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六章 法趣上下
2021-02-27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六章法趣上下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儒侠乱世,当然,我们要澄清的是儒侠的存在有其天然的
合理性,但之所以能乱世是君主“兼礼”以礼相待的结果。按理来说,对于非正统的思想,非主流的文化,非正规的武装君主都要禁止,虽不能让其
销声匿迹,但也不能助其发展到“乱法犯禁”的地步。一般情况下,社会混乱首先是思想混乱,各种思潮涌动,蛊惑人心,民众思想不统一,稍有社
会事件发生,导火索即被点燃,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库。当下的世界,这样的事情不止在一个国家上演,蛊惑人心的言论与思想可能来
自域外敌国,也可能产生于本国。总之,一切与正统思想相背,与主流文化相背的言论都要高度重视与警惕,也许那里面就藏着点燃导火索的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分封制的恶果突显出来,封地诸侯与王还有朝廷权贵大量豢养门人与游侠,逐渐发展成私人幕僚与武装,形成与朝廷对抗的势力
,甚至威胁到了君主的统治,这种社会现象到了汉代还存在,虽然汉武帝采取了各种压制政策,没收了各地封王的特权,但有些封王的势力还是足以
和中央政府对抗。所以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社会混乱的根源,并告诫君主切不能对其“兼礼”,要决绝扼杀。很可惜,君主并没
有听取韩非子的建议,而是反道而行之,结果“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
权贵豢养的。这是何其的荒唐可笑,法今如废纸,违法者成了当朝权贵的坐上宾,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可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了,不单发生在
韩非子时代发生在鲁国,其实,任何时代任何团体内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关于非正式组织与非正统思想君主兼礼成势之事韩非子总结道:“法、趣
、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意思是: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
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十黄帝不能治”可见其危害性有多大,这里的黄帝不是普通黄帝,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公
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十个这样厉害的人都治不了儒侠导致的乱世
。天下矛盾,皆是正反明暗的对抗,这种对抗既是社会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这本是
在本质上就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却在君主的“兼礼”下成为了和谐相处的一体,这是有违“道”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正是违“道”之为,所以韩非
子告诫君主与后世“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意思是: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
,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韩非子在这里所指的“宣扬仁义的人和从事文章学术的人”
是说他们假借仁义与学术之名害人乱世。这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假借仁义之名实行乱法之为者要严惩,历史上总有这样的“大师”从故纸堆里扒拉出
一两个自认为的大道理开始妖言惑众,或是道听旁说一些歪理邪说加以“仁义”的美化来扰乱社会,如同“美颜”功能的滤镜一样将丑恶滤去。其实
,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仁义,只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而利用人性弱点的只有魔鬼。【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社会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一切非正式的组织与言论都应该值得注意与警惕,切不可因为“美颜”而忽视了背后的丑恶与危害。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