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金色年华554 2021-02-27

长平之战后到秦始皇最终荡平六国

从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结束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最终荡平六国建立秦朝,是战国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的地缘状况已经严重失衡,关东六国再也无有任何一国可以单独抵抗强秦,即便是合纵也只能勉力为之,也是异常艰难,而到了嬴政亲政后,关东六国连合纵之力都没有了,陷入了任秦宰割的惨痛地步。这段时间只有三十八年,却也有几个重要的事件。

首先是邯郸保卫战及其带来的影响。长平之战后,白起力主迅速进攻邯郸被阻,随后不久昭襄王再度进攻邯郸,白起拒绝挂帅,后被赐死。而在进攻邯郸的两年中,王陵、王龁虽然多次猛攻,但邯郸城依然屹立不倒,却也损失惨重。幸赖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率八万魏军和随后楚军十万的增援总算把邯郸守住了。邯郸保卫战虽然无力改变赵国元气大伤的情况,却又事实上为赵国续命,也为关东六国得以续命。邯郸保卫战后,信陵君率联军趁势反攻,收复了太原、上党与河东地区,恢复了长平之战前的局面。而作为邯郸保卫战后魏无忌合纵攻秦的后续,魏国也得以在前254年收复了陶郡,将魏国东西两部连成一片,剪除了秦国飞地陶郡的威胁。不过此时收复陶郡对魏国也意义有限了,而对秦国则无损。自范雎远交近攻战略实施以及魏冉外放和去世后,陶郡守军已经大量减少,意义也大幅度降低了。

其次是信陵君组织合纵反击秦国。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孝文王次年也去世,秦庄襄王即位,在位三年。任内吕不韦主政,接连对韩魏赵进行蚕食,韩国之上党、赵国之太原、魏国之北部地区。 赵悼襄王以上将军印授信陵君,使将军庞煖为副,起赵军十万抗秦。邯郸之战十年后,信陵君第二次领兵,他令门客到各诸侯国,搬取援军。魏安釐王派人持魏国相印,往赵国迎信陵君为将。信陵君在漳水河畔接收魏军,赵魏两军合并,二十万雄师,足以抗衡蒙骜军。信陵君统兵不久,燕、韩、楚三国,都钦佩信陵之用兵如神,闻其为统帅,悉遣大将引兵至魏,听其节制。五国大军共四十余万,联营百余里,旌旗蔽日,军威鼎盛,驻扎在赵魏边境。秦国方面,吕不韦调动一切力量,增援蒙骜,蒙骜军也达到三十余万。信陵君令卫庆统领魏师,景阳统领楚师,近二十万人,筑为连垒,虚插信陵君旗号,坚壁不战,以拒蒙骜军。信陵君本人,统领赵、韩、燕三国二十余万大军,沿着太行山南麓向西疾行。信陵君统领的三国大军,过野王、武遂不攻,通过太行山最短的一条通道轵关陉到达河东郡。再往西一直到达黄河东岸,接着沿着黄河南下,到达渭水与黄河汇流的地方。绕行这么远来截断秦军粮草,主要原因是防止蒙骜军来救援,同时绕过函谷关,兵不血刃就截断秦军粮草供应。蒙骜后路被断,他从大军中选出数万老弱之兵,虚建“大将蒙”的旗帜,继续与魏、楚二军相持。然后尽驱精锐,衔枚疾走,反身来与信陵君决战。四国的军队在黄河南岸厮杀,搅做一团,从天明杀到天黑。此战蒙骜部损失近十万人马,王龁部折损五万余人,粮船尽丧,秦军遭遇一次大惨败。魏安厘王闻信陵君大破秦军,奏凯而回,不胜之喜,出城三十里迎接。这场战争,秦国上下再次见识信陵君的军事才华多么可怕。未来的几年,秦国再度使用反间计离间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关系,使得魏无忌心灰意冷只能醉生梦死以至于在前243年郁郁而终。

