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去?

 静思之 2021-02-27
第一财经价值三人行聊了一期“抱团股”,梁宇峰兄和陈杰兄的观点值得韭菜好好学习,看视频吧。

观点看视频,文字是为本期节目做的笔记。

抱团股平心而论都是好公司。抱团股基本面大多优秀业绩持续增长跑赢大市,开始有人独具慧眼,慢慢形成市场共识。张夏说:机构投资者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永远要寻找业绩增速最快的板块。
从众效应。一旦共识形成,从众效应开始起作用现象是重要行为模式。权威怎么选我就怎么选。大家怎么选我就怎么选。
所谓市场共识并不是市场所有人投票的结果而是对于权威的追随。归根到底大多数人是没有识别能力的只能跟着潮流跑跟着权威跑。

布谷鸟的呼唤
讲一个故事,英国水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凯特.米尔斯收到一本小说书稿《布谷鸟的呼唤》,作者名叫罗伯特.加尔布雷斯,自我介绍是一位退伍军官,因伤失去了一条腿。米尔斯审阅了书稿,觉着还不错,在评价中写道:这本书语言优美,也有一些动人的情节,不过并不出众。最后与他收到的大多数书稿一样,米尔斯将稿子退还给了加尔布雷斯。
经历过数次米尔斯式的失败,加尔布雷斯迎来了他的幸运之神,一位编辑接受了《布谷鸟的呼唤》。不过,市场并不买账,反应平平,一共只卖出去500本。
看起来,退休军官加尔布雷斯的写作生涯也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后来不知怎的,市场上有传言,加尔布雷斯的写作风格有点像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罗琳。抄袭?还是模仿?还是?
《星期日泰晤士报》为此专门聘请了计算机专家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罗琳的作品,结果发现在语言风格上两者具有令人迷惑的相似性。
最终,罗琳不得不承认,加尔布雷斯就是她,是她搞的一次成功学实验。罗琳自己也一直困惑,她作品的超级畅销到底是因为她独特创作能力还是其他因素。退休军官加尔布雷斯的经历告诉她,尽管一样妙笔生花,作品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写作功力,还有其他因素。
当然,低劣的作品永远也不会成功,但是一样优秀的作品,有的成功,有的却不成功,这说明,市场和大众并不具备在优秀的作品中选出卓越成功者的识别能力。

怎么选?
那么我们怎样选择?从众,大家怎么选的,我就怎么选,大家都说史蒂芬.金和罗琳的书好看,那我就选这个。
从众是人类社会的习惯,有着悠远的进化心理学基础,在远古采集狩猎时代,猛兽来袭,不管是不是真看见老虎,看到大家跑,我也要跟着大家一起跑。那些不从众、特立独行、留下来观察的智人很难留下后代,基因也就传不下来。
想想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选餐馆,一家顾客盈门,一家鞍马冷落,你选哪个?

石油商人的选择
有个段子是这样,那是美国石油大开发的年代,一个成功的石油开发商死了,来到天堂和地狱分叉口,遇到了管事的彼得。彼得说,虽然你够资格进天堂,但是,近来石油商人多,天堂位置满了,你只能去地狱。那商人闻言,想了想,到天堂门口大喊:地狱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一个人从天堂里冲出来奔向地狱,后面跟着跑出来好多人。等他们跑远了,彼得对商人说,他们都去地狱了,天堂位置空出来了,您请吧!商人,犹豫了一下说:也许地狱真发现石油了,我还是去地狱吧。

从众效应实验
除了笑话,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会观察到从众的现象,例如看到几个人一起举头看天,我也会不由自主抬头望去。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1952年做了一个开创性实验,将从众行为从常识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围,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压力对个人判断的影响十分强烈。阿什教授设计的实验是这样,让实验对象加入到一组人当中,除了实验对象,这个小组中还有7-9个人与实验对象素不相识,这些人实际是阿什的实验助手,按照指示行事。
实验的内容很简单,要求判断卡片上的线段长短,这很容易,不过小组是按顺序回答,而实验对象被安排在最后几个来回答,这样实验对象在当众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前,会先听其他大部分人的答案。
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那些先回答的实验助手故意把12个问题中的7个答错。看着大家无一例外地给出似乎是相当明显的错误答案,有1/3的实验对象会屈从并给出同样的错误答案,而且常常会表现出焦虑或苦恼情绪。这说明因为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傻瓜,他们的判断受到了动摇。
开始人们认为阿什研究表明,当面face to face的社会压力会导致盲从判断的行为。后来,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将该实验搬到不见面的环境中,小组成员用电子信号联系,实验对象不必在众目睽睽之下作出判断,仅仅按按电钮。结果,实验对象给出的错误答案几乎和阿什实验一样多。
心理学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类认为,在涉及一些简单事实的问题上,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是正确的,这是一种人类的思维习惯。

