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大义关帝庙)

 木香草堂 2021-02-27

【大义关帝庙】

--- 首见“两椽栿”---

    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发自己家乡(祁县)的图了,因为祁县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虽然数量很可观,但全是明清的,没有早期的东西,这个事情真的很令人遗憾。不过这些晚期建筑里面也难免有值得一看的构造,况且我开博的初衷也就是为了记录一下这些不起眼的文物古迹。因此还是应该发几张图,增强一下自信心好。这个事情就像我们经常奇怪而又不解的那个问题--- 山西为何能独存如此众多的早期木结构?--- 一样令我感到困惑:为何祁县的早期木结构就这么缺乏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大义关帝庙)【大义关帝庙崇宁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大义关帝庙)【崇宁殿前檐柱头】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大义关帝庙)【崇宁殿明间补间后尾】

    大义关帝庙正殿内全部为柱梁造,建筑形制简略,但是构造却不普通(上图):两椽栿对前后劄牵,而且两椽栿兼做平梁。这个样子的构造在祁县独一家,别处好像也不多见。芮城城隍庙寝殿和平遥李氏宗祠正殿也使用了“两椽栿”,但她们都是进深两椽而使梁栿通搭前后檐。

    “两椽栿”这个构件很特殊,《营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二·造梁之制”中并未提及,但是梁公在注释其“二曰乳栿”中说:“乳栿即两椽栿,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般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根据梁公的这条注释,我们基本认为“乳栿即两椽栿”。在实际讨论中,经常会遇到这个说法。

    但是在《营造法式》原书中确实有这个“两椽栿”的辞条,原文在《营造法式·卷十九》中“大木作功限三·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造作功·月梁·八椽栿(附项)”中说:“......三椽栿至两椽栿及丁栿、乳栿,各加二尺四寸(为一功)”。在这里,李诫把“两椽栿”与三椽栿、乳栿、丁栿并列提及,说明这些构件都是实际木结构中所使用和存在的。

    正是根据这一条原文,陈明达先生在他的遗著《“营造法式”辞解》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两椽栿,长两椽的梁。但不包括平梁、乳栿、丁栿。”起初看到陈先生的解释有点不知所以,现在看到大义关帝庙正殿的梁架时,多少就有点明白了。大义关帝庙虽然是清代建筑,但是其中的这个“两椽栿”构件,却正好符合陈明达先生的解释。看来这个事情是梁公搞错了,两椽栿并非乳栿。

    大义关帝庙正殿内的这条梁栿,虽然直接承托着脊槫下的蜀柱叉手和平槫,起到了一般构架中“平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认为它是平梁。因为这条梁栿的首尾两端是直接位于殿内柱头的,而“平梁”的首尾是不能直接搭架在殿内柱头的。所以这条梁栿应该认为就是所谓的“两椽栿”。(为了叙述方便,我用宋代名称来称呼清代的构件)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大义关帝庙)【崇宁殿梁架 --- 两椽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大义关帝庙)【大义关帝庙·清·后观】

    大义关帝庙位于祁县东观镇大义村西,座西向东,现仅存正殿和戏台相对,两座建筑遥隔150m。其始建年代不知,现存建筑是清代遗构,戏台上有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的木雕落款可为旁证。关帝庙正殿及左右跺殿均为单檐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枓栱为三踩直枊。记得初中一年级到晓义跑校上学时,经常打这庙后往返经过,却从未进到过关帝庙里面。大义关帝庙的背后曾是俺们老李家(但不是我家)的祖坟所在,后来被以“国家”的名义掘掉了,现在成了耕地,早些年在大义村的后街上还丢弃着几块墓碑,当时没有及时和大义村的人联系收集起来,现在墓碑也不知道丢弃到哪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