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某校八年级学生李某向母亲要钱买东西,母亲没给并呵斥了他几句,李某恼羞成怒,顺手拿起菜刀砍向母亲;学生王某向同学索要保护费遭拒绝把同学打伤致残;某高中两学生因口角大打出手,一方被刀刺死……现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犯罪率正在上升,犯罪正在向低龄化发展,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可是学校法制方面专业教师短缺,专门开设法制课不现实,这就要求各科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而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健康发展。如何渗透呢?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为教学渗透做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给人一滴水,必备一桶水。要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为此,课余时间我经常到图书馆阅读《民法》、《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书籍;还到书店购买了《合同法》、《财产继承法》等书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抽空到派出所、法庭向民警、司法人员咨询、学习有关法律知识。经过不断学习,不懈努力我基本掌握了和学生有关的法律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加以应用了。 二、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 1.在引入这一环节,选择合适的法制素材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习《华南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知道动物保护协会吗?你们知道《动物保护》法吗?中国有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些动物中国出台了《动物保护法》其中有一条这样规定:不经专业部门许可,私自猎杀捕获国家保护动物都是违法的,严重的要受到刑事处罚。华南虎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之一,为什么要保护华南虎?怎样保护华南虎?关在笼中失去自由供人欣赏的华南虎是如何生活的?这算是人类对它的保护还是摧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华南虎》吧。 2.在讲解词语时将词语的拓宽搭建在法律层面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听课情绪高涨。让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了解了法律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如在讲解词语拾金不昧时除了讲解词语的本意外,还提倡大家把拾金不昧作为一种美德大力弘扬。但是若拾金而昧呢? 同学们有许多答案:不道德,应受到惩罚;丢人等等,我的答案出乎大家意料:“拾金而昧”可能犯罪!出租车司机李某,拾到顾客丢在车上的钱包,打开一看竟有数万元人民币,李某开车回家把钱包藏起来。失主多方打听找到李某索要,李某拒不承认。后派出所民警再三动员仍不承认,最后在人证、物证之下李某不得不交出了钱包。但是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悔之晚矣。难道“拾金而昧”就会犯罪吗?不是,构成犯罪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拾到的物品金额较大,二、多次动员拒不上交。李某的行为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所以触犯了法律,要负刑事责任。正反两个方面的讲解,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学生对词语、法律知识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3.在讲解课文时渗透法制教育。 《背影》、《我的母亲》等课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了父母的无私、艰辛、坚强、伟大,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思念、怀念、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但是时下就有一些人忘记父母恩,不做贤孝子。张某,弟兄三人排行老三母亲早逝。父亲和他一个锅,帮他照料孩子,喂猪、喂鸡、种庄稼,冷落了老大和老二。十几年过去了,父亲年迈体弱,需要照顾。老三找老大、老二商量共同赡养。老大、老二以父亲处事不公、偏心为由拒绝赡养,村委多次协调无果。老三一人赡养困难又觉心里不平衡,遂把老爹逼到村口一机阱房居住,无人照料,老人乞讨为生,乡民政部门多次协调无效,经法院判决三人构成遗弃罪,受到惩罚。我国法律规定: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要承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脱。在课堂上同学们感受了真、善、美,又识别了假、恶、丑,更了解了孝的有关法律,学生素质大大提高。 三、把法制同写作相结合 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影视画面能打动人心 ,震撼心灵。写作素材的选择十分重要,在作文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忏悔录》、《临刑会见》等法制宣传片,播放少年犯演出的碟片,同学们观后,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我及时地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更能加深学生对法的认识和感受也更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四、把语文实践活动课同普法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许多学生走向田野,奔向工厂,逛集市体验生活,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在活动课《拜访春天》一课中同学们到田野里观赏各种野花,观察小草、小树的生长……在大自然中感受春的气息,享受春的温馨,春的浪漫,春的美丽。春天美丽的田野难道也会和法律相关吗?那边惊艳绚丽的是什么花?大家可能不知道那就是罂粟!听后令人不寒而栗的罂粟华花,大家数数看有几棵?只有三棵,没事,我国法律规定用于观赏和药用的少量种植是允许的,否则就是违法的。原来法就在我们身边,法律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五、在课外活动时间搞法律讲座 在课外活动时间,周五是语文活动日,我把乡派出所的民警请到学校给同学们讲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如《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学生中哪些行为易构成犯罪》等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普及了法律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法制方面的案例远比其他方面的内容吸引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又积极地宣传了法律知识,达到了普法的目的,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