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振甲:皮肤病、三焦、经络部位辨证

 wyfx100 2021-03-01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一

12:00

聚友会微信群讲稿首发

专注中医·始终原创

宫振甲:皮肤病、三焦、经络部位辨证

讲者介绍:宫振甲,男,1954年12月生于大连市大黑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务农四年,1977年参加全国高考,被”辽宁省中医徒弟班”录取,开始了五年学习生涯,1983年毕业后,先后被分配到二十里堡乡卫生院、金州区中医院、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善长治疗皮肤病,人送绰号“皮肤宫”。1986年在原大连医学院皮肤科进修一年,1991年在大连大学医学专科学校医疗专业证书大专班(西医)学习两年。先后在《中医杂志》等国家级中医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根据《内经》中“大肠者,皮其应”理论,提出“皮肤病与大肠病变相关的中医理论”。在2006年11月由广东省中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次年会”上,做了题目为“皮毛与大肠关系的探讨与研究”的大会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2007年完成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婴儿湿疹》市局级课题。2009年代表大连医科大学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从肠微生态16srDNA对婴儿湿疹的影响论证“大肠者,皮其应’’的研究》,最后审察未能通过,此后潜心总结临床经验,著作《中医皮肤病三焦经络辨治》一书。2020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提出“三焦经络定位”治疗皮肤病的新方法,受到很多中医专家的认可,现年已花甲,仍致力于这一学说的推广运用中。

本文根据宫振甲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群的讲课录音,由志愿者整理而成,在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微信订阅号首发。转载请注明讲者,整理者,出处。

    我从来没有讲过课,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医大夫。从事中医工作40年,一直努力的学习研究中医理论,直到退休后才总结出三焦经络部位辨证治疗皮肤病的理论,整理成册。

    皮肤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肌表,视之可见,触之可及,这就有利于我们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的外治法简便廉验,需要我们每一个皮肤病大夫重视,其他科也可以用中医外治法,但是没有皮肤科的效果好,这就是皮肤病好治的一方面,但是又为什么说大夫不治癣,治癣丢了脸,这是皮肤病不好治的一面,就需要我们用外治法结合内治法治疗,怎么样能用内治法治好皮肤病,皮肤病在体表。我们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一比较,发现人的皮肤与地球的表面相对应,能描述定位皮肤表面的是地图。地图中有经纬两条线,只有用纵横这两条线才能够像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一个点,要在表面上确定一个位置,必须要有相互交叉的两条线才能定位,地球仪就是这样确定位置的,赤道为地球的横线,属于纬线,与纬线交叉90度的为经线,根据不同的经纬度就能确定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实际上在发明地球仪以前易经中就有了纵横确定部位的方法了,那就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先天八卦与乾坤代表天地形成纵轴经线,以坎离代表水火为界,作为横轴纬线,这种纵横定位的方法,要早于地图的经纬线很多年。内经中早已描述了这两条线,那就是三焦和经络。三焦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作为纬线,经络大部分都是上下循行,作为经线,这样的纵横定位就可以确定引起的很多部位。虽然这些线都不完全直,但他们既可以确定部位,还能代表三焦和经络所具有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更能体现中医千变万化、博大精深的辨证思想。

