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山祠

 木香草堂 2021-02-28
【我的第一架照相机的故事】
--- 藏山胜景及藏山祠 ---
    晋东太行山胜景以藏山为最,景象壮丽,风光旖旎,尤其它不光是自然风光,还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景致。我最早游历藏山是二十二年前的八月六号,缘起实偶然,我们的院邻是家阳泉人,至今我们相处的很融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四个人就想起了去阳泉转一转,那时候提起阳泉能叫出来的“名胜”就是藏山,于是找个礼拜天就坐火车去了。结果天气很糟糕,阴雨不停。强行上了藏山一游,结果留下了扫兴故事。从那以后直到2011年元旦,才第二次去阳泉(关王庙),倒不是因为“扫兴故事”,而是对阳泉印象淡薄,特别是惯于专题寻访以后,没觉得有什么必要去。直至近年,累积一些文物信息后,始关注之。此次重访藏山,只为找回一点二十二年前的记忆。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国保”碑】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盂县·藏山胜景】
    藏山,这名字就是因历史上著名的悲剧故事“赵氏孤儿”而来,所以这出历史剧自然是藏山不可清淡的名片和宣传理由。问题是这个“赵氏孤儿”故事就疑窦丛丛,《史记》中“晋世家”和“赵世家”的记载就自相矛盾,不大搞的清楚,而藏山偏偏把“故事”当历史宣扬,传的信誓旦旦,有板有眼。
    其实,晋国赵氏原本也不是什么善茬,无论从“赵氏孤儿”其前其后,都完全看不出什么“忠君爱国”,之前是赵盾废立晋世子,接着是赵穿弑君(当然,被弑的这个晋灵公也是个坏小小),后来是赵籍干脆伙同韩、魏灭晋,哪里是什么“好人”。
    而义薄云天的程婴、韩厥和公孙杵臼救赵氏孤儿的义举,倒是算忠于赵家。不过他们带着一个个把月大的婴儿,能不能跑到盂县藏山,这事不大好说。要知道,两千六百年前的“晋国”,是在今天的山西曲沃。想想程婴带着个婴儿(婴儿可是边防检查的重点对象)怎么躲过晋国边防安检的。然后千里迢迢跑到仇犹,一个蕞尔小国,敢不敢收留他们也是问题。“灭赵”是晋景公的意思,屠岸贾只是奉诏执行而已,所以不仅边防安检严格,仇犹国也不大敢引火烧身。
    因此,这个故事不用细讨论,八成是后来附会的。经过演义,传的神乎其神。有意思的猜测是,盂县这一片地方,后来成了赵国领土,爱怎么附会编造就没人管了。即便是出于慎终追远,赵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个先祖“纪念馆”之类的东西,也不难理解。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山门】
    藏山胜景中的自然风光我是不太在意,重要的是关于藏山祠古建筑的考察。“赵氏孤儿”基本是后人的附会,但绝不是今天的附会,早在宋代这里就有藏山神庙了。现存最早的遗迹是金代的《重修藏山神祠记》石碑,这个可不是演义。作为历史,藏山是个经不住推敲的“故事”,但作为文物,藏山神庙可是货真价实的古迹。公元2013年被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山祠,是一组依山就势的古建筑群,在藏山的一片悬崖上,有一个巨大的喇叭口型的天然洞窟,藏山神庙就依这个洞窟建造。神庙座北向南,分为三组院落,沿中轴线建有照壁、牌坊、山门、戏台、钟鼓楼、正殿、高台、献殿、报恩祠等,左右悬崖上还散布着很多单体的古建筑。其中,报恩祠就建在“藏孤洞”内,类似于绵山的抱腹寺。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全景】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示意图】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山门外景】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石砌照壁】
    三组建筑随山势层层升起,第一进主庙为四合院。照壁石砌,壁心间是石雕的二龙戏珠;照壁与山门中间是四柱三间歇山顶的木架构牌坊,为明代所建;山门与戏台背对背相连,进入山门直接就在戏台上,所以大门两侧各有小门,是真正的“三门”。戏台面对正殿,戏台前的左右两侧为钟鼓楼,为形制相同的砖木二层楼阁,底层为砖砌空心基座,上为木构楼阁,其中,钟楼上尚悬挂明代的巨钟。
     正殿建在高约1.5的宽敞平台后部,前部是月台,边缘有石雕勾栏,栏板上有各种动物花卉图案,保存完好。月台左右为相对的厢房;正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正殿左右两侧无垛殿,左侧建有高大的台阶,通往第二进院落。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戏台】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钟鼓楼】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院景】
    第二进院落就是建在“藏孤洞”内的报恩祠,为一三合院;紧贴第一进院的大殿之上是一座砖坊门,院落左右两侧是厢房;正面是卷棚式献殿,紧贴正殿;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正殿右侧建卷棚式垛殿,而左侧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保孤祠”。
    报恩祠和保孤祠两殿之间,有逼仄的通道,可通往洞穴的后部。在这个巨大岩洞的后部左侧,还有一个“洞中洞”,这就是传说了千年以上神秘的“藏孤洞”,是一个不深也不大的开敞型天然小岩洞,里面干净整洁。
    在巨大的“藏孤洞”外,就是百仞悬崖,下临第一进院;第二进院的左侧有登山仄道,通往悬崖上更高处的第三进院--- 总圣悬楼,这是一组以“总圣悬楼”为核心,横向悬挂在百仞悬崖上的建筑群,是整个藏山祠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一览全貌。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正殿】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正殿梁架】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正殿壁画】
