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黑龙江波涛 2021-02-28

江南,一个泽国密布的鱼米之乡,一个美丽富饶的文化符号。从古至今,这里文教发达、科甲鼎盛、俊彦辈出,素有“天下才子,半出江南”之说。而江苏作为江南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更以数十名状元和成千上万的举人、进士傲视大江南北,为历朝历代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

经查富顺旧志,明清时期有三四十名江苏才子溯长江而上,远赴与江苏相隔上千公里的西蜀富顺为官。他们或主县政,或佐县事,或掌司法,或任教职,巴山蜀水与江南水乡因他们而心手相牵,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由他们而人文相连。在这场跨越四五百年的东西交流中,这些才子有的重教尊学兴文化,有的关注民生改区划,有的既修县志又修衙,有的断案如神成佳话……他们为西蜀“才子之乡”的发展振兴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江南风华。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富顺文庙

泰兴望族:皇帝宠臣王令树

王令树,字桐孙,后改名王枚功,江南太兴(今江苏泰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科进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富顺知县。

王姓是江苏的名望之族,于明代建文年间因避“靖难之役”从苏州迁至泰兴,世有“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之颂,堂号包括三槐堂、映日堂、大国堂、银杏堂、乐学堂、天日堂等,其中尤以映日堂王姓最为显赫,第十世孙王令树即为“映日堂”堂号的创建者。

在富顺知县任上,王令树“勇于治事”,清乾隆二十五年《富顺县志·宦迹》载其“赋性刚方,遇事有担当……不惮劳瘁,务令均平,奸民莫敢肆横”。其中,他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就是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重新拟定县域划分方案。要知道,明代至清代前期,富顺一直实行里甲制,规定“十户一甲,百一十户为里,设甲首、里长”。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清同治《富顺县志·寺观》载王令树诗《中岩寺》

到顺治初年,朝廷曾推行保甲之法,但包括富顺在内的四川因战乱未实行。康熙二年(1663),富顺县遵令丈亩编户,由于乱后人口锐减,编户仅为六里约166户。这以后,通过钱绍隆等数任知县的有效治理和积极落实“移民实川”等政策,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的农民和陕西、山西的商人陆续到富顺开荒兴业,人口逐年增加。王令树到任后,发现原有的“六里”已然落后,不仅影响到徭役税赋任务的完成,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于是,他果断决定“分六里为四乡八路”,即“县为四乡,乡为八路”。其中,东为在城乡,辖上东路、下东路;南为洪合乡,辖上南路、下南路;西为玉正乡,辖上西路、下西路;北为富义乡,辖上北路、下北路。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末,为富顺两百余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制基础。

王令树在富顺的任职时间并不长,大约一年光景。之后他升任礼部主客司主事,再任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和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并迅速擢升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任职部曹期间,王令树一向以正直朴诚著称,有泰兴“十大谏臣”之誉,康熙帝曾御书“池花春映日,窗竹夜呜秋”赐予他,以示对这位贤臣的喜爱,这也正是前述“映日堂”堂号的由来。

镇江才子:诗人知县刘上驷

刘上驷,字天闲,号志千,另号漪园,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生员召试充任内廷纂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富顺知县。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刘上驷手签及印章

所谓“召试”,即皇帝亲自召见面试或笔试,是封建时代一种特殊的恩典性质的选拔考试。既“工书法”又“能诗”的刘上驷就是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由生员成功入仕,顺利地成为一名内廷纂修官,直接为康熙皇帝当差做事,由此可见他在作诗与写字方面的深厚功底。

经查富顺旧志,刘上驷在担任富顺知县期间,“政简刑清,暇时吟咏”,先后留下《神龟山》《钟秀山》《爱莲亭》《净直阁》《此君亭》《读易洞》《元天宫》《土主庙》《万寿寺》等九首与富顺相关的风物诗,为发展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刘上驷将自己的诗作结集汇编,著成《漪园诗稿》一书,尽展一名诗人知县的柔情与浪漫。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召试县令图

