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失郭嘉,蜀失庞统,吴失周瑜,谁的死对国家影响最大?

 西江红月 2021-03-01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周瑜的死对国家的影响最大。

首先,我来说说郭嘉。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是很高的。而郭嘉也确实给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很多的时候,郭嘉可以独排众议,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他能够理解曹操的心思,从曹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得到曹操更多的赞赏。

郭嘉在官渡之战时,能够提出“十胜十败”的说法,客观分析双方的优劣,树立必胜的信念。在内线作战时,能够审时度势,正确的选择对手,各个击破。在对外作战时,可以分析敌人内部的矛盾,善于利用矛盾,让敌人自相残杀,节省兵力。比如对袁氏兄弟的战争就是如此。


后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想起郭嘉的战术思想,不禁哀叹,如果郭嘉活着,不会让自己失败到如此地步。可见郭嘉对曹操的帮助之大。在《三国志郭嘉传》中,曹操在郭嘉灵前和其他谋士说道。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但是,郭嘉只是曹操的众多谋士中比较出色的一个,并不能涵盖其他谋士的能力。郭嘉虽死,对曹操的谋士团的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达到危害曹操事业的程度。因此,郭嘉的死对曹操集团有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是很大。

接下来说说庞统。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但是诸葛亮更多的精力放在政务上。而庞统连一个县都治理不好,他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军务上。在《三国志》里把他和法正写在一个传里也表明了这个意思,他和法正都是刘备的谋主,都是刘备信任依靠的人。

诸葛亮向刘备规划了《隆中对》,提出拥有荆益的主张。但是,如何拥有荆益他却没有具体的规划。而庞统则明确的提出了弃荆州入益州的主张。《九州春秋》里说道: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然后,庞统随刘备入川,最终平定了蜀地。使得刘备终于有了自己可靠的基业。可惜,在平定蜀地的战争中,庞统不幸战死。

相比较郭嘉,庞统的死对刘备集团的打击会更大一些。但是也不是太大。因为庞统的作用可以用法正补上。而法正也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使得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有人认为,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不会入川,荆州就不会丢失。这个想法是完全一厢情愿的。因为诸葛亮的角色就是丞相,刘备既然把基业放在益州,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入川呢?


而且,东吴对荆州虎视眈眈,一心得之而后快。怎么可能因为诸葛亮在荆州就不来争呢?荆州离益州远,离东吴近,蜀汉是不可能争得过东吴的。荆州的丢失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方式不同而已。与诸葛亮在不在荆州无关。

最后说说周瑜。周瑜和郭嘉与庞统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庞统和郭嘉是谋士级别,而周瑜则是军事统帅。

周瑜是跟随孙策开拓江东的人物,军事能力出众。他和孙策一起娶了乔公的女儿,结成亲戚。在和孙策一起征战中,他屡立战功。在孙策死后,他任中护军,和张昭一起辅佐孙权。在赤壁之战时,他主张抵抗,打败曹操。然后顺势攻下江陵,控制长江。

周瑜对于孙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郭嘉和庞统对于自己的君主。周瑜力主抵抗,挽救了孙家江山。而周瑜能征惯战,弥补了孙权指挥作战方面的缺陷。


而最重要的是,周瑜是东吴集团内少有的能够控制全局的人物。他对刘备集团的态度就是分化瓦解,吞并为己用。他主张扣留刘备,拆散刘备集团。后来刘备得知后,尚有余悸。周瑜主张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他在准备取西川的途中病死,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从此之后,东吴再也没有一个在能力,进取精神上能够和周瑜相提并论的人物了。用孙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吴失周瑜,对于国家的影响最大。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魏失郭嘉,影响的是一个人。

蜀失庞统,影响的是一个政权。

吴失周瑜,影响的是一个天下。

先说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

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论是能力还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这是公认的。

郭嘉对事情有预判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非常精准,好比郭嘉说,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跌,他不说。比如曹操要打袁绍,担心孙策在后方偷袭,郭嘉说,孙策这个人过于轻率,我看他活不长了。但他没说孙策什么时候会死,是死在官渡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孙策在官渡相持之时突袭曹操,那么曹操铁定得完蛋,还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后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险。

此外还有北征乌桓,是件毁誉参半的事情,曹操差点就回不来。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胜十败论》,把曹操一顿猛夸,大概意思就是无论从哪方面看,曹操都领先袁绍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赢!

