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浊漳水注》所涉河北沧州等地域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A8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别出北。

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虖池别水,分虖池故渎之所缠络也。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出也。衡漳又东,迳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成亭也。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迳蒲领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弓高县故城,弓高县始置于西汉,其辖域随朝代的变更和治所的迁徙而不同,大抵包括今阜城县和景县北部、交河县南部及东光县西部一带。据《太平寰宇记》载:“弓高城在阜城县南二十七里”据此,西汉弓高县故城在今景县绛河流公社宫高一带,“宫高”疑为“弓高”之讹[1]

弓高城,据上述注文“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当地学者认为:早在北魏以前弓高已经迁徙于蒲领县东偏北方向,即今阜城县前城子一带,而前城子在西汉时为侯井县治所,因此弓高县可能在东汉侯井县省入时,县治迁于此地。西晋,弓高县省入阜城县[2]

蒲领县故城,为西汉高祖所置,隶幽州渤海郡。约辖今阜城县的波河、杨庙、城关、八里、蒋坊等公社,还有祁楼公社东北部,建桥公社西部及交河县南部部分区域。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封广川王子刘嘉为蒲领侯。后因罪废。始元六年(81),汉昭帝又封清河喇王子禄于此,传三世免。东汉蒲领县省入修县(今景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故蒲领城,汉县,在今县北三里”据《嘉靖河间府志》、《阜城县志》载:蒲领本汉县名,后省入修县……今县东北十里村有蒲领关,或是城之旧地也。今蒋坊公社陈村、陆村、前郭庄、东汤庄一带。查访列村,清以前均呼为蒲领关。前郭村清朝所铸铁钟上铸有“直隶省蒲屯地方郭家蒲领关”字样,由此可见,此四村一带确系蒲领城遗址。清雍正年间仍有蒲家庵在今陆村南二百米处,或是当年的蒲领城。现此地瓦砾废墟一片,故城虽圮,遗迹犹存[3]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

从陂水,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在今河北景县北[4]

窦氏青山,在今河北武邑县东二十八里青冢村[5]

观津城,按注文“起大坟(窦氏青山)于观津城东南”;而今河北武邑县青冢村西偏北处的前观津村应与之有渊源。

又东迳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迳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东迳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左渎北入衡漳,谓之桑社口。

董仲舒庙,结合观津城、窦氏青山、修市县故城等地望及附近村名综合考量,郦注所谓董仲舒庙约今武邑县赵董村一带。如下图所示:

广川县故城,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景县西南广川镇。属信都国。东汉属清河国。安帝时一度为广川国治。三国魏属勃海郡。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建为广川郡治。北魏属长乐郡[6]

修市县故城(修市侯国),西汉本始四年(70),宣帝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修市原侯,置修市侯国,治今河北省景县西北。属勃海郡。东汉省[7]。按注文“今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俗谓之温城”结合观津城、窦氏青山等附近地望系统考量,修市县故城约位于今景县大温城村一带。(备注:按上述注文,尽管郦道元当时认为修市县故城“俗谓之温城”是错误的,但“温城 这一称谓还是辗转传承了下来。)

修县故城,古县名。西汉时置,治今河北省景县南。属信都郡。王莽时改名修治县。东汉时复为修县。西晋时移治今景县东[8]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二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二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章帝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皇,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阜成县故城,西汉高祖始置阜成县,县治今阜城县古城镇,属幽州渤海郡。

乐成县故城,西汉置,为河间国治。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景帝封子德为河间王都此,是为献王。三国魏改为乐城县[9]。今献县东南7.5公里河城街村南存有古乐成城址,中有沧石公路穿过。其城墙大多湮灭,仅于魏村西南地面上保留一段西垣遗迹,长200米、最宽处27米,高24米在魏村村南、新开干渠北岸发现北垣遗迹,在东城村土公路东侧存有东垣遗迹,在南城村北存有南垣遗迹。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长800米.城中心有一土台,高4米,周长40米,俗称钓鱼台。城址内遗物丰富,文化层厚8米,出土有陶器残片等。在城附近发现有汉代陶井。从遗物断定,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古城西北约4公里存有河间献王陵[10]。此城当为赵国河间郡治而修筑,后为河间王都仍保持原有规制,唯于城内兴建王官。城中土台,规模较小,当即《水经注》所言“层台’,南临水池属王宫或离宫台苑。《太平寰宇记》所言“河间献王殿”当另有所指[11]

