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黑塞的《彼德·卡门青》

 df7086 2021-03-01

梁东方

很多年前,在地摊上花一块钱买一本小开本的书,黑塞的《彼得·卡门青》,没有想到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读再读,成为自己藏书之中最高规格的第一档珍品。不是因为装帧设计或者价格,而就仅仅是内容。

黑塞从上帝说起,然后讲到上帝的居所大自然,然后是“我”作为儿童和少年所观察到的自然,自然里的水、树和云,云下面我的牧羊生活,改变我的牧羊生活的学校生活;小说在开始了几万字以后才进入所谓的正题。

对于黑塞这样以精神脉络为写作主线的作家,传统的阅读期待可能会有不适:他的笔墨中有太多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却少有人和人之间的成形故事。其实,一个作家如果只能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到人和人之间的所谓戏剧冲突,而看不到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是不足说的。

黑塞娓娓而谈的叙述,几乎没有故事,但是却还是能抓住人的阅读心理跟随着往下走,很有兴趣地往下走。这是他从早期的小说创造就已经开始的所谓散文化倾向,或者准确说是不分文体的散文诗歌小说甚至绘画综合的黑塞格式,这种格式在晚年的《堤契诺之歌》中走向其巅峰。

黑塞的叙述脉络是青年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知的感觉与进步,是关于一个敏感的灵魂的成长史。他刻画的少年人的物我同一的友谊、人类童稚时期的情窦。让人很自然地回忆起我们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光,这样的感觉也都是存在过的。只不过因为随之而来的强大的社会压力与成人话语体系,而逐渐泯灭了而已。

当然这种阅读魅力的形成和作者的叙述速度叙述张力也有关系,不紧不慢,既滔滔不绝又绝不喋喋不休,一个话题和另一个话题之间的衔接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实证的描绘和空灵的感觉性叙述总是交叉进行的,两者互相补充,不使读者疲劳。不使叙述过于平坦。

在小说将近结束的地方,意外的发现黑塞竟然和我有一样的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将自然中的景致记录下来的习惯;而且,那种一开始只愿意记录自然界里的景象,写生一样地记录风霜雨雪和树木花草山岳河流,但是忽略人,将人排斥在什么之外的趣味也是和我一样的。他对书中主人公的这种描述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夫子自道,是他审美过程和生活历程的忠实记录。貌似散乱的笔触,将自由的书写和自由的生活——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的审美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时时和自然同呼吸,这才是黑塞最根本的写作之道和生命之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薄薄的小书我只在自然环境里才阅读,它跟着我在从春到夏的郊外漫游里经历了很多美妙的黄昏和傍晚,经历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洗礼,也经历了有冰雹的雷雨大风。

在山前的平原美丽的黄昏里,在刚刚黄了梢的麦地中间,它让人沉浸到丰富而美妙的世界里去的情形记忆犹新:最后剩了几页,实在是不舍得就这么读完,而终于就不再往下看!

《彼得·卡门青》百花1983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