吹捧的话谁都爱听,曹操乐得合不拢嘴,他脸皮虽然挺厚,都有点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没想到我这么强啊,我自己都没感觉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绍肯定没那么听话,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动投降,那么怎么打袁绍呢。

没了。

是的,没了,史书只记载,郭嘉跟着去打了袁绍,有什么具体表现呢,没有,郭嘉好像隐身了。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郭嘉的职位,从跟着曹操开始混,就是军祭酒,直到去世,还是军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动,这多少有点尴尬。

再从古人的眼光来看,《三国志 魏书》里,荀彧荀攸贾诩在同一传,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等在同一传,这应该算是郭嘉比较准确的定位,换句话说,郭嘉死了,曹操至少还有四大谋士,没到伤筋动骨,无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后曹操大哭?曹操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大哭是常态,在三国志中,至少就记载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刘备多多了,偏偏刘备替曹操背了个爱哭的锅,刘备:我也很无奈啊!

再说庞统。

三国演义里,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

实际上,庞统在当时的名声,要高出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后,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刘备,在周瑜那里混了几年,庞统已经混出了名声,“吴人多闻其名。”算得上是个名士了。

名声是什么,就是人脉。有了人脉,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诸葛亮和鲁肃推荐下,庞统得到重用。

那么庞统的阵亡,对刘备有什么影响呢。

从庞统活着时候表现出的才干来看,他与接替他的法正类似,都是谋士型的人才,刘备缺的就是这种人才,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叹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局面。

《三国志》: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假使庞统还活着,他可能会改口:庞统如果在,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局面。

庞统与郭嘉,在刘备和曹操那里的地位比较类似,但是庞统之死和郭嘉之死,对刘备和曹操意义不一样。

郭嘉死了,曹操还有一抓一大把的谋士。庞统死了,刘备就悲催了,因为蜀汉的人才实在稀缺,庞统不死,能起的作用远远大于郭嘉,更悲催的是,庞统的继任者法正也早死,间接导致刘备没几年也死了。

所以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上面也说了,真正的爱哭鬼其实是曹操,刘备反而是不爱哭的,言则流涕说明了庞统在刘备心里的分量。

最后说周瑜。

周瑜有多厉害呢,赤壁之战前,演义里说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那都是罗贯中胡扯。曹操征荆州,东吴那边大臣们都准备收拾收拾东西,跟着曹操混了,没人认为能打,关键时刻,周瑜赶了回来,说:“要打!”,于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赢了,东吴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庞统之死,影响的最多是一方势力,而周瑜之死,则对三国全局有不小的影响。

因为周瑜的策略,是两分天下。

他主张,把刘备与关张分开,不给刘备土地发展,自己统辖关张,这招非常毒辣,不过孙权没有同意。

周瑜又建议由自己先取西蜀,继而吞并汉中,再图北方。孙权同意了,不过周瑜还没来得及准备出军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没刘备啥事儿了,甚至可能没孙权啥事了,因为过于强大的周瑜,对孙权威胁太大。当时孙权接班不久,还没有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孙权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异心,孙权很大概率扛不住。

还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难说周瑜的死,对孙权是祸是福,反正没有记载孙权对此有多伤心,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刘备也认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对孙权的威胁,是事实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国将如何发展,存在着变数,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响最大的。

■先亮明观点,郭嘉之死,对曹魏政权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是致命的,下面且掌心慢慢道来。


一、蜀失庞统


庞统号称“凤雏”,是与诸葛亮的“卧龙”齐名,是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此人长于谋略,敢用险计,庞统自自我评价:

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在蜀汉集团,庞统的谋略排名是数一数二的,甚至超过诸葛亮,相当于曹魏集团的郭嘉,在对局部战争的洞察把握上见解独到,奇谋频出,这是他的最大特点。

但刘备在战争决策时却更趋向保守求稳,所以对庞统的许多计谋是听一半,信一半,打折扣执行,比如庞统献上的取益州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就只采用其中计。

庞统喜欢出奇谋险招,这与刘备以人为本,先礼后兵的风格理念有所不搭,导致庞统在蜀汉集团的实际作用,打了折扣,这一点与曹操对郭嘉的完全信任不可同日而语。

刘备不用庞统的奇谋险招,只不过花费的周折多一些,在庞统落凤坡中箭死后,刘备最终还是夺取了益州。

所以因为风格观念与刘备有偏差,蜀失庞统,影响不算很大,毕竟还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法正。


