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故事

 未懂书馆 2021-02-28

大爱无疆

70 多年前,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武乡,这个只有 14 万人口的地区,驻扎着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鲁迅艺术学校等 100 多个重要的党政军机关。八路军前方鲁迅艺术学校(简称鲁艺)就驻扎在武乡县蟠龙镇下北漳村。1940 年 3 月,担任八路军鲁艺木刻厂厂长的彦涵沉浸在得子的喜悦之中,他高兴地跟妻子白炎说:“就让他随了你的姓,叫白桦吧,长大了像白桦树一样伟岸挺拔!”

就在小白桦满月的那天,彦涵突然接到去西安送密信的任务,白炎也要随军转移。谁能照顾嗷嗷待哺的小白桦?彦涵夫妇一筹莫展。孩子的哭声不仅揪扯着父母的心,也牵动了周围的乡邻。没过几天,下北漳村妇救会主任带来 30 多岁的高焕莲,她住在附近的北上合村,有两个儿子,老二只有 7 个月。憨厚的高焕莲一把接过熟睡的小白桦说:“俺有奶水,俺能养他,你们放心去打日本鬼子,啥时回来啥时接走。”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高焕莲尽心竭力地抚养着小白桦。1943年,敌人大肆向我根据地进攻,汉奸告密说当地有八路军子女,日军便开始大面积拉网式搜查。高焕莲抱着小白桦,背着二儿子占明,拉着大儿子占吉躲到了村子附近老虎埆沟的窑洞里。敌人机枪扫射的声音吓坏了躲在窑洞里的高焕莲母子,孩子们的哭声引来了附近的日军,残忍的敌人用点着的柴火熏洞口,迫使他们从窑洞里爬了出来。当汉奸看见高焕莲怀里抱着的小白桦时,一口咬定那就是八路军的孩子。高焕莲拼死抱着小白桦不松手,声嘶力竭地喊着:“这是我的孩子,你看看他们兄弟三个,哪个长得不像!”敌人这才放过了她们母子三个,却残忍地用刺刀刺死了高焕莲的丈夫。几个月后,八路军派人来接 4 岁的小白桦,高焕莲瘫坐在路边,难舍难分、肝肠寸断。

从那以后,白桦被彦涵夫妇易名为“四年”,父母要他永远记住奶娘高焕莲一家对他四年的养育之恩,记住八年抗日战争中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

抗战期间,正是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人民军队的英勇牺牲,有千千万万个像高焕莲一样毁家纾难、无私奉献的太行奶娘,太行山才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太行奶娘,大爱无疆!

屯留抗大一分校

抗大,被誉为“革命熔炉”。

193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深入敌后办学,以打破国民党内部顽固势力的封锁。1939 年 1 月 3 日,抗大先行组建的一分校从延长县出发,东渡黄河,穿过敌人层层封锁,于 1 月 21日到达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屯留县寺底村、岗上村等周围十个村庄。从此,抗大那镶绣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的鲜红旗帜,便高高飘扬在屯留革命老区的上空。

岗上村位于屯留县城东北方向 18 公里处,地平水浅,土地肥沃。抗大一分校入驻屯留后,岗上村便成为第七营、第八营和女生队的驻扎地。当时岗上村有179 户人家,女生队队部设在党员周文宪家里,140 多名女生队学员分别居住在周围的村民家中。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齐心,也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姐姐带领下,由北平经太原、长治来到抗大。

女生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军事和文化知识。女学员们每天六点钟起床,打背包,然后列队训练,夜间需要站岗,军纪非常严格。来到抗大的齐心,很快在抗大教育方针和校风的熏陶下,伴着严酷的战争环境,由一名进步青年成长为抗日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抗大一分校没有固定校舍,学员们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即便如此,在半年的宝贵时光中,抗大学员还是系统学习了社会发展史、党史和唯物辩证法等。后来,据齐心回忆,这是她参加革命后,最珍贵的一次学习机会,对她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抗大一分校,是抗大在敌后根据地 12 所分校中办学时间最长,培养干部最多,斗争最卓绝,成效最显著的一所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抗大一分校从 1938 年 12 月到1945 年 9 月,在长达七年的办学中,经历过两次长途“东迁”,参加过大小战役数百次,培养干部两万四千多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抗大一分校旧址(屯留县岗上村)是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 2016 年 9 月起,屯留县委、县政府对抗大一分校旧址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提升,全部建成后,这里还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项目。

