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这种性格长大要吃亏的!”

 毛毛虫_Claire 2021-03-01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哦!

这两天一个朋友留言给我,说自己从小到大成绩都很好,但就是不善言语不懂交际,尤其是到了工作中,觉得老板和同事并不喜欢这样内向的自己,我问应该怎么办才好。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其实是个挺内向的人。

其实我在之前的推文中说过这一点,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怎么可能呢?毛毛姐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外向很开朗的人呀!

但事实上,从头到尾,我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

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是比较少主动去交朋友的类型。如果有个不太熟悉的人迎面走来,我就装作自己没戴眼镜看不到。

尤其是到了一个新学校,要是没有熟人,我根本就没有打招呼的对象。

而我认识的一些比较外向的朋友,明明跟我一样,也是刚到一个新环境,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同学,他们就能马上跟别人熟悉起来。刚报道没几分钟,可能就呼朋引伴了。

相比之下,我就属于“被挑选”的那种类型,别人跟我打招呼,向我伸出橄榄枝,我才会接下来,慢慢发展成朋友。

尤其是出国后,感觉随时都是我的大型社死现场!

英国酒吧文化盛行,每周五开完组会,我博导都要带我们去酒吧里喝一杯。

天呢,这对我来说比组会还要煎熬!!!!

看到周围的人群我会大脑嗡嗡作响,咚咚咚的音乐让我心跳加快。如果遇到同一学院但不太熟悉的同学我更是端着杯子像个呆子一样。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承认自己的内向,试图对外表现出开朗、外向的形象。可这么做,真的很累。

后来,我也成功放下了这些包袱,也就有了大家面前真实的我

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想也不敢承认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幸运的是,我从这些负担中走了出来。可是还有很多人,深陷其中。

所以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内向、外向的话题。

 文末抽两本《内向者沟通圣经》给大家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为什么大家都想成为外向的人?

为什么我会想要当一个“外向”的人?

因为我身边的环境都在告诉我,“内向”,其实带了点贬义。跟外向相比,这不是一种好性格。

比如亲戚们就会在我妈面前说:这个孩子有点儿内向哦,小孩子还是活泼一点比较好。

我妈也觉得,女孩子太内向了不太好,还得是更阳光更开朗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因为外向的人可能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欢心,平时就能呼朋引伴,不会孤独。

我想想学校里的同学、朋友,确实是外向的人做事更简单轻松。就像当班干部,老师肯定欣赏外向的学生。

所以我就偷偷给自己的标签加了个外向:行吧,既然内向拿不出手,那就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吧。

甚至到了大学,准备写留学申请的时候,我都还给自己加了外向这样的性格形容,试图展现自己善于沟通、好说话的形象。

为了成为一个“外向”的人,我花更多时间在合群上,认识更多的人,花更多的时间社交,朋友一提出去逛,马上响应——虽然,有一些时候,我其实更愿意一个人呆着,看看书也好,什么都不干也好。

“如果我是一个外向的人就好了。”

我听到很多人这样说。不论是家庭、学校、职场、社会,好像都更青睐外向。

我和大家一样,都被这样的倾向影响过,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变成一个更受欢迎、更优秀的人。

可是内向真的是一种比较糟糕的性格吗?外向就更高一等吗?其实不是。

外向和内向一样,都是一种中性的性格形容词,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外向有外向的优势,但内向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内向者也许不能像外向者一样飞快地跟陌生人建立起社交关系,但内向又不是自闭,不代表没有朋友,他们不能交游广阔,却也珍惜每一份感情,想要将每一份感情都细水长流地维持下去。

内向者也许不能像外向者一样在第一时间积极地表现自己,但这也不代表内向者做不好事情。交代给他们的事情,他们同样可以做得特别认真和仔细。

有人不了解内向,会下意识地将内向跟胆怯、孤僻联系在一起。

但这是两回事。

内向者可能更喜欢独处,他们的情绪不外露,他们享受安静带来的良好的思考环境,擅长分析与理解。

但他们应有的社交能力并没有直接被废除,只是不像外向者那么热烈而直白。

外向者很好,但内向者也不差。

央视成长系列纪录片《零零后 Post-00s》

请接受成为一个内向的人

最近正好有粉丝就这个问题找我,因为她已经被“内向”这种性格困扰很久了,怎样才能让她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呢?

求职的时候,她发现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性格一栏写外向、开朗,善于结交朋友,写“内向”这样的性格差不多是想让HR直接把她刷下来。

所以她就随大流地给自己贴了个外向的标签,并且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可她自己清楚,她根本就不是一个外向的人。这导致她在现在的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她就想改变自己的性格,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外向一些的人。

我给出的建议是:其实你没必要刻意让自己外向。

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我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多年,总结出来的人生毒打。

人的性格,写在了基因里。

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早就被基因决定了。可能家庭环境还会占一部分比重,但更多的是被先天因素影响。

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时,往往已经到了几乎不能改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其实也没必要改变。

强迫自己开朗外向,就一定快乐吗?

还真不一定。

就像以前的我,去做一个外向者会做的事情,收获的快乐不如当一个内向者那么大。改了很久,表面上看起来是改掉了,本质上一点儿都没变。

央视成长系列纪录片《零零后 Post-00s》

接纳自己是个内向者之后,我顿时就松了一口气:我果然还是适合当一个内向者。

没必要处处模仿一个外向者。

仔细想想,外向者做那些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他们就喜欢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

可是内向者做不来长袖善舞,也很难从中得到同等的快乐,为什么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情?找点自己喜欢的,能让你真正开心的事情不好吗?

我想,每个内向者都应该认识到一点:其实内向不是一个贬义词,接受真实的自我比什么都重要。

也许,在拓展人际关系问题上,你没办法像外向者一样得心应手,但这个世界上又不是只有这种类型的工作!

接纳自己内向的性格之后,你就可以去挖掘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了:或许你更专注,更细心……

央视成长系列纪录片《零零后 Post-00s》

外向者有外向者的通行证,内向者也有内向者的专属捷径。

内向没那么可怕。

你可能因为周围的人对你一通输入,形成了一种偏见:当个外向的人最好,内向不是一个优点,我得变得外向一点。

一直认为自己的内向是一种缺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不自卑呢?十分怀疑,很多人将内向跟不自信划等号,就是因为这类的打压太多了。

永远记住:内向就是一种中性的性格,无关好坏,更没必要因为内向变得不自信。

现在的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但我觉得我现在处于一种挺自信的状态的。

以前我说过,每个人都要学会扬长避短。而很多内向者犯的同一个错误就是,我要拿我的短处,去跟外向者的长处硬碰硬,结果肯定会比较悲剧。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先接纳,然后去学会找优点,而不是一味地去找缺陷。我想,这么一来,你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不会去苛责自己的位置。

同时,我觉得整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内向支持者”。

你喜欢外向?哦,挺好的,我比较喜欢内向。

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内向和外向一样,都是一种中性的性格。

少一点对孩子、对亲友的灌输,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外向者。接纳他们成为内向者的可能性,告诉他们成为内向者也挺好。

长此以往,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内向的自我接纳者,这个社会,也不再以“外向”为先。

哪有那么多外向的人?其实有很多人只是在这个社会需求下“被迫营业”。

现在的我已经接受我内向这个事实,还别说,挺爽的。

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早点意识到:内向,没啥不好的。无论是回归自我,还是接受别人的内向,都很重要。

在留言区和我聊聊吧,抽两位走心的留言送这本《内向者沟通圣经》,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内向者沟通圣经》

你的性格可以管理,只需4个步骤,内向者即可获取外向者的优势,成功逆袭!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