而这一时间段,虽然各国都知道秦国实力的极其强大,但各国依然彼此厮杀不止。邯郸保卫战到秦始皇灭六国前,秦国虽然实力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也因为长平邯郸之战毕竟也消耗了不少元气而且加上国内政治斗争日益激烈,东出攻势相对放缓六国继续混战,其实六国的混战从各自角度而言也并非不可以理解,主要是因为秦军攻势激烈,各国损失都不小,必须寻找新的后方和根据地作为新的输血来源,以增强实力。而这段时间六国的混战主要是燕赵、赵齐、齐楚与魏楚之间。同时仅存的几个弱小诸侯国也相继被魏楚宰杀殆尽。而齐国则成为赵魏楚的最大输血来源地。

齐国虽然赖田单得以复国,但实力急剧下降,反而成为魏赵楚的输血来源地。前241年,庞煖率赵楚魏燕韩合纵攻秦功败垂成,后进攻齐国,夺取饶安。高唐是齐国的五都之一,是十分重大的胜利。赵国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让齐国痛失北都高唐,丧失了济水与黄河间全部土地。魏国还在前250年,攻取了齐的五都之一平陆,这又是一次重大的胜利。此外,秦后来水灌魏都大梁后,继续攻到了历下,清除魏国的残余势力。这能看出,战国晚期魏国的势力达到了历下,就是今天的济南,已经深入了齐长城之内。能看出,魏国让齐国失去了西都平陆,丧失了济水到鲁地间的全部土地,并且已经深入到齐长城以内。最后是楚国,在五国伐齐时,楚乘机收回了淮北失地。前261年,楚又攻取了鲁国的徐州。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鲁国的灭亡,其他泗上诸侯如费、郯、郊、部等国,也应在此前后相继灭于楚。之后继续北进,进攻齐的南阳地区。从这里能看出,五都之一也是田单复国的圣地莒城还是被攻克了,最后被楚国据为己有。五都失去其三,加上燕国当年还搬空了齐闵王搜刮累积的珍藏。到了晚期的齐国,只有全盛时期三成的力量。如果没有秦国后方的掣肘,赵魏楚燕中任何一国,都能吞下齐国。赵魏楚在秦所失,皆是从齐国得到足够的补偿。齐国这个时期已经失去了力量,跌出一流之列。齐国已经不是合纵必须的力量了,这是齐国的无力。

从表面而言,各国尤其是赵魏楚从齐国都获得了一定的输血得以继续维持下去。但是从长远看则不然。秦国是虎狼之国,如果不联手组织暴秦东进,则天下难逃秦祸。可是反言之,联手抗秦,真的能让齐国社稷安稳吗?从最成功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来看,在信陵君大败秦军于河东后,山东列国是怎么样一番作为。秦军败退后,山东各国,尤其是魏燕赵楚,非但没有同仇敌忾去收复西部的失地,反而乘着秦军势衰的间隙,继续在中原地区纠缠起来。其中受害最大的,恰恰就是齐国。魏平陆,楚灭鲁伐南阳之地,都是这个时期所为。看到山东列国如此这般,齐国自然失望之极。山西险峻难攻,长江逆上难行,都是出来容易回去难,魏赵楚的重心早已东移,无心也无力收复故地,只求秦军不来东犯。而且东部比西部平坦富饶,比西部更易取得,更为诱人。而齐国,恰恰是各国争夺最大的肥肉。庞煖率赵楚魏燕韩合纵攻秦不成,竟然率军攻齐,这很能说明,各国失之于秦,得偿于齐的心态。如此这般,秦国攻列国紧,则列国攻齐国缓。齐国还能乘着列国势衰,借机收复失地。对于齐国而言,合纵抗秦,解列国之围;六国解围之后,非但不西返,反而东进取齐地。助山东列国,则齐失地;不助山东列国,则还能乘秦攻列国,有渔翁之利。对于齐国而言,合纵抗秦自然变成一件反而对齐无益的事情了。如此这般无力、无心、无益之事,就算秦国不贿赂后胜,恐怕齐国也难以答应了。

