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模型思维》2

 布鲁斯邓bdtcis 2021-02-28

1、运用所建模型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列出了一个可行的行为模型。这个模型指向“高效能人士”。

积极主动(个人远景原则)、以终为始(自我领导原则)、要事第一(自我管理原则)、双赢思维(人际领导原则)、知彼解己(将心比心交流的原则)、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

这是一种有效的或者说可以通过实践证明有效的人生模型。从概率上来说,积极主动的人要比被动等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在有鱼的地方才能钓到鱼,因此,要先了解钓鱼的场所,而不是随便选个池塘或是河流就甩鱼钩。积极主动的人会调查附近各个河流和湖泊的资源情况,而被动等待者,只能听人说哪里有鱼,若是没有信息来源,则只能坐等,在机会上就落后了一筹。

以终为始则能明确志向,知道为何而做这样或那样的事。要事第一则可以确保在众多繁琐的事件中,始终明确知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可以避免终日忙碌而无所得。

史蒂芬-柯维所创立的人生模型,我将之纳入“个人心智模式”的范畴。这种模型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也是模型的作用之一:指导。

另外两个我认为有直接作用的地方,是解释和预测。一件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结果是怎么来的?可以用建立模型来解释“为何如此”,这是能放下心结的有效做法。另一方面,未来还未成型,不确定因素太多,令人不安。一个或是多个模型,可以预测当下的行为在未来可能造就的结果,这就给了我们以期待。

我特别欣赏古人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无忧,智者无虑”。如果终日忧心忡忡,食无味、寝无眠,则是智慧不够的表现。智者总是坦荡无束,气定神闲。是否真的有这样豁达的境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的是我们处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现在”,为了生存下去,为了个人的发展,必定有眼前要忧虑的事;当下的“危机”解决了,就会忧愁未来能否维持现状,或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达成这个目标,现在要怎么做?

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揭示了很多人性方面的偏好(个人偏好),必然:损失厌恶、确认偏误。面对未知,心中不安;面对危险,精神紧张想逃离。这些都是人的本能,是人能生存下来所积累的“生存哲学”。一个人若是不知道害怕,也不恐惧,就有可能在无法挽回的危险面前失去生命。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说的就是不要跟大趋势作对,而要顺应潮流。大厦之将倾,则要尽快逃离危险区域,再想办法修缮或是重建大厦,而不能盲目自信,在大厦的倾覆中一同毁灭。

人人都需要一个解释,否则难以心安。人人都需要知道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要如何才能实现这目标,有没有可量化的指标。模型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招商或是招股PPT可以看作是预测模型,告诉那些感兴趣的人,如果我们这么操作,未来我们会达成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遇到问题,怎么办”,是PPT宣讲者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是对预测模型的质疑。PPT宣讲者需要简明扼要地论述面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理办法。没有人会接受自己的投资或付出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只是一场空。

2、日常生活中的模型

健美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能从健美手册上看到关于训练、饮食和睡眠的数学模型。这一章,是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模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些模型是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目前认为“科学”的结论。

关于训练:每周三炼或四练,一三五训练,二四六休息,或者一三五休息,二四六训练;分化训练:肩部、背部、腿部、胸部;拉力、推力;耐力训练,阻力训练;10-12/组,4-5组。大重量训练或是自重训练。

关于饮食:补充蛋白,鸡蛋、鸡胸肉,一天六顿饭之类。健美运动员的饮食菜谱和饮食间隔,可参考运动员饮食手册一类的书。

遵循这样一类模型,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而这些模型,建立在物理定律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10-12次力竭,4-5组的训练,有利于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增长。肌肉增长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且肌肉的修复及超量恢复,发生在休息时。所有的健美模型,都建立在这一基本物理事实上。

另外一个跟物理定律相关的“个人偏好”,是关于人脑的运作模式。喜悦感来源于多巴胺的分泌,达成心理预期,“胜利感”,会促使多巴胺的分泌。喜欢某件事,就会接受和愿意继续做那件事,持续获得喜悦感。厌恶某件事,就会渐渐远离那样的事。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没有兴趣,一方面是个人偏好,另一方面,也是个人意识(选择)。一个人刚开始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好,而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比如,在2014年前,我对驾驶毫无兴趣,甚至不愿意去学驾照,总想着“我又不开车”。但事实证明,我能从驾驶中体验到专注的快乐。或者说,驾驶这件事,是等待被激活的兴趣。

遵守“喜欢/偏好”模型者,更容易在某一特定事情上获得成就。比如,我喜欢思考总结,这样的我更可能在读书这件事上有收获(成就)。这篇文章就是证明。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轻易用别的方式打发时间。

取得小小的进展就奖励一下,这样更能激发你做这件事的兴致。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检验了这个关于人脑运作模式的“物理定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比一部设定了程序的机器更智能。得到奖励,便更倾向于做那件事,这是我们要遵守的物理定律。违背了这条定律,只能带来挫败和沮丧。

所以,为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欢呼,是一个稳赢不赔的最佳策略。那些中途放弃,或者越来越厌恶擅长之事的人,一定是渐渐觉得那样的成就理所当然,不值得自豪。拿我自己来做例子,刚开始健身时,我很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这些小小的成就包括:胸肌渐渐凸出,有明显的腹肌,胳膊上的三头肌、二头肌渐渐明显——我通过实践给自己带来了形象上和本质上的提升!但接下来,我认为这没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健身带来的积极改变,在我这里变成了“日常惯例”,我再也没有从中获得快乐和自豪感。这当然是很糟糕的状态。

如果跟更有成效的健身者相比,我确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对我自己来说,我应当为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而自豪。

“头脑需要奖励”,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由此,我们需要研究和认知到潜伏在我们身体内的各种运作模式,遵守这些模式(规则)。由此,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概念来描述这些模式。比如,僵化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人的心智确实有各种可能性,但具体到某一个人,其思维方式则是具体而可量测的。量测出思维模式后,可以预测其言行,进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和可能达成的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