信息瀑布理论
经济学家用信息瀑布理论来解释资本市场从众效应,理论上人们应该根据股票相关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在现实中他人的行为却成了主要决策因素。什么叫信息瀑布?
举个例子,假设两家相邻餐馆,每个顾客要从中选一家用餐。顾客可以观察也可以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第一位顾客在选择前,只看到两家空荡荡的餐馆和他掌握的信息,最终他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很可能是随机的。下一位客人就会看到有客人的餐馆和另一家没有客人的餐馆,除了他自己的观察和掌握的信息,现在他选择的依据多了一个,其他人的选择。假定第二位顾客与第一位选同一家,此时,第三位客人面对的是有两个客人的餐馆和一个空荡荡的。。。以此类推,最终所有客人都可能集中在其中某一家,而这个结果的起因可能是非常偶然的,与餐馆本身的质量服务没有关系。
罗伯特.席勒教授指出,由于潜在顾客对这两家餐馆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掌握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所以最后选择可能是比较差的餐馆。信息瀑布理论是为经济学家们研究那些理性的投资者如何做出错误决策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之前普遍认为所有投资者都通过某种方式对市场真实个价值进行表决,并由此确定了价格水平。
信息瀑布理论显示没有人真正地进行什么表决,相反他们很理性地选择不在这些表决上浪费时间,不去自己下功夫对市场做出判断,而是选择跟着别人的选择走。归根结底,股市基本面价值的信息之所以在传播和评估过程中会产生失真,可以由信息瀑布理论来解释。
席勒教授在《非理性的繁荣》中指出,即使是完全理性的的人也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即使他们知道其他人的做法不过也是从众行为。就个人行为而言从众反而是理性的合情合理的,但是由此产生的从众群体行为确是非理性的。
市场这种自然形成的泡沫与崩溃,如同钟摆一样,总会在两极间摆来摆去。如果你参与这场竞猜游戏,一定要意识到的这一点,否则你就太不理性了。

正反馈循环
席勒认为股市具有内在庞氏特征,席勒教授认为,金融市场不像数学般精确运行的,它具有形成投资性泡沫以及泡沫崩溃的内在庞氏骗局本质。投资品的价值是由人们对价格长期预期形成的,预期是一种在今天无法看清的东西,人们对于投资品真正价值只有模糊的概念。
在泡沫形成过程中,价格变成信号,价格不断上涨使得人们想法随之改变。即使没有欺诈、欺骗和操纵,繁荣时期的财富效应本身就具有反身性效应,形成投机性反馈环,价格上涨激励了投资者,使得投资者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这种反馈环在效果上等同于一种自然形成的庞氏骗局。

怎么办?
可以有两个角度:
第一,人多的地方要不要去的?
第二,泡沫何时崩溃?
既然存在一种自我加强的正循环,在抱团股业绩尚未出现放缓的时候,惯性是巨大的,范式转换需要过程,要注意反常现象,跟着跑跑是个合适的策略,如果觉着危险了,可以看看看看第二梯队。但是要注意信号注意风险,及时获利了结。消费业绩回升的背后,和往常一样,依然是通胀预期。估值是不是已经脱离地心引力。还需要留意,更重要的是不要与人群逆行。看着别人挣钱,一般比你自己亏钱更令人痛苦。
凯恩斯的选美理论认为,那些活跃在一线的市场参与主体试图买入的不是实际价值,而是他们对资产在将来的大众最可接受的惯例价值预期。凯恩斯认为,长期投机性资产价值评估的实质是一个惯例问题,正如在脸蛋选美中人们的评定一样。被大多数投资所接受、作为惯例的价格,会在很长时间的里作为真实价值,即使真实回报有时不能达到预期。如果一个资产的回报长期来看总是令人失望,人们最终会改变他们的观念但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如果你相信价值投资,可以坚信价格总会向价值回归,只需要记住凯恩斯说的,市场非理性的时间会很长,而且总会比你能撑住的时间更长。例如席勒教授非常著名对金融危机的预测是在1996年给美联储报告时做出的,后来格林斯潘在报告中用了著名“非理性的繁荣”一词。问题是直到4年以后股市才出崩溃,而在这四年中,股市一直强劲向上。理查德.泰勒教授指出,席勒的警告是对还是错呢?他发出警告4年后股市才到达峰值,如果谁在1996年听取了席勒的建议而大肆押注市场下跌,那么在有机会获利之前他早就破产。
潜台词是,不要预测何时崩溃,这个谁也预测不了,需要预测自己在崩溃出现的时候的结果会是怎样,做好准备。不要预测崩溃,而是准备崩溃。
长远来看,崩溃总会到来,不过凯恩斯也说过,长远我们都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