二、吴失周瑜


周瑜是孙吴集团的老人,与孙权的哥歌孙策是拜把子兄弟,而且是亲连襟。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三国演义》也是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谋略大局观不错。

周瑜代表的江东士族,在孙坚去世后,周瑜是第一个站出来以君臣之礼,拥立孙策的。孙策死后,周瑜更是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属于孙吴集团实权派人物。

周瑜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孙权与刘备军队联合,打赢了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周瑜病逝,年仅36岁。周瑜去世时,对孙权进一步巩固江东治理,的确有一些影响,但问题不大,因为赤壁之战的大胜,江东士族大都归附,孙权已经基本上在江东站稳了脚,开始亲理朝政。

代替周瑜的鲁肃也是非常有影响的江东士族,谋略也相当了解,特别是比周瑜更有大局观,江东版的“隆中对”就出自鲁肃之手,取代周瑜完全没问题。

另外,周瑜去世,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等于移去了压在孙权头上的一座大山,有利于孙权进一步集中权力,树立权威。

所以,周瑜去世其实对孙吴集团的影响并不大,只不过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换成了鲁肃。我们看到后来,孙权也慢慢把张照晾到一边了,鲁肃没有周瑜那样的显赫资历,孙权反而更好地统治江东了。


三、魏失郭嘉


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的特点是善用奇谋,洞察人心,算无遗策,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最后证明总是正确的。曹操更是对他赞赏有加,视为自己的“奇佐”之人,称郭嘉“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

曹操也是一个不拘常理,善变通的谋略家,所以郭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提出的奇谋险略,非常对曹操的脾气,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带上军师祭酒郭嘉,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史书记载,曹操每次行军,都与郭嘉同车而行,议事时也是同席而坐,一起探讨军国大事,曹操对郭嘉的计谋也是言听计从,依计而行。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曹操如丧考妣,悲痛不已,亲自赴灵堂拜祭,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郭嘉去世后的第二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归,这是曹操历次征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这一失败,其后果就是在曹操有生之命无法一统江山。

后来总结赤壁之战失利教训时,曹操感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从以上分析,蜀汉方面,庞统因为与刘备”八字不合“,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即便其去世,对刘备的事业影响不大。

东吴方面,赤壁之战后,三局局势于稳定,需要的是张昭、鲁肃等治理之才,周瑜的作用在递减,而且其去世,从另一方面有利于孙权对东吴的治理。

曹魏方面就不一样了,郭嘉的去世使曹操失去了一位最信任的谋士。

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失利。试想如果,郭嘉在,周瑜与诸葛亮的火攻计、连环计、苦肉计等等,这些小儿科,岂能瞒过郭嘉的眼睛,凭曹操对嘉的充分信任,郭嘉及时提醒曹操,就不会有决定历史走向的赤壁之战了。

还有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打乱了曹操的接班安排。

在曹操的规划里,本打算将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年轻的郭嘉,让其辅佐自己的儿子曹昂接班的。郭嘉去世后,让司马懿得了机会,这也为后来以晋代魏埋下了伏笔。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历史有时候很“公平”。

郭嘉去世时,38岁;庞统去世时,36岁;周瑜去世时,36岁。

上苍从三方各提前带走了一位英才。

这三位英才的离去,都给己方带来了不可逆的创伤。

郭嘉之谋,曹操掌握主动的“节拍器”。


曹操集团的人才很多,但郭嘉是独一无二的。


荀彧、程昱、贾诩等人都有奇谋妙策,但是,唯有郭嘉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中洞若观火,化繁为简,令形势豁然开朗。

郭嘉所献之谋,有一些与荀彧等人“英雄所见略同”,有些则是“独论”。

我们看看这些“独论”。

曹操与袁绍交手时,形式极为复杂。刘备“叛乱”威胁曹操后方,孙策曾经企图袭取许昌。

复杂形势中,唯有郭嘉洞若观火。

孙策虽猛,但他扩张过快,内部强宗不服,孙策恐怕会因内部矛盾无法干预!(至于孙策“必然遇刺”,我觉得只是郭嘉的表达方式)

刘备威胁大,基础薄,可以速胜;袁绍实力强,但见事迟,应当对刘备“急击勿疑”。

排除杂音,排除后方隐患,集中力量,与袁绍决战决胜。

平定河北时,曹操大举北上,众人担心刘表、刘备来袭。

郭嘉再次“独议”:刘表不敢重用刘备,来不了!

