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止观观止 2021-02-27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个要写的话,可以写一本书。我只想以最简单的文字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想法。

人类认识世界不外乎基于三个方面:视角、存在和内涵。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其一:视角。

视角,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是基于人的视角产生的。比如,我们认为人是这个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显然以人为中心的认知习惯会主张这样的观念。在没有全面清楚知晓地球到底有多少种生物的前提下,人类便得出如此绝对的认识。类似的认识事件在人类世界比比皆是。

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草一木,凡是地球存有的事物,人类都基于自身视角对其进行描述。人类关于宇宙的一切知识,便是人类站在地球上通过观察宇宙而得到的,这样的宇宙观符合人类的视野,也符合人类的认知水平,但是或许与宇宙真相真的相差十万八千里。(这里的“站”包含在地球及人类认知水平之上的一切意图、观测与发明)

一朵鲜艳的红牡丹,在人看来是雍容华贵、色彩艳丽,但在狗的眼里却是灰色一片,没有任何惊艳之处。

混浊、污秽的沼泽地,令人恶心,但是一只蚊子却认为它是绝妙的住所;熊猫妈妈的粪便,臭气扑鼻,可熊猫孩子却视其为难得的美味。

人类无法感知其它生命体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我们以为的世界,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认知也只能够在人类社会系统发生作用与影响。对于其它生命体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也许与我们的大相径庭,甚至相互矛盾。

从生物体本能讲,人类自身是难以摆脱先入为主的偏见的——以人眼看世界。这是生命发展的原罪吧。因此,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文化如何繁荣,人类对宇宙及世界的认知永远不可能全面、充分而无误。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再谈人的个体视角。在人类复杂交错的社会网格中,面对每天涌现的人、事、物,我们何曾跳脱了自身的视角?!

面对灿烂绚丽的落日,有的人赞叹不已,有的人却扼腕悲凄;面对纷乱贫困的伊拉克,有的同情悲悯,有的人憎恶厌弃……其实,这些我们都很容易理解,“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以上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所有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没有离开(个体)人的特性(局限)——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

也正是因为我们看待世间事物的自我视角,所以世界发展至今依然充满对立、冲突、战争、暴力、罪恶……人人期盼的美好、安宁、和平、自由、合一从未真正来临。

没有人怀疑,人,这一生物,是否具备了悟与把握宇宙实相的能力。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缺少了某种必须的“器官”,那么我们的知见是不是都是“井底之蛙”的“自圆其说”?

人的视角是微观世界的顽疾!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其二:存在。

首先,我们都认为眼前的一切是真实存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乡村城市、红黄蓝紫……万千景象,丰富多彩。我们视肉眼所见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前提。没有人质疑“眼见为实”。

其次,长久的进化之后,我们慢慢觉得肉眼看不见的,也可能是一种存在,因为我们借由其它手段与工具可以感知到它们,所以认为它们存在,比如电、网络、伽马射线、磁场等。

一切真实存在是我们认识的范围和对象。

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我拿起苹果把它吃掉了。

我们认为苹果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可看见它,辨识它。可是。如果房间的颜色、桌子的颜色都是和苹果一样的红色的话,你还会觉得眼前有一个苹果吗?关于苹果真实存在的判断是不是就受到威胁了。因此,我们所认为的存在,都离不开——参照

我以正常的速度吃掉苹果,你当然可以感知到,觉得“吃”真实存在的。但是假如我吃苹果的动作非常快,比光速还要快,你还会认为“吃”这个动作存在吗?那个时刻,你就觉得非常怪异,苹果像变魔术似的,突然不见了。动作是否真实存在,显然得看其它条件的参照了。

以上说明,我们所以为的存在,必须是以具有某种参照的情形下才能形成的,没有了参照,一切都不存在,你能理解吗?任何存在都是一种相对。

写到此处,我想起了佛教里面的“缘起”,大概说来“缘起”也包含了“参照”的意味吧。“缘起则有,缘散则无。”

再来看此处的苹果的“有”与“无”,在异常快速的情景下,苹果的“有”“无”是不是近乎同时发生的,如凡人所思的话,就会以为此处从来没有发生过“苹果事件”,但事实上它千真万确的发生了。我的意思就是往往人类认为“不存在”的事物当中也有“存在”发生。那么这样看来,你说“存在”与“ 不存在”的界限在哪儿?

人们只看到存在的表象,却忽视了存在背后的参照逻辑,也就很难把握存在的真谛了。比较一下,一个常年处于病痛中的人突然感冒了,和一个数年健康一日突发感冒的人,他们两个对于感冒的存在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两条原本等长的线条因两端箭头的朝向不同而看起来箭头朝内的线条比箭头朝外的线条要短些的现象。

罗夏墨迹试验,从抽象模糊的墨迹中会看到不同的人物或形象。

这两个发现告诉我们,人类的眼睛所见不一定就是正确可靠的。你认为的一种事实存在,可能它恰恰是不存在的;你认为不存在的事物,可能它恰恰是真实存在的。

可见,如何认识存在决定着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现在来审视一下我们的世界观,我们所有的认识是不是基于“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对于“不存在”的,我们会自然忽视、漠视,乃至加以批判和否定。然而事实是没有“不存在”就没有“存在”或者说“存在即不存在”,人类所谓的存在是一切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的结果。存在与否是不可作为感知世界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存在并非真正的事实,另一方面,存在永远是相对的,存在背后的东西才是需要我们认识的核心。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其三:内涵。

任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事、物,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赋予其内涵。你认同这句话吗?

