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邵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1-03-01

  邵

  邵姓是中国第九十一位姓氏,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分布较多。当今邵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0.2%,总人口大约有262万。

得姓始祖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辅佐周武王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成王时被封于燕国,他派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为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孙世袭其位,也都称“召公”,与周公共同辅掌周朝国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到今山西省垣曲县东。

公元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召公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召”为姓。汉代以后,召姓子孙大多把“召”改成“邵”,从此诞生了邵姓。他们尊姬奭为邵姓的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邵的本义是古邑名,古时邵、召通用,邵来自召。在甲骨文中,召字的字形很复杂,像一个人面带喜悦,奉酒尊欲饮的形状。也像一人执酒壶,又持羹,如同在宴席上进食者。

召的本义是用酒肉宴请宾客。酒和肉是宴请时必不可少的食品,动手动口也是宴席上不可少的动作。最早的召人是擅长操作部落宴会、善于招待宾客的一族人,氏族的徽记出自宴会中最欢乐的场面,进而有了氏族名称,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也是他们引以骄傲的技能和宴会的欢乐场面。召,引申后有郡字甲骨文呼喊、召唤、宜读、召请、征召等意思。那么,召人的居地自然称为召,建立的城堡就称召邑,字形的变化成为邵字,最终发展为国和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邵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召方和姬姓。

第一支出于召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即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子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二姓。这支邵姓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第二支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在陕西岐山兴起,封其庶子奭于召,即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史称召公奭。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夷之长子转封于南燕,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人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

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人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君国亡,子孙四散。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人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南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涉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

  邵、召古时通用,一般汉朝以前的史书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都姓为多。据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后裔中也有邵氏。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邵姓中融人外族的事件比较罕见,仅在清朝满洲八旗乌雅氏族在改汉姓时,一部分人选用了邵姓,族人后来多转化为汉族。今东北多邵姓可能与此有关。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邵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到了秦汉时,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人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清初,邵姓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邵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邵姓总人口的24%。主要分布于江苏,河北、浙江,这三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形成了东南江浙、北方晋豫两块邵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邵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三位。浙江为邵姓第一大省,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这两省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江西等省。宋元明600余年,邵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西南迁移。邵姓的聚集重心在江浙地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邵姓人口约有262万,排在全国第九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五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1.2%;其次分布在辽宁、河北、邵297黑龙江,这三省占邵姓总人口的12.8%。山东占邵姓总人口的12.4%,为邵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沿黄海东海鲁苏浙的高频率的邵姓聚居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邵姓的郡望为博陵郡。邵姓以安乐为其堂号。“安乐”堂号典出北宋哲学家兼文学家邵雍。邵雍少负雄才,于书无所不读,寒天不生炉,伏日不动扇,刻苦励学,夜不就席。曾游于黄汾淮汉诸河之间,奔于齐鲁宋郑古国之地,幡然领悟到儒家之真谛,遂归隐于苏门山百源之上。他亲耕稼,自衣食,名所居为安乐窝,人称百源先生。他的才华和文章,被宋理学大师程颐赞为“内圣外王之学”。

  2、宗祠楹联

  甘棠遗爱;秬鬯酬功。

  种瓜高隐;修竹盈乡。

  伯春驰诵;召父留芳。

  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3、族规家训

勤俭,治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忠孝,传家之本。

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亲者也,公姑得一孝妇,胜如得一孝子;妇之孝,不如导孙以为孝,孙能娱亲者也,祖父得一孝孙,又增一辈孝子。无正经人交接,其人必是奸邪;无穷亲友往来,其家必然势利。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渤丈夫不能有此度量。禄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非丈夫不能有此气节。珠藏泽自媚,玉蕴山含辉,非丈夫不能有此蕴藉。月到梧桐上,风来扬柳边,非丈夫不能有此襟怀。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得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邵姓族谱132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9%,排在第五十七位历史上著名邵姓人物。

  著名历史人物:晋朝学者邵续;北宋哲学家邵雍;南宋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朝学者邵宝,画家邵弥;清朝诗人邵长蘅,文学家邵齐焘,史学家兼经学家邵晋菡,经学家兼目录学家邵懿辰;民国国民党中央要员邵力子,新闻学者邵飘萍。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济源市(发源地)——邵氏发源地——召公的封地

济源市王屋乡是西周时召公的封地,但目前尚未发现与邵氏有关的遗迹。王屋山就在附近,因为曾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一心想移走它而留载史书。现在的王屋山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这里群峰如绣,林海苍茫。

传说早在愚公之前,这里曾是女蜗补天、黄帝祭天之处。王屋山被列入北方名山,不仅是同为它的风景和传说,还由于它曾是中国道教重要的活动地区,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王屋乡所在的济源市因是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战国至两汉时期以富庶闻名天下,境内青山秀水,自然美景与文物古迹融为一体。

  公交:王屋乡距济源市30公里,可在济源市乘开往景区的汽车,每隔40分钟一班,往返10元。门票:30元。顺道游:济源市周边有以展现黄河文化和小浪底工程为主的小浪底黄河三峡景区,有集自然山水和猕猴观赏、地热矿泉、疗养于一体的五龙口风景区。九里沟风景区和济渎庙也各具特色。

  游线二: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邵雍墓)

  北宋大哲学家邵雍安葬于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北坡上,距县城7公里。他的墓坐北向南,总面积7600平方米,明、清、民国时期都进行过修整。墓地、砖围墙、石牌坊等保存完好。

  公交:在洛阳市长途汽车站乘到嵩县或滦川的客车,1个半小时左右到平等乡,车票5元下车后步行一段即到。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八十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