袁绍死后,二袁内讧,郭嘉再次洞若观火,提出:假装南攻刘表,使二袁“缓之则离”。

曹操采纳其计,果然迅速击破二袁。


二袁远遁,众将议归,郭嘉再次指出:袁家得北方乌桓之心,现在不打了,今后北方不宁!

于是,千里奔袭,白狼山大胜,北方宁静。

攻打谁,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时候为止,一切主动都为曹操牢牢把握。

没有郭嘉指导节奏,曹操不可能以如此高的效率基本平定北方。

失去郭嘉,曹操失去了“节奏感”


郭嘉死后,曹操大战赤壁,他四越巢湖,两攻汉中,不可谓不努力。

可是,由于丢失了节奏感,曹操辛辛苦苦,却多徒劳无功。

四越巢湖,不能平定东吴,反而让刘备趁势坐大。

两下汉中,不能平蜀,反而激起中原南阳等地民变,关羽趁势发起襄樊之战,形势一度危急。


其实,孙刘虽然联合,但内部矛盾一直很多。

比如:215年,孙刘为了争夺南三郡,剑拔弩张,几乎翻脸,此时,曹操征讨汉中张鲁,刘备被迫与孙权修好!

失去了“节奏感”,曹操不但没有利用形势,反而延缓了孙刘翻脸!

郭嘉这个“节拍器”如果在,恐怕形势不会如此!

失庞统,刘备失去了难得的“权变”。


庞统不但英年早逝,而且“出道晚”。

所以,庞统的事迹并不多,主要是刘备取西川时期有一些表现。

不过,从少许的表现上看,庞统是刘备集团中难得的“权变”之人。

在取西川时,庞统先是建议趁宴会扣留刘璋,直取西川;被刘备否决后,庞统又与刘备在西川收买人心,等待时机;到决意翻脸时,庞统更是一口气拿出三策,灵活应变。


一个计谋不能被采纳,旋即又有新的方略,灵活应变,一步百计,可谓”权变“。

其实,当时的刘备集团,除了庞统,法正也是难得的权变之人。

如果庞统、法正在,后来的诸葛亮,或许就不必又治内政,又主征伐了。

而在北伐时,庞统、法正,也不会让“奇谋为短”的诸葛亮一次次死磕了。

失周瑜,东吴失去了仅存的一丝“取天下之心”。


仅就军事才能而言,东吴名将辈出,周瑜的军事才能倒未必“不可替代”。

但是,周瑜取天下的雄心,是独一无二的。

东吴集团,“全据长江,以观成败”的思想一直占据主流。

无论是张纮、鲁肃,还是后来的陆逊,都把目标定在割据长江上。


赤壁之战后,周瑜提出:控制刘备,西取益州,连结马超,图取中原的计划。

这是一份取天下的雄心壮志。

周瑜之后,这份雄心渐渐散去。

鲁肃建议借南郡给刘备,借助刘备,抗击曹操,这实际上就是转入了自保策略。

吕蒙袭关羽,其目的也是“北据襄阳,西守夷陵”,自保!

在淮泗帮悉数离去后,后来的陆逊等江东本地士族,则明确了“限江自保”策略,割据长江!

周瑜,带走了东吴最后的一丝雄心。

个人看法


三位英才的英年早逝,给各自的势力都带来了不可逆的创伤。

相比之下,个人认为郭嘉的离去影响最大。


周瑜的雄心固然可嘉,但是,以东吴的实力,尤其陆战能力,即使他实施计划,成功概率也极低。(至少连结马超,利用西凉骑兵改善陆战能力的计划实施不了,因为曹操很快就平定了西凉)

庞统的权变虽然难得,但刘备集团的实力毕竟最弱,只要对手不犯超级低级的错误,曹刘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是一个庞统填得上的。

而郭嘉则不同。

如果曹操集团能继续保持“节奏感”,化繁为简,掌握战略节奏,一统天下并非没有可能。

至少···不可能让刘备顺顺利利发展到鼎足之势!

