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颍水注 》所涉临颍县、西华县等地域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A3

迳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繁昌故县(繁阳亭),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 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临颍县西北二十八里繁城回族镇。隋属颍川郡。唐初属许州。贞观元年 (627)废。[1]繁昌坛(受禅台)遗址位于临颍县繁城镇内,系东汉遗存,面积约2500平方米,台高9.30米,呈正方形.东汉延康元年(220年)献帝在此被迫逊位于曹丕,史书饰曰“禅让”,故名“受禅台”,台上原有殿、亭及天禄,辟邪等。现仅存建筑基址及汉碑2通。[2]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受禅台举行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详细地记述这一历史事实的,是立在繁城镇汉献帝庙内的两块碑文:《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这两通碑就是名传遐迩的书法瑰宝──汉魏繁城“三绝碑”。有诗叹赞曰:“繁昌高筑受禅台,颂圣碑文夸富丽;至今字画虽模糊,依稀犹识钟繇隶。”图文摘自“大河报漯河”微信公众号。

颍水又东南流,迳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迳其北,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襄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入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青陵亭城,按方位推析《一统志》所谓“在郾城西北五十里”大致而言是正确的[3],但具体不详。

襄城县,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襄城县。西晋为襄城郡治。隋属颍川郡。唐属汝州。金改属许州。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4]

狼陂,按方位推析颇约今京港澳高速与盐洛高速交汇处一带的低洼湿地。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㶏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小㶏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

临颍县,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临颍县北十四里固厢乡。隋大业四年(608) 移治今临颍县。唐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清属许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5]结合相关考古资料,颇疑与今临颍县固厢乡城顶村汉遗址有关,该遗存面积约7.5万平方米。散存有绳纹陶罐、板瓦、筒瓦等,县志记载为一座始建于汉,隋大业年间重修的古城址,现地表未见城垣遗迹。[6]

小㶏水,在今河南临颍县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流至临颍县西又别出为大㶏水、小㶏水。小㶏水,《元和志》作小溵水,在大㶏水北,东流到商水县界入大㶏水。清时曾一度为颍水所夺。后堙。

颍水又东南迳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古城皋亭(泽城),即春秋郑皋鼬邑。在今河南临颍县南。《春秋·定公四年》 杜注:繁昌县东南有城皋亭[7]按方位推析颇疑与纣城遗址有关联,临颍县纣城周代遗存位于大郭乡纣城村一带涉及纣城、张城、李城、吴城、刘城、曹城、城角等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0米,出有陶盆、粗绳纹矮档鬲及春秋时期的铜器等。[8](备注:尽管纣城周遗位于今颍河之北,但考虑到此处为旷达的平原地带古颍水时有摆动;郦注时该遗址位于当时颍水之南亦是很有可能的。)

颍水又东迳㶏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㶏阳,㶏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迳其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㶏阳城南北朝时期,㶏阳城改称奇雒城。《宋书·州郡志》记载:景平元年(公元423)魏师南伐,破许昌城,颍川郡治召陵,称南颍川郡。颍川郡治,原在阳翟(今禹州),后迁许昌。北朝魏军攻占许昌后,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领召陵、曲阳、临颍三县,称南颍川郡。[9]奇雒城,即 《魏书·地形志》 豫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潩水,又名浍河、艾城河。颍水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密市东南大騩山,东南流径新郑、长葛、许昌等县市,至临颍县入颍。《汉书 · 地理志》 河南郡密县: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 [10]

洧(wěi)水即今河南双洎()河。《左传》:襄公元年 (572),晋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城县: “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汉、唐故道,源出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东流至西华县西入颍水。北宋时通惠民河,遂自长葛县东南引洧水经鄢陵、扶沟县北,东入蔡河 (长葛县以下故道遂堙)。元时蔡河为黄河所夺,有水改入贾鲁河。至明改称双洎河。[11]

△又东过西华县北。

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欢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迳其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西华县故城,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县南。西晋初废。永康元年(300)复置,属颍川郡。东晋改属陈郡。北齐废。[12]西华城址位于西华县城关镇为东周、汉遗存;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地表夯筑城垣,残高1.3米,夯层厚10-20厘米,护城壕宽6-10米,城内出土有陶釜、簟,豆及简、板瓦残片等。城址性质待考。[13]

 “有东故言西矣,《水经·洧水注》中有华城一名。杨守敬《水经注疏》认为此华城即东华城。西华县名当相对于东华城而言。 [14]

习阳城,熊会贞认为在西华县石羊集。[15]按此颇疑与西华县前石羊汉遗址有关。遗址位于西华县黄桥乡前石羊村河北,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有陶罐、壶,瓮、豆及铜镜、铁器等文物。[16]

又南过女阳县北。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

女阳县即汝阳县。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正元二年(255)大将军屯汝阳,即此。[17]《汉书·地理志》 女阳。师古注:女读曰汝。西汉汝阳县故城位于商水县张庄乡城上村,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00米,夯土城墙尚存,外有城壕环绕,出土有灰陶,绳纹筒瓦,板瓦等,文献记载,汉汝阳县治设此。[18]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6页。

[3]《水经注疏》,第1814页。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6页。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336页。

[9]《漯河的历史沿革》,《史志漯河》,2019-08-07

[1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413页。 

[14]《中国地名辞源》

[15]《水经注疏》,第1817页。

[1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413页。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425页。 

[1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2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424页。  

[21]《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