记会州城却在今会宁境内。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根据史料,元符二年所筑新城与会川城是一个城,不是两个城。同时元废的是郭虾蟆古城即新会州,即会川城,而不是今靖远城。

陈守忠教授认为“宇文泰建置的会州城,不在汉代鹯阴城附近,而是在现在靖远县城关。”(见《会宁县志·附录》)。他还认为唐、宋的会州,都在今靖远县城。元符二年不是筑新城,而是对原会州进行修复。他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来证实修复的城是今靖远县城。但这则“史料” 为什么在《续资治通鉴》里却没有收进去呢?这使人不得不怀疑它的准确性,这又恰恰证实了今靖远县城不是元符二年所筑新城。

据《新唐书·地理一》记载:“有黄河堰,开元七年,刺史安敬忠筑,以捍河流。”会州刺史安敬忠筑堰的目的是防黄河水侵逼会州城,如果宋元符二年所筑城是今靖远城,那么安敬忠维护的又是那个河边的城呢?

附件:

给市志办主任李金财的信

李主任:您好?

寄来关于对《建置沿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意见和《建置沿革》修改稿请阅,并请能够打印下发各修志人员,让其讨论修正。

《建置沿革》是志书王冠上的宝珠,市志的《建置沿革》不但关乎市志质量,也对已出版的三县县志有着矫正、补漏、清源、防讹的重要作用。作为市志《建置沿革》撰稿人,我拜读白天星主任的文章后,感到有责任和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我在撰写《会宁县志·建置沿革》中,查阅了大量史书,每写一点,必有出处,也可以说是用史料拼凑成的,我自己的话并不多,尽管有资料堆砌之嫌。而白银市志的《建置沿革》基本是会州(今会宁、靖远、平川) 的沿革, 媪围部分很小。所以我认为我写的市志《建置沿革》基本言之有据, 绝不随意杜撰。我计划将来要搞注释, 每事必有出处, 这样虽不算考证创新, 但也绝不讹传。因此, 为要将市志《建置沿革》写得较少错讹, 经得起推敲, 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以为必得发挥全体修志人员的智慧, 以期引起大家重视, 对各个不同的说法和论据, 让大家参与讨论, 方可求得较准确的结论。当然, 具体承担撰写任务的人要立论有所本, 事实有出处, 要少推理, 少演绎, 才能写出较理想的《建置沿革》来。市志由众手阅改, 发挥众人之长, 听取各方意见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实践证明, 这一经验是成功的, 望能通过各种新的形式使之更加完备, 以达到提高志书质量的目的。

致礼

潘涌昌

1997年8月3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