以上是一点个人看法。

朋友,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历史有时候很“公平”。

郭嘉去世时,38岁;庞统去世时,36岁;周瑜去世时,36岁。

上苍从三方各提前带走了一位英才。

这三位英才的离去,都给己方带来了不可逆的创伤。

郭嘉之谋,曹操掌握主动的“节拍器”。


曹操集团的人才很多,但郭嘉是独一无二的。


荀彧、程昱、贾诩等人都有奇谋妙策,但是,唯有郭嘉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中洞若观火,化繁为简,令形势豁然开朗。

郭嘉所献之谋,有一些与荀彧等人“英雄所见略同”,有些则是“独论”。

我们看看这些“独论”。

曹操与袁绍交手时,形式极为复杂。刘备“叛乱”威胁曹操后方,孙策曾经企图袭取许昌。

复杂形势中,唯有郭嘉洞若观火。

孙策虽猛,但他扩张过快,内部强宗不服,孙策恐怕会因内部矛盾无法干预!(至于孙策“必然遇刺”,我觉得只是郭嘉的表达方式)

刘备威胁大,基础薄,可以速胜;袁绍实力强,但见事迟,应当对刘备“急击勿疑”。

排除杂音,排除后方隐患,集中力量,与袁绍决战决胜。

平定河北时,曹操大举北上,众人担心刘表、刘备来袭。

郭嘉再次“独议”:刘表不敢重用刘备,来不了!

袁绍死后,二袁内讧,郭嘉再次洞若观火,提出:假装南攻刘表,使二袁“缓之则离”。

曹操采纳其计,果然迅速击破二袁。


二袁远遁,众将议归,郭嘉再次指出:袁家得北方乌桓之心,现在不打了,今后北方不宁!

于是,千里奔袭,白狼山大胜,北方宁静。

攻打谁,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时候为止,一切主动都为曹操牢牢把握。

没有郭嘉指导节奏,曹操不可能以如此高的效率基本平定北方。

失去郭嘉,曹操失去了“节奏感”


郭嘉死后,曹操大战赤壁,他四越巢湖,两攻汉中,不可谓不努力。

可是,由于丢失了节奏感,曹操辛辛苦苦,却多徒劳无功。

四越巢湖,不能平定东吴,反而让刘备趁势坐大。

两下汉中,不能平蜀,反而激起中原南阳等地民变,关羽趁势发起襄樊之战,形势一度危急。


其实,孙刘虽然联合,但内部矛盾一直很多。

比如:215年,孙刘为了争夺南三郡,剑拔弩张,几乎翻脸,此时,曹操征讨汉中张鲁,刘备被迫与孙权修好!

失去了“节奏感”,曹操不但没有利用形势,反而延缓了孙刘翻脸!

郭嘉这个“节拍器”如果在,恐怕形势不会如此!

失庞统,刘备失去了难得的“权变”。


庞统不但英年早逝,而且“出道晚”。

所以,庞统的事迹并不多,主要是刘备取西川时期有一些表现。

不过,从少许的表现上看,庞统是刘备集团中难得的“权变”之人。

在取西川时,庞统先是建议趁宴会扣留刘璋,直取西川;被刘备否决后,庞统又与刘备在西川收买人心,等待时机;到决意翻脸时,庞统更是一口气拿出三策,灵活应变。


一个计谋不能被采纳,旋即又有新的方略,灵活应变,一步百计,可谓”权变“。

其实,当时的刘备集团,除了庞统,法正也是难得的权变之人。

如果庞统、法正在,后来的诸葛亮,或许就不必又治内政,又主征伐了。

而在北伐时,庞统、法正,也不会让“奇谋为短”的诸葛亮一次次死磕了。

失周瑜,东吴失去了仅存的一丝“取天下之心”。


仅就军事才能而言,东吴名将辈出,周瑜的军事才能倒未必“不可替代”。

但是,周瑜取天下的雄心,是独一无二的。

东吴集团,“全据长江,以观成败”的思想一直占据主流。

无论是张纮、鲁肃,还是后来的陆逊,都把目标定在割据长江上。


赤壁之战后,周瑜提出:控制刘备,西取益州,连结马超,图取中原的计划。

这是一份取天下的雄心壮志。

周瑜之后,这份雄心渐渐散去。

鲁肃建议借南郡给刘备,借助刘备,抗击曹操,这实际上就是转入了自保策略。

吕蒙袭关羽,其目的也是“北据襄阳,西守夷陵”,自保!

在淮泗帮悉数离去后,后来的陆逊等江东本地士族,则明确了“限江自保”策略,割据长江!

