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分析客户需求,这是拿下目标的基本功,值得借鉴

 恬淡闲适 2021-03-01

深度分析客户需求,这是拿下目标的基本功,值得借鉴

原创职企加油站2021-02-28 17:14:20

一 摸不清客户的需求,一顿瞎忙

从事企业管理咨询以来,操作过上百个企业咨询项目,辅导过上十家创业型企业,看到较多的企业去谈项目时,汇报工作一塌糊涂,最后失败而归。总结失败的原因,主要问题在项目的分析与表达上。

1、不得要领的汇报

汇报的PPT由毫无意义的资料堆砌。一堆无关痛痒的资料汇总成PPT,如:PEST分析(P指政治,E指经济,S指社会,T指技术。)、产业分析、竞品分析等,客户实际需要的资料占比非常少,虎头蛇尾,激不起客户兴趣。

学院派风格汇报。将汇报的PPT成为教学的教案。一大堆理论,让客户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汇报的资料与企业之间关联。让客户找不到切入点,理论上说得通,方案执行搞不清。

缺少前瞻性。在给客户解决问题思路时,就问题论问题,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客户提出某一个问题,就此问题提出思路,而不管未来1-2年企业的发展是否还适合该方案。

缺乏逻辑性。汇报时,逻辑混乱,客户抓不到要点。听完汇报后,一头雾水,梳理不出解决思路,合作的希望更是渺茫,白忙乎。

2、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与客户沟通不深入。首次与客户沟通时候,听客户讲故事,没有很好的以问题为导向。客户说到哪就听到哪,背后的逻辑没有弄明白,也没有深挖客户的痛点。

对客户的企业了解不够深入。与客户首次交流后,没有向客户索取与项目相关的资料。如:在与客户沟通时,提到人员流失,销售业绩差,那到底是人力资源问题还是销售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或相关的方面索取资料。

不能快速了解客户喜欢听的汇报方式。只按自己喜欢去汇报,难免与客户冲突。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听取客户说话的模式。一般是两种方式:

结论先行。如:我们去年做得不怎么样,指标没有完成。主要体现在A产品完成65%,B产品完成只有70%。从数据的分析看,没完成的原因存在以下几个,营销不得力、得力人员有离职、消费者存在部分转移 。

深度分析客户需求,这是拿下目标的基本功,值得借鉴

结论先行结构图

论点先行。如:去年我们A产品销售任务完成只有65%,B产品只完成70%,我觉得主要原因在营销推广上,当然竞争对手再次产品矩阵上做的也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产品进行阻击。总体而言,我们去年做得比较困难,没有完成任务。

深度分析客户需求,这是拿下目标的基本功,值得借鉴

二、找出客户的问题点是客户满意的开始

要梳理客户真正的需求 找出问题

1.先统计资料

与客户第一次沟通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存在哪些现象。假如老板说:我们员工的薪酬在行业属于P75,算不错了,但从人力资源部得知,我们的人员流失率比较高;销售额一直在2个亿左右徘徊,感觉人员没什么激情,在做年度计划时,不愿意确定指标,即便反馈,指标也是没什么增量等。这些都是老板获取的直观数据,也是我们说的表面现象。

老板做了哪些措施去调整。老板说我们在人员这块有奖金激励,销售人员也提高了提成的点位。

索取资料。从与客户的沟通看,从人力资源、销售方面索取资料。其实这样的是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包括6个板块,但是一般企业文化也放在人力资源板块内,所以索取资料时不能落下企业文化;销售与营销关系密切,不能只索取销售数据,而应该把营销的资料一起收集。

与客户沟通时采用的方法:穷尽法从现象中找本质。

如客户提出的第一个现象:薪酬在行业中属于P75的水平,自我感觉薪酬水平不算错,但是人员流失率高。这算一个老板的主观观点,应该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采用无穷尽法继续追问。可以这样问:

人员流失这么高,您指的是多高?有具体数字吗?

流失的是什么类型的员工,业务能力好还是业务能力不好的?

流失的主要是哪些部门的?

去了哪些企业?

有调查这些人离职的原因吗?存在哪些原因?

假如:通过穷尽的法则得出一个总结:这些人的离职,主要是干得不开心,然后待遇还好。

第二个现象:销售额一直在2亿元左右徘徊,销售人员对于销售指标确定不积极。根据这个表述可以这样问:

指标每年环比增加多少?

市场平均增加多少?

完成情况怎么样?

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怎么样?是不断提升还是萎缩的?

有替代品出现吗?

假如:通过穷尽法则得出一个总结:指标能完成约80%,有时候干得不爽,但是领导说话不算话。

通过汇总资料得出一个假设:员工的离职、与业绩上不去、指标确定不积极,是因为员工干得不开心,士气低落,领导不诚信,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经营问题。

2. 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的主要关键是初步论证提问得出的假设。

看文件。从资料的逻辑上论证与委托方沟通的信息真实性。作为咨询机构,必须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企业存在的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以企业中某些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找本质。问题与本质有时隔着一层纱,有时相隔千山万水。以第一个现象为例:薪酬属于行业中上水平,但是人员流失还是比较严重。这是问题,如果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可能仅仅围绕薪酬或奖励等人力资源的问题去找本质,方向错了,就会越走越远。

归纳与提炼。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现象中找到共同点,然后提升至理论的高度。企业是个系统工程,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企业是在问题中成长与发展。问题会有很多种,我们需要通过问题来归纳属于哪个方面、哪个部门。例如:

销量上不去是什么问题?

内部:员工不作为?推广不足?政策不到位?产品落后?质量差?

外部:消费者喜好转移?新替代品出现?产品遭围剿?价格战?

通过沟通、数据分析后,推广不足的情况占比较大。为什么说推广不足是主因:在推广较多的区域,销售在行业中排名靠前,其他没有推广的地方,销售额上不去。至于政策,产品、质量差、消费者喜好等在推广较多的地方都不存在较大问题,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上升。

市场推广这项工作是什么部门在管理?营销部门还是销售部?这时看部门职责,有些企业把营销部门和销售部划分不严格。

3.界定问题

界定问题是从所有的现象中提炼出假设后,来确定问题的类型,是属于人力资源、营销、还是企业文化。

以第二现象为例,其中问题之一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背后逻辑:从市场占有情况看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如果接受度高,那么产品还有发展的潜力,指标的完成应该没问题。从侧面可知,员工对指标的确定不积极可能不是市场的原因,而是另有他因。

通过对两个现象的分析,列举出两个假设,来统计共性的问题:干得不开心,士气低落,从而引起其他问题。

干得不开心,士气低落,是属于团队的问题;领导在提成方面出尔反尔,属于诚信问题。在经营管理上,是属于企业文化问题。

所以,老板提出的情况是表象问题,通过系列分析后,界定出是属于企业文化问题,需要从企业文化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小结:企业是一个系统,也存在很多表象,所以思考问题时要系统的去思考,举一反三,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用无穷尽法,追根究底,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来界定问题。界定问题,才是找准方向。

@ 关注我,职场干货多多。

收藏
举报
1 条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