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过度干预孩子的社交,他们也有自己的法则,试试“整体养育”

 IF枕边育儿 2021-02-28

很久之前我看过这样一个文章:幼儿园里豆豆和星星两个人因为一件小事打了一架,豆豆脸上被挠了一条疤。晚上回到家以后豆豆妈妈看到孩子脸上的疤怒不可遏,带着孩子去了星星家要求星星道歉,星星身上也有伤星星妈妈当然不愿意道歉,最后两个家长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两位妈妈去接孩子的时候发现两个孩子又凑在一起玩得正开心,两个妈妈脸上都很尴尬。

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家长其实对孩子自己一个人待在学校也会有很多担心,所以当他们看到孩子打架时往往想的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对孩子的心疼战胜了理智。

大家比较熟知的是霍思燕家“嗯哼”的例子,嗯哼性格比较软糯或者说有点胆小,在学校老会有孩子欺负他,霍思燕也跟大家有一样的迷惑,孩子闹矛盾时,家长要不要介入?介入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

其实从孩子进入幼儿园那一刻,也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交,社交不仅是孩子甚至是有些人伴随一生都要面临的问题。

但孩童的社交又和成年人的社交有很多不同,当他们的社交出现问题时,如果我们要用成年人的思维甚至是介入他们,可能会造成不利后果。

对于孩子胆小、拖拉,不容易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时,家长应该提供如下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一、家长具有“整体养育”的思维,全面培养孩子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陈忻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提出了“整体养育”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拥有独立的能力感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后形成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

只要孩子拥有这两个重要条件,那么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功能完善,同伴交往这一部分自然而然会进步。

一方面,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孩子的行为、谈吐、性格都会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修养,同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难发现,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孩往往更加自信,也更有勇气面对外界,在社交中会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感和能力感。

不要说孩子,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独立这件事。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是一个单向的旅程,父母只能陪孩子一段路程,如果在他们成长的阶段没教会他们独立和做事的能力,那么他们的社会技能是相当于无的,更别提社交。

在独立感的培养方面,体现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比如在衣服穿着方面可以询问他的意见,看他更愿意穿哪件;在孩子不愿意做某事的时候不强硬的反对,而是提供给他别的选择让他有更多的体验后明白哪个更适合自己。

对于能力感的培养可以从很小的事入手,从要求他们自己用筷子吃饭到自己袜子自己洗再到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都是培养的一个过程。我一直特别羡慕那种有了想法以后就开始着手去做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仅是胆子比较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

二、有“抓大放小”的大局观

1)、具有发展的眼光

很多家长因为小孩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开始焦虑,幼童容易被这样的焦虑影响。比如孩子挑食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在焦虑下开始应用家长的威严逼迫孩子吃他们不愿意吃的菜,最后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陈教授的做法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陈教授会跟她的孩子说“你可以不吃,但是妈妈辛苦做了,还是希望你尝一尝”,在这样的劝说下小孩都会愿意尝试,久而久之他们的口味也就变了。

Tips: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孩子是发展变化着的,他现在是这样不代表他一直是这样,我们要用更温和的方法改变他的想法。

2)、有大局观

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有时候父母要学会跳出眼前这个怪圈,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看待。比如当你觉得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你的话,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的时候,也应该从另外一个方面想:这是他独立、自我意识出现的表现。

当你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更能够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暴力镇压。镇压的结果要么是孩子越发叛逆要么是他失去了独立与自我,不论是哪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他们,用整体教育的理念来引导他们。就像陈教授的观点一样,培养好其基本技能以后随着年龄、认知的增长,同伴交往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哦!

(文中图片来源来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