周瑜,带走了东吴最后的一丝雄心。

个人看法


三位英才的英年早逝,给各自的势力都带来了不可逆的创伤。

相比之下,个人认为郭嘉的离去影响最大。


周瑜的雄心固然可嘉,但是,以东吴的实力,尤其陆战能力,即使他实施计划,成功概率也极低。(至少连结马超,利用西凉骑兵改善陆战能力的计划实施不了,因为曹操很快就平定了西凉)

庞统的权变虽然难得,但刘备集团的实力毕竟最弱,只要对手不犯超级低级的错误,曹刘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是一个庞统填得上的。

而郭嘉则不同。

如果曹操集团能继续保持“节奏感”,化繁为简,掌握战略节奏,一统天下并非没有可能。

至少···不可能让刘备顺顺利利发展到鼎足之势!

以上是一点个人看法。

朋友,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周瑜的突然去世对吴国影响最大,可以说周瑜的死,对整个三国局势都影响甚大。

郭嘉去世的影响


郭嘉实际上是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统一北方之后才去世的,可以说是奠定了曹操集团优势地位的确立,此后无论任何势力都无法颠覆曹操集团的强大,也就是说曹操输得起了,一两次的失败都无法让曹操伤筋动骨。

郭嘉虽然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但实际上并非没有郭嘉,曹操就不行,曹操本人就文武双全,何况曹魏拥有最为强大和数量最多的智囊团。但是郭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依旧是非常大的,因为除了郭嘉再无第二个人被曹操这么看重,可以说曹操犯糊涂的时候,也只有郭嘉才能劝得住,所以曹操在赤壁兵败之后说“若奉孝在,安能让有我如此的惨败呀”。其实赤壁之战不仅徐庶看出猫腻,至少贾诩就不看好赤壁之战,早在荆州刘琮投降之后,贾诩就建议曹操不改仓促出兵,只要先安抚好百姓,巩固好荆州之地,江南可不战而胜,结果曹操不听,这才有了赤壁之败。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曹操实际上除了郭嘉还是有很多能人的,只是都没有一人能让曹操视之为知己朋友,对郭嘉曹操实际上是非常欣赏的,郭嘉本身也非常有才华,曹操原本打算是自己死后可以托孤给郭嘉的,未料郭嘉38岁就去世了。只有郭嘉才能劝住曹操上头,也只有郭嘉和曹操才是名为君臣,实为朋友,荀彧也只是曹操的合伙人罢了,其他谋士和武将都只有君臣之谊,难免会存私心,而郭靖不贪权,不好富贵,可以说是一心一意为曹操,这是郭嘉纯粹的地方,也是遍数三国也难得的赤子之心。

哪怕诸葛亮也比不上郭嘉的赤诚,诸葛亮是有自己理想的臣子,这一点和荀彧更像,他不会任何事情都考虑刘备怎么想,急刘备之所急。而郭嘉对曹操就完全是好的坏的都替他着想,这是郭嘉身为谋士的原则,郭嘉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贾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但贾诩不会像郭嘉这么拼,谋国先谋己是贾诩的原则。郭嘉不然,攻打辽东的时候,郭嘉明知道凭借自己的身体,很可能一去苦寒之地就再难回返,但还是毅然参与平定辽东的战役。

所以郭嘉无愧是曹操最为信任的谋士,郭嘉的去世,让曹操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当自己信心膨胀或者低落的时候,其他人是很难影响曹操的。这一点不光是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爆发之前,张鲁投降曹操,刘晔和司马懿劝说曹操乘机进攻蜀中,但曹操认为是既得陇复望蜀耶?后来消息传来,蜀中听闻汉中投降,一日三变,刘备斩杀叛乱不绝才勉强平息,可谓错失良机,若是郭嘉发言,自然即使策略一样,效果自然不同。

庞统去世的影响


首先得先为的卢马正正名,庞统就是非常简单的被流失射死的,落凤坡实际上是庞统身陨才得名的,三国演义小说家之言。庞统属于那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类型,为人高傲的庞统,才华横溢结果实际上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就死掉了,所以说影响呢?没有发生的事情无法揣测,但就当是的影响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和诸葛亮的分工不同,庞统是擅长军略的,具体的战术谋划是刘备手下难得的顶尖人才。

可以说整个蜀汉,只有法正和庞统的军事谋划是三国顶尖的,三国时代的超一流军事谋略者只有周瑜、陆逊、郭嘉、贾诩、荀攸、法正、庞统,其他都要略逊色一点,是的在军事上蜀汉诸葛亮只能排第三。所以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法正,报仇东吴不带诸葛亮实际上倒不是不信任诸葛亮,而是除了诸葛亮蜀汉已经没有能镇守成都,既能独当一面又能治国治民的人才了。