    我们可以运用现有的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理论,使二者相互结合,纵横定位,形成了一个新的中医皮肤病治疗方法。其实内经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些纵横部位辨证的思维雏形,在《灵枢·官能》中记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就是说在临床上诊断病人所患病痛,要分清是在左右上下的所在部位,要分清楚寒热属性,分清其在哪条线路上。三焦是中医一个重要的理论,是从天地人三才发展而来的,在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一般来说阴阳为二分法,不是阴就是阳,不是上就是下。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只能分好人和坏人,从道德经开始出现了三分法,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说明阴阳之间还有不阴不阳的部分,就像我们长大以后,还知道好人和坏人之间还有一些不好不坏的人,那么三焦也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了。三焦不是简单的三条线,他划分了人体三部分的生理、病理意义,上焦如雾,这就是描写生理的,在上焦者,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这是病理的描述。治疗的时候要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沤,中焦如枢,这两句就是中焦生理的描述,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化生气血,惧发于中也,这是中焦的病理描述。升清降浊是中焦的治疗原则,下焦如渎是下焦的生理功能,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趋下行故也,这属于下焦的病理变化。上下分界线找到了,左右用什么线来分?能把人体左右分为若干部分的线,就是经络,特别是督脉和任脉,绕人一周,把人分成两部分,对于经络我们也不能用一个单纯的线来看,它是有生命力的,每一条经络都有自己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大多数人重视经络的分布走向,穴位的位置,多用于针灸和按摩和一些外治法,这是远远不够的。每一条经络都有自己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行走的方向。如足阳明胃经,以阴阳论属于阳经,属于阳明,像中午的太阳比较强盛;以寒热论之属于热;以虚实论者,属于实,多气多血为阳明,就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是多气多血;以互为表里的关系论之,他与足太阴脾经对表里,属于表,足太阴脾经属于里;以寒热论之,属于热,以虚实论,属于实。多气多血为阳明,阳明经就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它是多气多血。以互为表里内外去论之,它与足太阴脾互为表里,属于表,足太阴脾经属于里。以三焦分上下,以经络来分左右,纵横定位部位的病变。温病条辨中对纵横的辨证理论也有进一步的阐述。伤寒论六经,由表于里,由浅及深去横探,本人论三焦,由上及下,也有表浅,由浅入深,去纵探,与伤寒论成为对峙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这些理论对皮肤部位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焦辨证与经络辨证都属于部位辨证,经过历代医家的继承发展,日趋成熟,但是二者各成体系,互补交融,虽然也有把病变部位固定的愿望,但由于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只是把疾病锁定在一条线上,而不能把病变部位固定在一个纵横交错的点上,使部位辨证没有得到质的发展。二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部位辨证方法,有利于体表疾病的辨证治疗。以往的医家已经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应用了这些理论,只是没有整理成系统的理论。皮肤病部位辨证方法简单,有中医基础的医生弄清楚了三焦经络纵横辨证的原理,很快就会上手。还有第二点比较快捷,临床上看到皮损,马上就能确定是上焦、中焦、下焦,再看是哪条经络线,这就定位了,位置确定以后,就能想到用我可以划分的方剂治疗,在方剂的基础上再选用哪些加减治疗。这是几个方法,重视体征,体征比较客观,不容易受患者的主诉所干扰,一目了然。没有学过皮肤病的人,也就是鉴别诊断不清楚的人,如皮炎和湿疹,这两种病容易混淆,但主要是在一个部位都可以用一种方剂治疗,我们是以部位辨证。它把部位用横坐标和纵坐标给固定了,那么这个方法就是在中医的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以后出现人工智能化,都能提供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种定位辨证思维的方法,对治疗中医其他科疾病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治疗其他科疾病的时候,心肺定位在上焦,肝胆脾胃属于中焦,肾与膀胱属于下焦。在经络上,十二脏器都有它的所属经络,都可以从纵横部位辨证上考虑。当然了,一个好的中医大夫是不分科的,徐宜厚老中医在大连出诊的时候,就是一个全科医生,他每次在大连一周到两周,然后我就接待他看的患者,其中不仅是皮肤病患者,也有内科病的、妇科病的、外科病的,患者说我的皮肤病大有好转,胃病也强了,还有的女同志说,我的痤疮消了,妇科病也好了,或者黄褐斑减轻了,腰腿疼也不那么疼了,所以说中医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宏观的,皮肤和内在是相联系的。

    我多年来用三焦经络纵横定位的方法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下面分享一些病例,不能叫医案,真正的医案在中国就是《清宫医案研究》,特别真实,清朝的史学家都用医案来了解清朝当时的历史。另外清朝离我们最近,宫里的生活与我们现代的生活也比较接近,都是吃穿无忧,但是精神上压力特别大。御医又是当时最好的医生,他们的治疗方法经验都是当时的一流水平,所以清宫医案是一块瑰宝,就是陈可冀主编的。还有一部医案我也推广给大家,就是柳宝诒主编的《柳选四家医案》,为什么用药,为什么发病,这些机理讲的特别清楚。我的病例就是举个例子,让大家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想的,用了什么药。

    患者刘某某,女,29岁。患者有湿疹病史多年,多于夏秋、雨季和饮食不适的时候加重,这次因为吃海鲜皮疹加重已经10多天了,瘙痒剧烈,抓后流水,伴有心烦口渴,胃脘胀满、恶心厌食,白带多而有味,大便数日未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属于胃阳明与手大肠经,蕴湿化热、循经熏蒸、溢于肌表,发为急性湿疹,治疗应该泻阳明湿热佐以凉血,方用清胃散和猪苓汤加减。细致的经过就不说了,就讲讲这个思路,颈部在上焦,属于热、属于火,颈部的经络所属有多条,但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大肠经为主,结合此次病例为食海鲜引发,伴有心烦口渴,胃脘胀满、恶心、厌食,大便多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这些症状,就应该属于阳明湿热,循经上炎,用清胃散和猪苓汤清除手足阳明湿热,湿热得清则诸证得愈。