此处的内涵包括:意义、特性、本质、含义等词汇的意思。

还是拿苹果的例子来谈,我们在见到苹果时,心中会出现这样的认知:

这是一个可以食用的圆形的红色的水果,这种水果对人体有益,享受水果时我身体是舒服的、心情是愉悦的……

这些内容是对事物的内涵的界定。水果、可食用、形状、颜色,是苹果的特性或属性;对我有益,心情愉悦是苹果对于我的正面意义,据此,我对苹果也有了拥有和享受的欲望

人类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辨析其内涵并运用其内涵的过程。内涵持续引导人类构建起关于世界及宇宙的认知大厦。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苹果的一切内涵全部拿掉,还“存在苹果”吗?内涵不会独立于人的感知而存在。

1963年7月,越南高僧释广德公开抗议南越政府对佛教徒的暴行。在西贡(现胡志明市)大街放下一块垫子,盘座莲花。另一位僧人在他身上浇了汽油,释说,“闭眼作化之前,我恳求吴志琰总统对国民心怀仁慈,推行宗教平等之策,以保国家永昌。”然后他点燃了火柴。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见证了整个过程,他日后写道:“整个过程中,身困烈焰的僧人纹丝不动,也没有一声呻吟,他的禅定与四周人们的悲泣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时此刻的释广德,我想他已然没有了任何内涵——关于火、关于烧、关于肉体——一切回归于无。

如果他依然执着和分别于火烧的灼热、肉体的安危、个体的存在,那么他无论如何也会面露恐惧、悲愤和疼痛的表情。

人类从自身的安全、生存、传承、演化的角度,生发出对万事万物的内涵描述,明线上看这种内涵描述逐渐引领人们从模糊混沌的世界观走向了清晰明了的世界观,暗线上结果却正好相反。内涵束缚了人类的觉知,禁锢了人类的思维,阻碍了人类的觉醒,引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

人类体内有个细胞叫“染色体”,我更愿意理解为人本能的或后天形成了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对万事万物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这就是“色”,而且这种染着的、附着的“色”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我们、干扰着我们、误导着我们!

内涵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意义。人们最执着的是什么?是一切人、事、物对于自我的意义!而且人们都非常渴求令人愉悦的感觉,逃避令人不悦的感觉——对任何有吸引力的事物贪婪,对任何事物的负面情感厌恶。

上面提到的苹果的例子,现在如果我们将苹果换成一位美女,情况会如何呢?

在你心中判定她是位美女的时候,内涵就产生了,接下来你必将千方百计的追求她,得到她,因为拥有美女对于你来说意义非凡:生活更美好、婚姻更幸福、情感体验更佳、自身的成就感、虚荣感会得到满足。这些具有所谓的“意义”成为你行为的动力。

如果不是美女,只是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子,你可能兴趣不大,因为她对于你的意义不大,所以未来你很有可能失去奋力追求的动力及行动。

简单的案例就说明了,意义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意义而活。你为什么会痛苦,因为你的环境、关系、健康、情感、财富等方面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意义。

一对男女新婚以后,女方发现丈夫不能持久的陪伴她、生活上帮助她、精神上支持她,那么,她会觉得丈夫对她而言已经失去了需要的意义,或者失去了部分意义,此时,她必定无比痛苦、烦恼、不满。

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他们已经感知不到生活的意义、生存的意义。失去意义等同于肢残者失去拐棍或轮椅。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对有利于创造正面意义的,人类努力追求;对于产生负面意义的,人类努力逃避。没有意义的,人们想方设法添加意义;少意义的,人们竭尽所能增加意义。这就造成了人类认知的扭曲,目的是满足渴求,远离厌恶。

因为意义本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自己赋予的,所以“意义”对于全面准确的认识世界没有意义。

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亨利·西季威克说,从宇宙视角来看,任何个体并不比其他任何个体的利益更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准则。

无论是星体、飞船,还是蚂蚁、细菌,人类认识世界的工作都渗透于视角、存在、内涵三个面向。纵然我写下了这篇关于认识的文章,我也没有跳脱出这三个层面,依旧充斥人类视角、人类逻辑、文字蕴藏的内涵与表达的意义,这足以说明我依旧是一个凡夫俗子——依然在人类认知体系大厦里面穿梭折腾。

所以,请反对该文观点的朋友一笑了之吧。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视角、存在、内涵

但是我坚信,当我们抹掉人的视角、不认为什么存在(有)什么不存在(无)、不执着于把握和解析万事万物内涵,那么真理和真相一定会昭然若揭的。

最后以1900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三摩地王经》中的一首偈作为全文的结语吧:

如焰寻香城,

如幻事如梦,

观行相空寂,

诸法亦复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