庞统去世在当时,实际上影响不大,因为阶段性目的已经达到,攻取成都已经成竹在胸。但庞统去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原本诸葛亮在荆州和关羽一起是蜀汉难得的黄金组合,有诸葛亮驻守的荆州,关羽只用管好军事,诸葛亮足以为关羽巩固一个固若金汤的荆州,也能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荆州本土集团和蜀汉各级官员的和睦。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内政人才是荆州最为缺少的,关羽在打仗时候的智慧和精明,再加上诸葛亮的提点,隆中对的局面是非常有望达成的。

庞统不死,诸葛亮应该就是留在荆州的,毕竟关羽的个性刘备是知道的,是处理不好荆州那么重要位置上的外交、内政的,而荆州之地很显然外交和政治倾向才是最为重要的,让关羽独掌军政势必弊端重重。

说起来刘备人才济济,实际上能独当一面,军政一把抓的,只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而已,后期的蒋琬、费祎等人或许能治理好荆州,但无法获得关羽的认同,诸葛亮不同,从关羽私自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和自己相比如何就知道,关羽好歹对诸葛亮还是比较尊重的。

若庞统不早逝,隆中对的局面就形成了,有荆州和没荆州的蜀汉完全不一样,首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陇西到关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悲剧可谓明证,有2路出兵的蜀汉进退自如的多,也更容易占据更好更有利的地盘。庞统和刘备从汉中出发,诸葛亮关羽从荆州出发进攻曹魏,威胁就大的多,也安全的多,有诸葛亮统治的荆州自然不会轻易被吕蒙突袭得手,而东吴实际上并不愿意大规模和蜀汉决战的,这样两家划分荆州共同举兵或许隆中对的战略是可以达成的。

庞统实际上还是荆州集团的掌门人之一,诸葛亮无奈启用马谡的局面就不会出现,无论是诸葛亮治理国家,留在成都,还是庞统去荆州局势都不止于此。

周瑜去世的影响


还是为周瑜先正正名,周瑜速来雅量高致,原本对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小年轻,四世三公额不对是三朝元老,江表虎臣的程普对周瑜非常不看好,认为是凭借孙策的关系上位的,因此对周瑜态度不好,而程普又是周瑜的副都督,共事的多了,程普后来评价周瑜“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醉亦”。

历史上并没有蒋干盗书,却有蒋干来说服周瑜投降的事情,但是结果蒋干被周瑜折服,认为周瑜气度宏远非言语所能动者,因此没有开口就回去复命了,所以周瑜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死的。

周瑜如果不死,实际上庞统是不会离开东吴的,作为周瑜的功曹,很多人认为这个官职非常小,其实不然,后来庞统去见刘备,先是搞了个县令当当,结果庞统不干事,最终被罢免。(并没有三国演义张飞见庞统的事情)后来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提起,这才重新接见庞统,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

实际上这个治中从事,还是功曹,只不过周瑜是外将,而刘备当时的官职更高罢了,都是秘书,是参谋。周瑜病死是庞统送的丧,可见周瑜其实上和庞统是过命之交,庞统在周瑜这边实际上待了蛮久,和东吴的很多大臣非常要好,鲁肃后来推荐庞统给孙权,孙权并不看重庞统,这里面的原因实际上绝不仅仅是貌丑,周瑜本身和孙权的关系就非常值得推敲,周瑜身边的秘书自己要不要重用,孙权是有所疑虑的。这才是庞统最终离开东吴的根本原因。

周瑜准备伐蜀,整理军队在巴丘,结果暴病身亡,可怜周瑜准备进取西川和曹操两分天下的战略成一场空谈。


周瑜一死,江东在无人有此威望,进取西川,要知道东吴江东士族以及老旧大臣们对投降曹操都非常热衷,更何况是敢冒风险去进攻巴蜀呢?因此鲁肃实际上也继续推进此事,但无奈被孙权犹豫和其他人反对,而未能成行。等到刘备成功之后,孙权和吕蒙又眼红的不得了,开始图谋荆州全境。