   汉初皇帝为巩固皇权,曾为分封诸侯国刻制玺印,但至今未见实物,只发现“河间王玺”封泥一块,现藏上海博物馆,为河间国第一任国王文王刘辟彊时所用。

2001年,献县乐成城址钓鱼台遗址发现一块完整的封泥,上有“河间御府”四字,泥质灰陶,圆形,直径约2厘米,印面为阳文篆书,现藏献县文保所。(上述图片均摘自网络)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渤海郡。褚先生曰:汉宣帝五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泽东迳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

成平县故城,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西景城南二十里。东汉属河间国。北魏延昌二年(513)移治今沧县西六十里景城,为章武郡治[12]

建成县故城,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泊头市西北二十里齐桥镇。东汉废[13]

衡漳又东,左会虖池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迳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合口,十六国时清河与漳水汇合处,在今河北沧州市西南[14]

南皮县故城,秦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张三拨城址)。西汉属勃海郡。文帝时封窦彭祖为南皮侯,即此。东汉为勃海郡治。东魏移治今南皮县[15]。【备注:张三拨城址位于今河北南皮县汤庄乡张三拨村西300米·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65、南北竟约426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2030、残高l5米。城内东北隅残存一长方形夯土台建筑基址,东西长41、南北宽20、残高8米。采集遗物有央砂红褐陶釜、盆和灰陶板瓦、罐、盆等残片。据史载,秦置南皮县,汉代因之。该遗址应是南皮故城址[16]。】

北皮亭(城),按《大清一统志》,北皮城在南皮县东北[1]。今南皮县冯家口镇刘文庄村东南500米处,有一个古城镇遗址,面积约45万平方米。二十世纪40年代,村内一白姓老人在耕地时得一枚马武印章,后此地就俗称为马武岗;但当地学者张新华认为此遗址不是马武岗,而应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记述的南皮县的北皮城[2]。经爬梳相关文普资料可知:刘文庄遗址位于南皮县店子镇刘文庄村南500米·汉、宋]1988年调查发现。面积约45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汉代的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素面罐和宋代的灰陶盆、白釉瓷碗等残片;而刘文庄村南亦发现有汉墓群分布[3]。而按卷九北皮城条:“清河又北,迳北皮城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谓之合口,故谓之合城也。《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4]。按距离及方位考量,刘文庄村(当地学者认为的北皮城)位于南皮城(张三拨城址)北偏东约26公里(约62汉里)处,与《地理风俗记》所载:“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大致吻合。故北皮城地望本文亦初步赞同地方学者所论。

    浮阳县,西汉置,为勃海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元和志》18清池县:本汉浮阳县……在浮水之阳。因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为浮阳郡治。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东平舒县南,东入海。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迳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池,谓之东平舒县故城。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指的是清水与衡漳水,非指清漳水。

章武县故城,西汉文帝后元七年 (157) 封窦广国为章武侯,元狩元年 (122) 改为县。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黄骅市西南故县村。东汉建安末年改属章武郡。西晋属章武国。北魏属浮阳郡[17]

濊(wèi)水,水流盛多的样子。

参户亭,按注文也称平虏城、又作木门城、在今河北青县南。西汉置为县,后废为亭。唐人李贤误注为三户亭[18] 

东平舒县故城,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即今河北大城县。东汉属河间国。西晋为章武国治。北魏改为平舒县[19]


[1]衡水地区地名办公室编,衡水地名志,河北省地名办公室,1985.1,268

[2]衡水地区地名办公室编,衡水地名志,河北省地名办公室,1985.1,268

[3]衡水地区地名办公室编,衡水地名志,河北省地名办公室,1985.1,269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7]《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8]《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0]新编《献县治》第二十二篇,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

[11]曲英杰著,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12,421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河北省文物地图集》(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637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8]《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1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水经注疏》,第884

[2]《寻访沧州:南皮北城——马武岗》,新沧州微平台,2016-1-16

[3]《河北省文物地图集》(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637

[4]《水经注疏》,第88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