各国除了共同从齐国身上获得补偿输血外,魏楚、燕赵和韩魏之间都展开了规模不小的战争,希望相互从中得到补偿输血。而且仅剩下的几个小诸侯国也被大国瓜分殆尽。魏国在前254年利用攻取秦国飞地陶郡的机会,顺势灭了仅剩下濮阳弹丸之地的卫国。而五国伐齐中魏国得到了大片宋国的土地,设置了大宋郡与方与郡。两郡东部地带都已经深入了淮北地区,这对早就想把淮北纳入自身的楚国着实是个威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有人就建议楚王说:“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是菏水和济水交汇点。占领定陶,则魏国无法通过菏水控制方与郡。而方与地处菏水、泗水交汇点,地位重要。而楚最终占据方与一带,应在楚东迁后的一年,即公元前277年。而楚国在灭鲁国之后,其他泗上诸侯如费、郯、郊、部等国,也应在此前后相继灭于楚。前247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取韩之管城,几乎兵临新郑城下,大有一举灭韩之势。楚国不愿魏国坐大,派兵进攻宋国故地和魏国南阳,却被魏军击败。而魏楚之间的厮杀则一直持续到秦灭六国前夕。如前235年,秦国还发四郡之兵助魏攻楚。魏楚之间的不断厮杀,严重削弱了两国的实力以及对赵国的支援,而秦国根本不关心他们的失败,他们杀的越欢,以后就死的越惨,这才是秦国想要的。

而关东诸国之间打的最凶最惨的还是燕赵两国。长平之战后,燕国认为赵国精锐尽失,正是下手的良机。前259年,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前251年,燕再发大军进攻赵国,以栗腹率军攻赵之鄗(今河北高邑东),卿秦攻代郡(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赵发两军由廉颇、乐乘迎战。廉颇在鄗杀栗腹,乐乘在代地俘卿秦,然后赵军乘胜追击,直到燕都蓟城下。在赵军的包围胁迫下,燕王喜不得不以亲赵的将渠为相,并派将渠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鄗代之战使燕国实力大大削弱。公元前247年,如坐针毡的燕王喜与赵孝成王签订“易地和约”,双方交换三座城池,赵国退兵。燕国提出用北河间的葛、平舒,交换燕国占领的南易水与黄河以北的汾门、临乐、龙兑,此方案比战前燕国只丢了北河间。赵国提出用临乐、龙兑,交换燕国的武阳和临易,此方案比战前多了唐河以南的武阳、汾门、临易。经过一番拉锯谈判,赵国将汾门、临乐、龙兑三座城池割让给燕国,燕国将燕以武阳、葛、平舒三座城池割让给赵国。三换三,看似平等,其实大有玄机。燕国换回临乐、龙兑,保住了督亢之地,保全了蓟都之前这片缓冲地带,否则赵军渡过永定河便可直接威胁到燕国都城。燕国有两座都城,上都蓟城,下都武阳。上都蓟城是燕国旧都,当年燕昭王为了向中原发展,在上都蓟城的西南方向扩建下都武阳。武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城池,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都不如燕国下都武阳规模大。武阳像一头昂首挺胸的雄狮,傲然屹立在易水北岸,俾睨中原。武阳是燕国经略中原的指挥中心,也是燕国的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武阳的兴盛,正是当时燕国强盛的写照。燕国连武阳都割让,等于放弃进军中原,从此告别强国时代。对赵国而言,得到北河间的葛、平舒,就把吕不韦刚得到的武垣,等时机恰当就可以取之。赵国得到武阳后,可以从军都陉、武阳、北河间三个方向攻击燕国,武阳居中指挥调度,地缘上对燕国形成压迫之势。前243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赵国悼襄王即位后,赶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作朋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很容易打发的人。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兵二万。前236年,赵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燕国屡屡战败,求秦国出兵,秦国不断出兵攻占赵地。

燕赵战争是战国晚期关东诸国中持续时间最长打的最惨的战争,燕国因为判断失误盲目发动对赵作战,损兵折将。还损失了不少的土地以及下都武阳,是严重的战略失误。赵国方面,廉颇、乐乘因为对燕战争而封侯,庞煖、李牧也在对燕作战中屡建战功。燕国成为了给长平之战后赵国树立自信和练兵的最好地方。客观而言,随着齐国的衰弱以及日后赵国攻陷了燕齐的连接地带饶安,燕国实际上已经很难经得住赵国的持续打击。如果没有秦国的强势干预,以当时赵国的国力,也足以慢慢把燕国吃掉,最起码可以将燕国赶到辽西甚至辽东一带。但是现实情况是赵国虽然确实也从燕国得到了一些补偿,但是与从燕国得到的些许补偿相对应的是赵国起家之地晋阳沦陷于秦国,赵国失去了屏障河北平原的太行山西段大本营,属于严重得不偿失。而晋阳的沦陷,使得秦国基本占据了原晋国大部地区,实现了秦晋一体化,稳固的占据了第二阶梯,地缘优势显著增强,而赵国的地缘劣势则更加明显。