这是吕蒙、陆逊大局观不如周瑜、鲁肃的地方,早按周瑜的想法,直接吞并刘备,或是软禁,或是击杀,这天下除了曹操势力,其他刘璋、张鲁都不是东吴对手,可惜孙权不听。

好不容易周瑜携赤壁之战的威望,统一对进军西川的战略规划,就在出发的前夕病逝,就好像三国鼎立还真有天数一说。

总之三人的影响实际上都是非常深远的,还有法正也是,好像上天对于这些容易破坏三足鼎立局面的人才要拿回去关小屋一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领军人物对任何一个政权都是至关重要的。魏蜀吴三分天下,各有千秋,魏有郭嘉,蜀有庞统,吴有周瑜,各个都有谋略有胆识。

我们也都知道这三人之死对各自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谁的影响最大呢?且听详解。

魏失郭嘉曹操遗憾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有名谋士,但却不是唯一的,曹操坐拥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在这样的“豪华”阵容里,郭嘉这个角色显得并不是很出色。但是虽然郭嘉不是曹操身边最出色的谋士,但是曹操却是离不开他的,因为在曹操昏了头犯糊涂的时候只有郭嘉一人能劝得住他。其他的谋士和将士与曹操只是君臣之谊,但唯有郭嘉被曹操当做朋友来对待,如不是郭嘉早逝,曹操是想要托孤于他的,足见郭嘉在曹操心里的重要性。



郭嘉号称“算无遗策”,他有很强的预算能力,他善于站在最高领导者的角度上去“谋天下”,这在天下谋士中都是数一数二的。郭嘉还著有《十胜十败论》,外人看来,只道他是故意写此来拍曹操的马屁,实际上郭嘉是在用此来激励曹操与袁绍抗衡,因为他明白人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只有曹操抱着会胜的心态去战才真的有很大的机会胜利。郭嘉还力排众议建议曹操亲征,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轻装出征,赢得了平乌桓之役,彻底肃清了袁氏的势力,统一了北方。

也就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这一年,郭嘉去世了。郭嘉去世的时候魏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当然这一切有郭嘉很大的功劳,但是郭嘉的去世也并没有对蜀国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是对于曹操来说打击太大了。他不仅失去了一个谋士,更是失去了一个知己,在郭嘉死后曹操不顾形象嚎啕大哭,感慨自己失去了一个挚友。



蜀失庞统政权动荡


号称“凤雏”的庞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也和诸葛亮同营共事,是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他最大的特点是在局部战争的把握上见解很是独到,善出奇招敢用险计。



虽说庞统谋略高超,但是保守求稳的刘备却并不是很“青睐”他,对于庞统很多的比较冒险的计策刘备常常是听一半信一半,并不会全听。由于庞统的想法计策与刘备的思想性格大相径庭,所以庞统在刘备心里的分量并不是很重,在这里庞统就非常羡慕曹操和郭嘉的关系了,可那是别人的,他什么也没有。虽然庞统在刘备心里也仅仅只是个谋士而已,刘备却没了他不行,庞统虽然爱冒险,但不得不说他的险计往往能出奇制胜,刘备不听从庞统的计谋时要花费很多周折才能够取胜。在各国都虎视眈眈攒着一股力席卷天下的时候,速度往往是致胜点,可惜刘备在庞统活着的时候没有领悟到这一点。

曹操失去郭嘉只是失去了一个谋士一个朋友,并无太大损失,而刘备失去庞统之后,蜀国的局势急转直下,动荡不已。庞统死时,不爱哭的刘备竟也涕泗横流。

吴失周瑜天下尽失


周瑜之死,那就厉害了,对一个人,对一个政权,甚至是对整个天下都影响巨大。



周瑜,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当时是让很多人都眼红的,曾经庞统就是跟着周瑜的,是周瑜手下的功曹,事实上,如果周瑜不死,庞统是不会离开东吴的,所以可以这么说,周瑜之死,给蜀国送去了一位谋士。周瑜提出了“两分天下”,他主张把刘备和关张分开,不让刘备拥有土地进行发展,这招过于毒辣,孙权并没有同意,周瑜又建议由自己先去取西蜀,然后继续吞并汉中,之后席卷北方。这个计划被孙权同意了,但是在周瑜整理军队要出发的时候,突然暴病而亡,这就非常可惜了。



周瑜一死,这个伟大的计划刘被搁置了,周瑜一死,江东无人能担此重任。如果周瑜没有死,这个计划顺利实施了,可以说就没有刘备他们后来什么事了。孙权和刘备对周瑜都有很高的评价。

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

“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刘备评价周瑜: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说到这里,对于这三人谁的陨落对各自的国家影响最大,想必大家心里也有一个答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