在任期间,刘上驷还大兴德政工程,先后增修西湖书院、重修万寿寺等。康熙五十五年(1716),富顺遭遇丙申大旱,刘上驷及时为民祈雨,没想到天空有如灵验般普降喜雨,老百姓的燃眉之急迅速解决,县里为此立下一通“祷雨利民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鉴于县城东门河边的旧武庙屡被大水淹没,刘上驷在征求老百姓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其迁至县治东北隅的原布政分司遗址处。新庙址“负山带河,正是中央高敞地,东郭灵区也”,是供奉武圣关羽的绝佳宝地。迁建工程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竣工。另外,刘上驷还注重维护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准则,对县中守节事姑的刘氏(吏员苏经妻)与郑氏(苏思长妻),特赠“一门节孝”匾额,以表达对传统女性楷模的推崇。

雍正三年(1725),在富顺任期长达十三载的刘上驷奉调离去,官升湖广安陆府同知。县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专门为其撰刻《去思碑记》。

六合名仕:断案高手袁锡夔

袁锡夔,字石堂,另字凤珊,江南六合(今属江苏南京)人,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进士,清乾隆十八年(1753)春季任富顺知县。

在袁锡夔到任富顺以前,县署因种种原因致“积案甚多”。“精于吏事”的袁锡夔刚一上任,就“昼夜审理”,很快做到“案牍俱清”。他处理案件讲求“听断明察,折衷情理”,使“两造(即原告与被告双方)称服”。有一次,县里有兄弟六人为了争夺家庭财产到县衙告状。善于洞察细节的袁锡夔并不急于在大堂公审,而是选择在二堂约见六兄弟,打算以亲情至性感动各方。正在这时,袁锡夔忽然接到家中来信,拆信方知自己的兄长已于多日前逝世。顿时,袁锡夔心里一阵痛彻,忍不住当众声泪俱下。在场的六兄弟见状无不感悔,转而“互相揖让”,自愿撤诉和好解决。

在任职富顺知县期间,袁锡夔有两件政事值得书写。一是在县城东门置修义渡。由于“治之东津关渡,为一邑之通衢”,他以贯通天堑为己任,主动“捐俸造船二只”,并“劝士民捐”,同时“置槐树塆田地,载粮四钱八分”以解决船工的伙食等经费。从此,东关渡与袁锡夔的名字一同载入史册。二是维护县境沱江航运安全。那时,沱江在境内的岸线长达二百多里,是富顺井盐外运的黄金水道,必须确保绝对安全。为此,袁锡夔不惜对沱江实行军管,“详请邑东牛佛渡、邑南长滩坝又县城东门外设立水塘三处”,在“额兵三十七名”的编制下“每塘拨兵二名”,在分守各防区的同时重点“稽查往来船只”,以实现“稽匪察奸,以靖一方”的目的。

由于政绩“卓异”,袁锡夔在富顺仅任职仅八个月即于年底调任巴县。令人称奇的是,即便一年过后,仍有县人去巴县向他表示“称祝”。

金坛学者:一代循吏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举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首署富顺知县,清乾隆四十年(1775)再署富顺知县。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经学家,为官治学讲求经世致用。他出任富顺知县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的乾隆中期。那时的富顺尤以盐业为盛,随着清政府“任民自由开凿”的政策实施,富顺很快成为全川盐业中心。段玉裁根据“县之土于蜀较俊,其民物较阜”的县情,实行“吏不扰民,而民自不扰吏”的无为治理模式。于是乎,他一边治县理政,一边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学术。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段玉裁撰成《中水考》(上下篇),以补正郦道元著《水经注》的错失,同时续撰古音学之作《六书音韵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大小金川战役,他被临时抽调至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化林坪(今四川泸定县内)办理军务。虽然白天很忙,但他无论如何也要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音韵学。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六书音韵表》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九月完成修订,并于一年后的四月于富顺官廨刊刻成书,为古音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期间,《诗经小学》也一并成书。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段玉裁等纂修的清乾隆是十二年《富顺县志》

