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夷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西洋大炮是怎样被引进到中国的?

 野谈历史 2021-02-28

明天启朝廷对西洋大炮的引进,最初是在明军于萨尔浒战败后,由徐光启、李之藻、张焘等人捐资募购开始的。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我国东北建州女真族崛起,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其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两年后以“七大恨”为借口兴师攻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三四月间,努尔哈赤所部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所在地)大败明辽东经略扬镐所率领的四路明军、明廷为之大震。徐光启即于当年六月奏请朝廷设险守国,建敌台,造大铳,以抵御后金军的进攻。九月,朝廷升任徐光启为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赴通州练兵造炮。

红夷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西洋大炮是怎样被引进到中国的?

萨尔浒之战

其时因朝廷党争剧烈,徐光启处处受到限制,练兵计划夭折,于是便联络李之藻等人,以私人出面捐资方式,向澳门葡萄牙当局进行试购西洋大炮活动。因致仕而居于杭州家中的李之藻、杨廷筠二人,在接到徐光启的信后,即全力支持,密切配合,迅速办理。

泰昌元年(1620年),李之藻派门人加守备张焘与孙学诗同往澳门,经过一番周折,购买了4门西洋大炮。当年十月,4门火炮运抵广州,而后由张私人捐资,历尽艰难,运到广信府(今江西上饶)便滞留停运了。

天启元年(1621年)五月,已经复任为光录寺少卿的李之藻和兵部尚书崔景荣,先后上书朝廷,奏请调运滞留于江西的4门大炮,并聘请精通炮术的传教士阳玛诺、毕方济来京辅助造炮。朝廷同意此奏,4门大炮于当年十二月运抵北京。经过试射,发现其威力远大于明军原有佛郎机及其他旧式炮。

红夷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西洋大炮是怎样被引进到中国的?

徐光启

就在西洋大炮北运期间,明廷又派张焘和孙学诗至澳门,向葡萄牙当局续购西洋大炮。天启三年四月初十,新购买的22门西洋大炮,及随同受聘来京帮助造炮的23名葡籍匠师和1名翻译,一并由明军游击张焘带领来京。兵部尚书董汉儒与张焘等人到京后即上奏明廷,派人学习造炮用炮技艺,并将部分西洋大炮运往山海关备用。天启皇帝完全应允,四月以后即照此办理。后来又通过其他方式购买了4门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兵部主事孙元化又上奏朝廷,对购买西洋大炮之事的来龙去脉作了较为详细的报告:

澳商闻徐光启练兵,先进四门,迨李之藻督造,又进二十六门。调往山海者十ー门,炸者一门,则都城当有十八门,足以守矣。

总数30门,运往山海关的11门,后来在宁远大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炸毁1门西洋大炮之事,是在天启四年由葡籍炮手在训练明军士兵进行试炮练习中发生的,还有18门作为守卫京师之用。

留在北京的18门西洋大炮的使用与贮存情况,由于缺少记载而无法查考。在20世纪末,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故宫的端门与午门之间陈列出一批明末清初的火炮,其中有两门构造相同的西洋大炮,炮身的铭文和图徽,证明它们就是天启年间引进后留在北京的18门西洋大炮中的两门。它们都是铁铸前装滑膛炮,管长3米,口径125毫米,炮身有6道箍,尾部形如覆笠,顶端有球珠。炮身原来都铸有徽记和刻款,其中一门已完全剥蚀模糊,另一门尚有残痕。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此炮在剥蚀前的旧拓片的,可以看出其刻款是:

天启二年总督两广军门胡题解红夷铁二十二门

红夷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西洋大炮是怎样被引进到中国的?

其左下方刻有火炮的编号,一为“第六门”,一为“第十四门”。炮身所刻的徽记呈盾形,下面为3艘4桅帆船,图形已经模糊。

炮身的刻款表明,这两门炮是由当时的两广总督胡应台派人于天启二年(1622年)向北京解送,并于天启三年四月初十日到达北京的。它们分别是两门解京红夷炮中的第六门和第十四门。

胡应台之所以要在炮身上刻“红夷铁炮”的字样,是因为当时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中误认为此炮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称其为“红夷炮”。后来《明史》的作者张廷玉在《明史和兰传》中已肯定了这一说法,认为荷兰人当时“所恃唯巨舟大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谓红夷炮,即其制也”。然而,经过对文献和实物的考察,证明此说不过是一种误传。

首先,当天启朝廷派人至澳门购炮时,正是荷兰人进攻澳门之际,局势十分紧张,因此荷兰人制造的大炮,是不可能经葡萄牙人之手转卖给明廷官员的。有关当时荷兰人入侵之事,不但有文献记载,而且在厦门的一些摩崖石刻中留下了历史的见证。据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版本《厦门志》卷十六记载:

“天启二年,红毛夷据澎湖,犯中左所(明军一个所的驻地),逼圭屿,海澄知县刘斯琜守计甚备,旋引去…冬十月,福建总兵官徐一鸣率兵驻中所剿红夷。”

红夷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西洋大炮是怎样被引进到中国的?

志书接着摘录《陈氏家谱》的记载:

“一鸣率游击赵颇,坐营(官)陈天策与浙兵把总朱梁、江宗兆、李知纲等入岛……趋舟师挟火炽,夷众所焉。”

从作战过程中可知,当时明军并未从红夷手中缴获火炮。

其次,炮身除刻有运炮情况和编号等文字外,还铸有盾形框徽,图案的下部有3艘4桅风帆舰,上部有两顶皇冠和两只雄狮,这是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同的徽记,说明此炮是该公司舰船上装备的舰炮。同时,图案中的3艘4桅风帆舰和双狮、两顶皇冠,都与1588年英国同西班牙在格拉夫林海战中的英舰和军旗上的雄狮、皇冠相似。这种相似也是火炮属国的一个证明。

其三,魏特在其所撰写的《汤若望传》中,详细记载了此炮属国的原委:1620年,徐光启派张焘赴澳门购买4门大炮,运至江西受阻。次年,明廷派张焘、孙学诗等2人为钦差,“正式请求澳门政府,派遣大炮、军队,尤其重要的是炮师。澳门政府于先一年中,曾自一只澳门附近搁浅的英国船上获有大炮三十尊…”可见葡萄牙卖给明廷的大炮,确实是英国舰船上装备的30门英制舰炮。

红夷铁炮:明朝天启年间,西洋大炮是怎样被引进到中国的?

这30门西洋大炮,属于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革和统一炮制后制造的一种早期加农炮,整体设计比较先进,结构比较合理,炮身各部都是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的。如炮管的长度为口径尺寸的22-28倍,炮口附近的管壁厚度、炮耳的长度和直径,都与火炮的口径相同。因此,这类火炮具有身管长、管壁、弹道低伸、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和摧毁威力较大、安全可靠等优越性,是击杀密集进攻之敌的锐利火炮,比嘉靖年间传入的佛郎机要先进得多。

同时,英国当时处于各国的领先地位,因此,明廷从葡萄牙当局购买的这些舰炮,在经过改进后,便成为抗御后金军进攻的重要火器,其中11门被宁前兵备道袁崇焕直接用于守备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在“宁远大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