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徽:正确解开摄影纠结的三难题?

 医路守候 2021-02-27

理论跑不赢技术,怎么办?

用日新月异已不足以形容当今技术的突变,从数码替代胶片的那一刻起,为摄影人始料不及。也难怪,连研发出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准备和想象力。从数码摄影到数码后期,从数码相机、数码手机到即将要面世的光场相机。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给思维、行为、乃至生态带来深 刻变化,但理论却远远跑不赢技术。现在数码摄影理论完整体系还需完善,现在不少所谓的理论也近乎于技术说明书的多。如此情景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不要纠结——-

要练好基本功

数码的高度智能、高效高速,让我们端机就拍,快存快删,少了一份冷静和思考。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像拍胶片一样养成惜片如金的好习惯,为了拍好一幅作品,先会从立意、构图、光影细细的想,从环境、细节、人文慢慢的看,然后将器材的每一个设置悉心调好,工匠一样有仪式感虔诚的按下快门。再好的后期抵不过真实的完美,这样拍,作品一定要经典得多,像彼时的岁月那么慢、那么美。当然突发新闻和动态抓取拍到优先。

交易担保 壹份鲤品 点击这里→ 逛逛手机摄影鲤书店 小程序

要适应新生态

数码可组合、可修改,眼见为实,有图为证变得虚无,智能手机普及带动全民摄影模糊与职业摄影的边界,人人都是自媒体让图片传播与获取变得无限可能,新的生态中唯适者生存,摄影需要重新去寻求定位,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主观,报道摄影不光是去记录新闻现场,可能还会用后期影像去还原现场。创作可以不用拍摄,借用网络或民间老素材进行再加工形成作品,这不是走捷径,而可能是一种发展方向,也许会让人觉得那么潮,那么爽。

要善用新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胶片时代就有名家说了,拍摄是谱曲,后期是演奏,缺一不可。数码摄影时代,如果不会用数码处理工具,不亚于摄盲,尽管数码已有智能的组合、聪明的算法,但是拍出来的照片不见得会完美,所以,后期处理变得尤为重要,今天后期处理软件也使修改照片内容变得非常容易,强大的功能配合众多插件,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等方面无所不能。基本上可以实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善用新工具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让人感觉那么神,那么妙。

题材绕不过雷同,怎么办?

摄影界有段手一样的评委说:你再拍这些照片来参赛,看我不揍你!例举出了N处扎堆的风景点,N个公共摆拍的模特,N种拍摄的套路,但剔除这些案例就不会雷同吗,远不止如此,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及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已经指出,自1839年摄影术面世,“此后,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拍摄过,或看起来如此”。对于摄影师来说,这听上去既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坏消息是:要凭借题材本身吸引眼球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好消息是:对于欠缺新意的题材,如果你可以拍得让人耳目一新,那正好可彰显你独具慧心的摄影师之眼。

要点燃人希望

拍苦难、悲悯、“被残酷”能煽动情感,拍蒙昧、原始、落后可吸引猎奇,拍的人趋之若鹜。但它并不应当是摄影题材和价值的主导。那些直面弱者隐忍、强者霸道的惨淡人生,那些正视被践踏、蹂躏者的淋漓鲜血等,并不是审美的要义。艺术是道与技的结合,是高于并美于生活的产物。相反,倒是那些不屈的抗争、不懈的追求、不灭的希望、不熄的文明等正能的道德准则,正向价值观念的作品会让人深深感染,广泛的共鸣。有时只是一双大眼睛渴望的眼神,便点燃了艺术的火焰,点燃了希望之光。何况,我们还有丰富多彩的当下生活。

交易担保 壹份鲤品 点击这里→ 逛逛无人机摄影鲤书店 小程序

要引人来思考

热门景点的扎堆,天气预报似的记录,守株待兔的蹲守,风光景致的望天收,每每大奖这样的照片多于牛毛,但获奖、入选的比例寥若晨星。究其原因是以风景拍风景,而不是以人文看风景,少有内心情感的注入,内涵价值的探索。既没有将亚当斯对自然美的探索精神发扬光大,又没有将中国人文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敏锐通感传承发展,往往让自然摄影追求偶然性成为一种通病。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影响下风光的改变或趋势状态,不止是自然风景,还有社会景观。如城市景观一样也能拍出新意。

要带人入情绪

人体人像摄影总是经久不衰,活动形形色色,热度不减。但入眼走心却寥寥无几。夸张的肉欲与简单的表象却得了流行病一样。以人体的隐私性、唯一性吸引眼球,以人像表象的沧桑感和美丽度解读内涵。让作品落入低俗和浅薄的套路,人体摄影的价值贵在发现和呈现“人体”的艺术性——运用想象力,借助道具将人体形态抽象化。曼·雷让女性的后背呈现大提琴音箱的形态,表现女性的音乐美;人像摄影贵在发现和呈现“人格”的艺术,运用洞察力,解读每个人个体表情所蕴含的精气神。如果是“无脑”“无心”“无情”的任何拍摄是不会带入以情绪,更不会引发共鸣的。

差距赶不上国际,怎么办?

要说中国摄影和国际摄影的差距,有人就不服气,会例举出中国在国际获奖的作品和大师等来反驳。中国有5、6亿的摄影人,有8、9千万的职业摄影人,队伍之大无可比拟。可国际范大师占比还有差距。世界公认有自创的学术体系、自有风格作品、创新的技术或技巧的摄影家,才有可能具有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加上本来起步就晚的中国摄影在文革时期的滞停影响让基础薄弱,加上摄影专业教育的缺失,我国没有一所摄影专业院校,而M国却有3000多家。同时摄影理论多数是拿来主义,消化吸收还没有完整体系,诸多因素综合来说:用大而不强来评价是比较公允的。但我们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取长补短,在风格、独创、本土上下功夫。

注重独特与风格

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肯定是因为它有独创性。独特表现主要是抓有独特性的摄影题材,发现身边不为人关注的现象,寻找独特的视角构成、彰显与众不同主题,独特的视觉文本表达,呼应别具一格的内容。个人风格正如塑造产品的LOGO一样具有个性内涵和标识特征符号,不是人云亦云,跟风扎堆,而是在作品中分明找得到摄影家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的影子。映射出个人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或婉约、或豪放、或冷静、或善感、或含蓄、或幽默、或刻板、或有趣,构成作品的鲜明的个性风格。这才是摄影的核心竞争力。

大胆探索与创新

这是艺术的生命源泉,文艺创新既是技术的更新,更是艺术家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探索摄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摄影社会功能的多元化呈现,摄影与其他学科、艺术门类、媒介的跨界、融合、迭代以及摄影自身的无限可能。创新无处不有,突破无处不在,看摄影作品从概念思维、主题题材、技术技法、构图视觉、影像语言、艺术价值、风格个性的突破、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道路尤为重要。不管是传承型的改进,还是颠覆型的创造都值得我们尝试。

充分挖掘本土优势

常说最好的题材就在身边,最好的器材总在手上一点也不错。正如我对本土摄影家周桂成的评图文中所言:摄影作品表现可以“典型”,可以“细节”,可以“情感”。但落脚点就是抓住本地本土特定的时代特征,特色的地域特征,个性的人物特质。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景一象拍摄得生动鲜活、多姿多彩,并融入不同时代的况味,能发现它们各自代表意义的东西,持久而根本的东西———它们那惟一能够传神能叫人一看便信的特色———它们的真髓,影像有亲切的熟悉、客观的逼真,艺术的陌生,这令摄影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是其他人无法拥有的优势,越民族,越世界。坚守,其实你不用去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