此外,段玉裁还十分重视教化工作。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段玉裁在第二任期上先后修缮富顺文庙、扩建学易书院、迁建文昌宫、新建薛翁祠,将《宋史·隐逸》中精通易学的“卖酱(香)薛翁”考据确定为富顺人,并启动撰写《说文解字读》(《说文解字注》初稿)。就在这一年,他聘请县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进士李芝共修清代第三部《富顺县志》,并亲自为志书发凡起例、考定审校,书稿仅用五个月即成。一年后,这部被著名学者梁启超誉为“方志中之表者”的精品良志在后续接任知县官德与周澄的帮助下顺利刊刻,今存重刊于光绪壬午年夏五月的“釜江书社藏板”。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段玉裁离任而去。县人为纪念这位学者型知县,遂在其住所西湖楼外大书“循吏段玉裁先生公余读书处”。民国二十年《富顺县志》除称其“学为经师,礼贤下士”外,还给予他“名宦”“名儒”的光荣称号。一位治县兴业政绩突出的名知县,一位音韵学和方志学研究成果丰硕的大学者,竟然在段玉裁的身上成功复合,这既是江南才子的典型,更不能不说是富顺的一大幸运。

常州子弟:三任知县张利贞

张利贞,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监生,清嘉庆十二年(1807)首任富顺知县,清嘉庆十八年(1813)再任富顺知县,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第三次任富顺知县,前后在任时间约九年。

在第一任期内(1807—1812),张利贞主要对县城硬软件进行建设。清嘉庆十五年(1810),张利贞修补已显破旧的圣谕牌坊,以确保圣谕的庄严与教化效果,让皇帝颁布的谕旨更好地规范社会和引领秩序。与此同时,他启动城垣修缮工程,涉及周围女墙、栅子及城门城楼等,并在小南门外码头建成宽两丈七尺的三十三级石梯,另外还专门书写了七座城门及城楼内外匾额。清嘉庆十六年(1811),张利贞带头捐俸维修江阳书院,涉及头门、讲堂及诸生书室等。清嘉庆十七年(1812),他又组织劝捐膏火银,用于激励优秀学童,其中,奖励选拔正课六名,每人每月膏火银一两;奖励选拔副课六名,每人每月膏火银五钱。

▼▼▼

张利贞书写的富顺城门及城楼匾额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在第二任期(1813—1816)和第三任期(1817)内,张利贞高度重视文化与社会事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张利贞重修位于县治西关外太平桥的广仁堂(原名养济院),建成正房及左右抱房八间,为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充满关爱的栖身之所。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张利贞在自流井五皇殿设置义学一处,不仅自己带头捐银一百两,还督促县绅朱近光等共捐银八百余两。这些银子全部用于借贷生息,除每年供养老师外,其余的全部拨归自流井东新书院用作生童的膏火费。同年,张利贞再次组织修补县城小东门、小北门等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利贞在第三任上启动修纂清代第四部《富顺县志》,可惜不久因升任崇庆知州而中断。这部县志后来由浙江海盐籍知县陆光宗接续督修,最后由广东籍知县宋延桢完成总纂镌刻,但张利贞的开局之功仍不可没。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张利贞名列清道光《富顺县志·总纂》

除上述五位政绩卓著的才子外,主政富顺的还有刘庸(直隶兴化人,明永乐十九年任知县)、徐绮(苏州人,由进士明正统中任知县)、孙璚(直隶无锡人,明天顺元年由进士任知县)、周澄(江苏江宁人,乾隆四十二年署知县)、姚灿(江苏娄县,乾隆五十年署知县)、吴保铨(江苏人,光绪三十一年署知县)等江苏才子,他们与近三十名担任富顺佐属官的江苏同乡一道,共同为治理富顺、发展富顺谱写了载入史册的时代篇章。

▼▼▼

江苏籍佐属官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