     还有一位男性患者,主诉双脚背瘙痒流水3年余,世代以打渔养殖海产品为生,因为工作经常穿湿拖鞋。三年前发现双脚背红斑,米粒大小水泡,自以为是脚气,购买了脚气石涂擦不但不愈导致红肿,流水更重,到大连某医院皮肤科治疗诊断为湿疹,经治疗后缓解,但反复发作,每年夏天阴雨季节更易复发,此次发病已月余,用多种药物治疗不见好转。来我院要求用中药治疗,方用二妙散加减,苍术15克,黄柏10克,牛膝15克,生薏仁2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泽泻10克,滑石2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白蔻仁10克,生牡蛎30克。诊疗思路是怎么想的呢?足位下焦,多见湿热为病,湿性下趋故也,其湿疹色红,属热属毒也,足面属足阳明胃经,《灵枢》记载足阳明胃之脉,血生百热,湿滞阳明,宜用辛开,湿滞下焦,以分类为治,故选用治疗湿热下注的二妙散加味治疗,因为湿热之邪虽生于下,但是湿从中焦脾胃而来,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生薏仁甘淡渗利湿热以疏导下焦,防风、荆芥祛风,泽泻化内湿,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祛湿止痒,牛膝引药下行与白鲜皮配伍治疗热痹,曹伯仁说牡蛎其性最妙,收湿不伤阴,敛阴不碍湿。

    下面介绍一个王旭高的医案,是足大趾皲裂性湿疹的治疗,从下焦湿热治疗的,足大趾属厥阴肝经,太阴脾经由此起,今足大趾干烂,乃肝经血枯,脾经湿热也,延及数月,防成脱疽。兼上唇麻木,亦脾虚风动。殊非易治。萆薢、当归、牛膝、枸杞子、苡仁、丹参、川断、茯苓、桑枝。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端起始,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上中毛边际起始,因此足大趾的病变多于肝脾两经辨证施治,足大趾干烂皲裂型湿疹,多见此证。干燥是因为肝血虚,不能滋养肌肤,湿烂是因为脾虚不能化湿,湿热下注入所致,治疗宜滋养肝脾、健脾利湿,方用当归、枸杞子、牛膝、川断、丹参养肝血润肤燥,用萆薢、薏仁、茯苓健脾利湿,牛膝、桑枝引药下达足大趾,证属虚实夹杂,用药攻补兼施,此案辨证精确,选药精当,病当速愈。

    再介绍一例李东垣的医案。李东垣从下焦厥阴肝经治疗前阴臊臭,一人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治。曰:夫前阴者,足厥阴肝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如恶针,当用药除之。酒者,气味俱阳,能生里之湿热,是风燥热,合于下焦为邪。故经云:下焦如渎。又治阴邪热痒,柴胡梢二钱,泽泻二钱,车前子二钱,木通五分,生地黄、当归梢、草龙胆各三分,作一服,水煎,以美膳压之。李东垣的医案首先指出了前阴者属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器出其挺末,诊断是风燥热,合于下焦为邪,纵横定位就为下焦肝经湿热。最后分析病因病机,针对发病部位治疗。整个治疗符合三焦经络纵横辨证的思路,这就是他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思路,只是没有系统的总结。

    还有位患者皮疹在上焦耳后,上焦多风热火毒,今患处流黄水,为夹有湿热,耳为手少阳经所属,部位辨证为上焦少阳经风湿热,龙胆泻肝汤有清泻手足少阳经湿热的功能,加菊花、青蒿疏散手少阳三焦经风热,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湿热得清,血热得除,湿疹得愈。

还有一例口周湿疹的治疗,他的诊断思路是:“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喎,唇胗…”。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中唯一多气多血之经,实证最为常见。该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膏粱、油腻致胃火炽盛,循经上炎,发为口周皮炎,自己擦狼毒药膏,药不对症,旧疾未愈,又增药毒,红肿水肿遂亦蜂拥而起,故用清胃散清胃火,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六一散煮液。二诊时水肿消失,故减去了消肿药。