秦国统一最后进行时

公元前230年,最弱小的也是挡在秦国东进灭国路上的第一道障碍韩国被内史腾消灭,秦国终于开始了灭国大战。韩王安被俘虏,以其地置颖川郡。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起义,秦国出兵镇压叛乱。叛乱被镇压之后,为了根除祸患,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

灭韩之后,秦国次年就开始部署攻赵事宜。在之前的多次进攻赵国的作战中,虽然赵国丧失了太原盆地,而且赵国与魏楚的联系也被掐断,赵国实际上是孤军奋战。但是赵国是秦国灭六国之中最强的对手之首,而且因长平邯郸之战赵秦已经成为世仇,赵军的抵抗意志是极为坚决的,而且此时武安君李牧尚在。李牧用兵老辣,才能不亚于当年白起。秦国在秦始皇即位后的多次攻赵作战中,虽然也斩获颇多,也损失不小,而且无论是桓齮,还是杨端和、李信,或者王翦,都受挫于李牧。此次大举灭赵之战,王翦与李牧在井陉相持不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后秦国再出反间计借刀杀人解决了李牧,然后拿下邯郸灭掉赵国。赵国残余势力在公子嘉率领下北奔代地继续抵抗。

灭赵之后,燕国就是下一个目标。前228年,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危急。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事败,荆轲被杀。前227年,秦国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合兵抵抗,联军在易水被秦军击破。前226年,秦又大举攻燕,占领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燕王喜迁到辽东。灭燕之后,秦国并没有急于歼灭代地赵嘉和辽东燕国残余,主要是因为两地残余已经构不成威胁,而且急于歼灭后秦国还得独自应对匈奴等势力,不如暂缓。

灭赵燕之后,秦国在北方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原和南方的魏楚就是最大的目标了。前225年,秦军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二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扬言要从河北邯郸进攻魏国,魏王将主力放在河北。趁魏国40多万主力全集中在北方防御秦军,于二十二年突然南下进袭魏国,绕过楚国38座城池,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安阳邑。秦军封锁黄河,阻挡了北方援军的南下。城内的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大梁是魏国百年国都,城防坚固且储备充足,秦军多次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殊死抵抗,最后战败;魏国主力之后被王翦发动的平阴之战消灭,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魏国覆灭后,楚国也就危在旦夕。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二十余城实际上已经是拉开了灭楚的序幕。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固始县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李信又攻郢陈,再破之。于是引兵东,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项燕之才不可小觑。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项燕战死。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灭楚后,天下实际上已经大定,只剩下代地、辽东的赵燕残余势力和被各国蹂躏的奄奄一息的齐国了。前222年,秦将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燕亡;攻代,虏代王嘉;秦王翦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南征百越之君,后以其地为闽中郡。前221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可以看出来,秦灭立国的顺序基本上秉承了由近及远和由南向北的战略方针。韩赵因为地缘关系自然是被灭的第一波次国家,但长期以来,秦国虽然屡屡攻击赵国,但赵国始终不倒,秦国只能先灭韩,然后文武并用攻下了赵国。赵灭之后,燕国也就不足为虑。北方解决后,南方魏楚自然是第二波次。魏国实力并不弱,但地域较小,而且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地势平坦,很难经得住秦国连续的猛烈冲击,故而迅速被灭。楚国虽然内部分离现象严重,但地域仍然广大,很难像三晋和燕国那样一次就被冲垮,故而是耗时较长的。而齐国放在最后被灭,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齐国已经完全构不成威胁了,而且齐国上自君王下自百姓,早已经习惯了和平岁月,没有了战意,留着放在最后解决完全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使然。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战国列国实力消涨与地缘格局逐渐失衡及秦国的统一(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