    藏山神祠和报恩祠的正殿内,均有保存完好的晚期壁画,看卡通式的戏剧画风可能晚到清末,藏山神庙主殿内的“赵氏孤儿”壁画比报恩祠的要好些。但是藏山神庙正殿的现存木构很晚了,明清无疑。
    而报恩祠正殿的木结构确实堪称古老,大殿四面檐下均置四铺作枓栱,均为骑槽檐栱出跳,前檐和左右山面梁头伸出作耍头;后檐更显古拙,骑槽檐栱直接以散枓承替木托橑檐枋,与清徐宋代早期的狐突庙别无二致,与同地域盂县城内的三圣寺大殿的后檐铺作也一样(三圣寺推测为宋金),可见金大定十二年的重修碑是靠谱的。
    檐柱的侧脚、生起均明显,柱头有卷杀;阑额和普柏枋均伸出柱头截齐,虽然普柏枋也显单薄,但此形制明显不早;骑槽檐栱后尾承梁与平棊枋。
    可惜殿内装有平棊,明间有藻井,无法看到梁架结构;平棊以下仅暴露分心枓底槽构造,分心柱与前后梁枋看起来较为单薄,与檐下枓栱用材明显不符。既然“国保”判定其为明代,结合这些情形,可能该殿经过了明代的修改。
    如果不是拆改严重,凭此外檐铺作,再外行的专家也不会判定它是明。但是,鉴于此外檐铺作极度明显的早期特征来说,判为明代也大失公允。况且,还有金大定的碑刻为佐证。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报恩祠全景】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
【藏山祠·明·藏孤洞】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报恩祠正殿】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报恩祠正殿内】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报恩祠壁画】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报恩祠正殿枓栱】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
【藏山祠·报恩祠正殿·外檐铺作里转】
    就在巨大的藏孤洞内的报恩祠左侧,还建有大殿一座,名曰“保孤祠”,此殿为四角攒尖顶,平面方形。据木结构形制分析,参照碑文记载,该殿为明代所建。但殿内梁架构造独特,非常见的攒尖顶。本是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三椽栿对后剳牵用三柱的普通歇山顶结构,而以平梁与下平槫构成方井。虽时代晚近,构造价值突出。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保孤祠·明】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保孤祠梁架】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重修藏山神祠记》·金】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重修藏山庙记》·元】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经幢·元】
    作为第七批“国保”,藏山祠内除这两座极具木结构价值的大殿外,石刻碑碣也是其跻身“国保”的重大理由。整个藏山祠内外,及附近山崖上保存有金至民国的历代碑碣、经幢、题刻,包括其他石刻多达数百身,特别是石碑,到处皆是。大概为了整洁缘故,很多石碑被抬出来置于门前,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碑林。
    此外,在藏山的高台峭壁上,还建有各种单体殿宇、照壁、牌坊、亭台、门阁等等点缀小品,都是明清两代“好事者”逐步添加的景观,其中很多建筑并非一无是处。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碑林】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石刻】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其他建筑】
    藏山祠主庙的右侧,还有好几组建筑群,有些是后来为开发旅游添建的,但里面的碑都是旧物,说明此处也许以前有建筑。其中的滴水崖和龙潭风景优美,曲径通幽,这是我对藏山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不过,由于气候环境的剧变,可能悬崖岩洞里的“滴水”已经由长流水变成了季节性的滴水,甚至可能是人工引水了。
    即便已经因环境的剧烈破坏而“退化”至此,藏山风景区依然进行了蹩脚的人工开发开放。在距离原始山口很远的地方建造了“金碧辉煌”的景区大门,门票80块;购票进入景区后,还需要再花10块乘坐景区公交车,才能到达原山口处开始步行游览。景区内也添建了不少的水泥垃圾,以便于宣传,吸引游人买票。
    藏山祠原山门,距离山口处的214省道大约有3、4公里远,现在在大约2公里处建造了新的景区大门,并开通了乡村公交车,可以直达景区大门。但这些公交车不路过阳泉北站,如果你从高铁到阳泉北站,还需要打车到公交车路过的S214省道才能前往。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明·滴水崖】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藏山祠滴水崖·二十二年前的留影】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我的第一个照相机·汤姆135】
太行脚下--- <wbr>仇犹古韵(藏山祠)【曾经的“黄面的”】
    二十多年前的藏山已经没有了多少印象,不仅因为时间长久,而且因为那时候纯属玩耍,不在于细节特征。此番三个多小时的故地重游,拂去了些许时间的尘埃,唤起了星星点点的记忆。但是“藏山故事”却记忆犹新:
    那年,我们从阳泉市打的直奔藏山,那也差不多是我第一次打的,那时候还是醒目的“黄面的”。当我们从藏山回到市区后,连同刚换的新胶卷,我把照相机落在了出租车上。那是一架“汤姆135-M616”型照相机,是我拥有的第一架照相机,从这以后,我身边就再没有离开过照相机。这是上一年(1994年10月)从北京天安门广场买的,发票犹存。当时到了藏山,照相机里旧的胶卷还能拍几张,就是残存的这几张照片。仅仅用了十个月就遗失在了藏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