常行窑洞保卫战

在抗日战争中,壶关常行民兵可谓名声赫赫,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3 年 ,日 军 占 领 陵 川 县 城 后 ,经 常 出 来“ 扫荡”。为防御日伪扫荡,壶关县常行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对村后挖煤的旧窑洞加以改造,修筑了一条 2000 多米长的“爪”字形坑道,并在洞口 修 筑 碉 堡 拒 敌 ,成 为 当 地 抗 日 斗 争 的 前哨。1944 年 9 月 11 日至 14 日,壶关常行民兵依托窑洞同日伪军展开长达四天四夜的殊死战斗,共消灭日伪军 56 人,缴获武器 300 余件,这便是著名的“常行窑洞保卫战”。

1944 年 9 月 11 日,正是秋忙时节,日寇的一支小分队和伪军山西剿共军第二师以及伪保安五中队共千余人,趁八路军主力部队 32团外线作战之时,从陵川县城出发,兵分三路夜袭常行村,试图一举消灭常行民兵。村政治主任徐海水、武委会主任徐顺孩迅速组织村民进洞,构筑防御工事。民兵队长张小保则率领民兵埋设地雷、坚守碉堡窑洞,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刨洞放火、堵塞洞口、施放毒气……整整四天四夜,日军围在窑洞口,用尽各种手段,但阴谋始终未能得逞。虽然,数日被困,又缺水断粮,在洞口的 3 名民兵也不幸被毒气熏倒,壮烈牺牲。但常行人民依然顽强坚守,终于等到救援,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

当年的《新华日报》曾以《惊天动地的四天四夜》为题对该战斗作了报道。在 11 月底黎城县南委泉召开的太行首届群英会上,徐顺孩、张小保被授予“腹心地区一等民兵杀敌英雄”的称号,邓小平同志在会上盛赞“太行山是豪杰辈出之地,感谢太行人民为中国革命尽了一切力量”。

窑洞保卫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缩影,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巍巍丰碑立神头

神头岭位于潞城市,岭上有个村子叫“神头村”。村北昔日有个李卫公庙,周围林木参天,烟雾缭绕,人称“神头烟树”,是潞城的古八景之一。相传唐代大将李靖曾屯兵于此。时隔千余年,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神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1938年春,侵华日军16师团和108师团从河北邯郸、武安、涉县侵入晋东南的黎城、潞城、屯留等地,向晋南重镇临汾进攻,企图西渡黄河窥视陕甘宁边区。八路军386旅旅长陈庚将军奉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命令,决定在邯长公路神头岭段打一场伏击战,以粉碎侵华日军的阴谋。为了打好这一仗,陈庚将军制定了“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案,佯攻黎城之敌,调动潞城日军救援黎城,在神头岭设伏消灭其援军。

3月15日,春寒料峭。黄昏时候,386旅在旅长陈庚和王新亭政委的率领下,从黎城县上遥村出发,乘着夜色,各团按既定部署进入阵地。771团埋伏在北面,并派出小股部队游弋在漳河边上,待战斗打响后相机炸毁漳河大桥。772团埋伏在西面,并抽调一个营的兵力担任潞城方面的警戒,以切断敌人的退路,又调一个连的兵力到潞城外围打游击,牵制潞城之敌。补充团埋伏在东面的斜底村一带。旅部指挥所设在申家山村。

16日凌晨,769团向黎城守敌发起猛烈进攻,迫使敌人向潞城日军发报求援。其时,潞城屯驻着3000多日军。上午9时30分,潞城方面的1500余名日军去救援黎城进入我军伏击圈。战斗信号一发出,刹时枪声大作,八路军从四面夹击,把敌人切成几段。密集的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补充团的战士拿着大刀长矛冲向敌人,敌人被杀得鬼哭狼嚎,企图向东北方向逃窜,但漳河大桥已被我军炸毁,敌人终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

