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木香草堂 2021-02-27

【东营庙】

    去过平遥的人,大多对平遥文庙和平遥城隍庙的位置布局有些印象:文庙在前而城隍庙紧随其后。这倒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是无独有偶的是,韩城文庙和城隍庙的位置关系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在韩城文庙和城隍庙前后距离的中间位置右侧,还建有一座庙宇,这就是东营庙。韩城城内不仅有东营庙,还有西营庙、南营庙、北营庙和中营庙。这样的名字大概也算的上是独特了吧!如果想象力不够丰富的话,估计你怎么也猜不出这些“营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建筑,至少我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东营庙三门】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从文庙尊经阁上看到的东营庙和城隍庙】 

    这个东营庙她还真“东”,背靠韩城东环路大街座东朝西,屁股撅在大路上,那她和其他方位的庙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世祖忽必烈从大都南下,曾在韩城城内修建了东、西、南、北、中五座营盘驻军。军队是武装力量,崇尚武力,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武”的象征者是山西人关羽。原来,这五座营盘中修建的这些庙就是用来供奉和祭祀关羽的,实际上就是“关(王)帝庙”。既然都叫“关帝庙”,就需要有所区别,那么东营盘的关帝庙自然就叫“东营关帝庙”,简称“东营庙”,其他方位的营盘中的关帝庙依次类推。

    因为关羽的历代封号很多,所以他的庙宇也有很多名字,但是把关帝庙称为“某营庙”的例子,我估计仅此韩城罢。如今,这“五营”关帝庙只剩下了东、北两座,其余三座均以损毁无存。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三殿相连】

    东营庙相传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明万历38年(公元1610年)所建,规模不大,南北宽约30米,东西纵深约50米,但是她的建筑异常布局奇特,地方特征明显,在韩城现存的所有寺庙中堪称代表,也就是我博客中一再提及的所谓“韩城特点”,其中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就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献殿、正殿、寝殿--- 紧密相连,并且献殿和正殿之间以“过廊(韩城当地称之为‘雨搭’)”连成一体。

    如果仅仅是主体建筑这样布局,也就罢了,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东营庙正殿左侧的配殿(右侧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居然也是前后双重殿宇,而且同样被紧密链接在一起建造。这个奇异的布局在东营庙表现的尤其淋漓,给人印象深刻。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献殿】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献殿梁架】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正殿】

    东营庙的三座紧密相连的殿宇几乎是等深等宽,均为三开间,进深四架椽(献殿为卷棚顶,算三架椽)。这种把所有主要建筑如此拥挤地“堆建”在中轴线后部,而使得整个建筑布局呈“前轻后重”的做法,让人在心理上觉得异常“偏袒”,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大约是为了调整一下如此大疏大密的令人费解的节奏吧,东营庙的三座殿宇的殿顶形制作了区别:献殿为卷棚顶、正殿为悬山顶、寝殿为硬山顶。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正殿梁架】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正殿前檐铺作后尾】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后(寝)殿】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后(寝)殿梁架】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左配殿】

    东营庙三大殿和其他附属殿宇的梁架结构都比较简单,尤其是配殿梁架,前后两殿的进深都只有两椽,但是梁栿粗硕,通搭在前后檐柱上的梁栿头丝毫不加雕饰,就原木露头,显得很自在轻松,这也算的“一景”吧。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配殿梁架】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琉璃照壁】
韩城木结构之---东营庙
【琉璃照壁团龙】

    在紧靠东营庙山门的右侧,而不是在山门的正前方,砌建有一座精美的琉璃“三龙壁”。这座龙壁的前方是城隍庙照壁的“阙口”,后方则是文庙的尊经阁后背,因此我一时无法搞清楚这座龙壁究竟是哪座庙宇的建筑。

    当然,韩城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这三组古建筑,原来也是各就各位的,只不过是距离相近而已。后来为了发展旅游,增加游人的行程,韩城人把这三组古建筑中间“镶嵌”的民居等其他建筑拆除,并修筑了通道,才使得这三座古建筑连成一片,共同组成了今天号称“陕西省最大的县级博物馆”的馆址。而这座博物馆的门票也成为文庙、城隍庙和东营庙三个景点的联票了,但是说实话,票价却很便宜,只要15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