    这些病都是大家临床常见的,我就举一反三,下面讲一讲皮疹发在不是那么明显部位的是怎么治疗的,皮肤的病位在经络比较明显的时候,大家会知道,那么要是不明显,或者在它们之间,上下焦之间,或者两个经络之间,这样的病怎么样治疗呢?我采取这种方法辨证治疗,临床上疾病复杂多变,病人病变部位不一定都发生在上中下三焦的各自范围内和线路上,有很多的在三焦交接处和在两条经络线的交接处。如乳房呢,就在上中焦之间,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也就有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通过。对待这些病应该怎么治疗呢?第一,用整体病情变化,指导局部治疗。如乳房虽然位于上中焦之间,如果病人发病急,病程比较短,伴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无乳积症状者,治疗以上焦为主。病发于三阴交穴,如bin果病人伴有腰膝酸软、耳鸣,选方治疗就应该以足少阴肾经为主;如果目眩眼花、烦躁易怒,则治疗以足厥阴肝经为主;如果饮食不振,腹泻腹痛则以治足太阴脾经为主。第二,以明显的部位辨证治疗。如乳房在三焦的位置,在三焦部位上辨证并不明显,但是在经络的辨证上很明显,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所以临床先从胃经、肝经开始,暂时先不考虑三焦用药。三阴交在经络上所属不明显,但从三焦辨证上明显属于下焦,姑且先从下焦辨证。第三,从两个部位同时治疗。如乳房疾病,既然发生在上中焦之间,就能引起上中焦的生理病理改变,治疗时既要考虑到上焦需要清散,也要注意中焦容易郁结,所以可以清散、解郁同时治疗。如两条经脉同时受累,则两条经脉同时治疗。《证治准绳·疡医准绳》有一个病案,贾德茂,男,十岁,四月天气大热,左大腿近膝股内,足厥阴肝经,少侵足太阴脾经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色泽木硬,痛势甚大,其脉在三部细而弦,按之洪缓微有力,内托黄芪柴胡汤。这个病例因为发病部位在左大腿胫骨内侧足厥阴肝经,少侵足太阴脾经,于是黄芪治疗足太阴脾经,柴胡治疗足厥阴肝经,从肝脾两经同时治疗。

    下面讲讲部位辨证,对预后的一些影响,有些皮肤病预后好,有些预后不好,那么患病部位和预后有没有关系呢?我说说自己的体会。疾病的阴阳分治,病在阳经属阳属表,预后良好,病在阴经,属阴属里,预后较差,所以看病人的皮疹部位就知道了他的预后。如果以疾病发展变化的部位言之,疾病发展部位的变化也与预后有关系。如果初发病在躯干,他的中心部位在治疗后向四肢外侧散布,这个预后就比较好,相当于外散;初发病在四肢,治疗后向中心、向躯干的部位发展,预后就较差,相当于往里走。以经络言之,多气多血的阳明经患病,多实证,预后良好,多气少血和多血少气的经脉治疗预后较差,特别是“厥阴少阴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以上下肢言之,上肢病相对来说预后较好,下肢病预后较差,下肢特别是下肢内侧。以内外言之,同一下肢的病,外侧相对来说预后较好,外侧属于足三阳经;内侧预后较差。有句老话:“外臁属足三阳可治,内臁属足三阴难治”。一些病只发生于躯体的半侧,另一侧没有皮损,如带状疱疹等,右侧主气主表主阳,左侧为血为里为阴,故发病于右侧的预后较好,发病于左侧的预后较差。以十二经脉所属的脏腑言之,发于腑者容易治,发于脏者治之较难。因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本通,虽用之,但易于通达,通之则顺应腑气易治,且六腑为阳,阳气主动,其病在表,预后较好,五脏主溢满而不实,感病瘀阻,愈要控制,愈损害脏器,比较难治,五脏为阴,阴者主静在里,所以预后都较腑病差。

    还有药物是怎么分类呢?就是把这些药物分成归经和三焦,这两个就是纵横,都给它分类应用,方剂也是按照三焦、寒热虚实分类。比较麻烦,而且每个人用的也不一样,所以禤国维大师在给我写的序当中已经说了可能引起一些争议,这些有待于大家用了以后经验的总结再补充吧。谢谢大家!

扫码关注

XIUMIUS

生活很甜 好运连连

整理者:高洪彬-驻马店炎黄惠民医院

     云璐-河北省中医院

                      韩雪-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王晓旭-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校对:刘波-延安市中医医院

本期责任编辑:韩雪-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