神头之战历经两个多小时,歼敌1500余名,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粉粹了敌人企图西渡黄河而窥视我陕甘宁边区的阴谋。

1939年3月27日,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曾在战地遗址上立了纪念碑,当年7月被日军用炮弹击毁。1987年3月,潞城县人民政府在神头战地遗址南段建起了高15.8米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碑名:“神头之战纪念碑”七个大字;碑的背面刻着潞城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后建有烈士亭和纪事亭共三座。烈士亭中的汉白玉六棱碑上刻着陈锡联、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英勇的八路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耸起的巍巍丰碑永远屹立在神头岭上,永远屹立在太行人民心中。

冀南银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用自己的货币,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在八路军129师、冀南行政公署领导下,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在黎城县小寨村。与此同时,冀南银行路东行在冀南地区也相继建立。

冀南银行是货币发行银行,钞票印制是首要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为保证印钞厂的稳定安全运行,印钞驻地随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迁。黎城处于高山峻岭、峡谷奇峰之中,有益战备,所以太行地区的印钞厂、所,在黎城县境内往返搬迁约20多处,黎城成为战争年代冀南银行及印钞厂、所的主要基地。

在解放战争初期,总行针对形势发展,将印钞厂、所相对集中在一起,二厂由河北清丰、南宫迁至涉县上温村。时任发行处副处长张子重同志受命筹建第三印钞厂,从选址、调集机器设备、抽调干部职工和技术骨干到配备厂、所、科负责人,克服种种困难,印刷厂按预定日期顺利投产。

冀南银行钞票印制和信贷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无私支持。他们帮助银行运粮、砍柴,还为银行职工缝补衣服,照料病人。遇敌扫荡时,他们帮助埋藏机器设备、站岗放哨、传递信息、严守银行机密。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积极支援冀南银行开展工作,保护银行财产和人员安全,与冀南银行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的深厚友情和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在党中央北方局、总后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老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冀南银行货币的发行和银行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回顾历史,有不少有识之士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不朽革命篇章:1943年5月反扫荡中,首任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同志率员到河北省邱县白鹿峧村检查部署银行战备工作,不幸与敌人遭遇,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4岁;继任行长赖懃同志为党的事业长期操劳,不顾病痛,夜以继日地工作,于1945年6月不幸病故,时年40岁;银行还有80余位干部职工牺牲和病逝在战争时期。每当我们回顾先烈们的英名和伟绩时,思绪万千,萦绕于脑际,难以忘却。他们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愿民族精神和冀南银行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何长工在西火的抗战岁月

长治县西火镇位于县城东南的雄山脚下,历来是上党地区的军事战略要地,也是一片传递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留下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的足迹。我党我军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就曾两次来到这里。

1936年3月,尽管已是阳春,但寒意还是很浓。一天晚上,东征的红军一部三十多人在何长工同志带领下进驻西火。这是何长工第一次踏入西火小镇,为迅速扩大红军影响,红军战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立即展开工作,何长工积极宣讲我党我军抗日救国主张和政策,号召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支援红军、参加红军、抗日救亡。当时有许多流落西火街头的东北学生和豫北难民,与西火当地部分贫苦农民一道加入了红军队伍。

1936年5月,何长工一行启程离开西火返回陕北。何长工在西火短短两个多月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红军,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发出“到敌后办学,培养干部,扩大、发展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号召。1939年1月,抗大一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带领下东渡黄河,来到上党地区办学。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抗大一分校辗转沁县、壶关一带办学。1939年秋,何长工再次走进西火这片土地,投身到长治县的抗战斗争中。

据《长治县志》记载:“1939年11月11日,中共长治县委在西火镇召开反摩擦万人大会。对坚持顽固立场的代县长刘恬进行了揭发批判。抗大一分校校长何长工参加会议并讲话。”

在这次规模空前的万人大会上,潞、泽、辽、沁十九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数百名代表齐集会场,国民党二十七军、四十军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结合周边群众共计万人。会上号召各界人民坚持进步,团结抗日。

1939年之后,西火的革命斗争进入高潮,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西火,这片红色的热土见证了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也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缅怀英烈,就是要传承他们不畏艰难、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